你生氣的方式正在毀滅你!非暴力溝通四步法,讓你正確發脾氣

2019-08-05     一個九黎在寫文

作者|九黎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派克說過: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一定要學會生氣。

有的人就是因為不會生氣,被一時的情緒所控制,無法好好溝通,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近日,洛陽的一家火鍋店內,小常宴請同學小趙吃飯,因為小趙是一名護士,當晚父親生病需要下胃管,情況緊急,所以請她來幫忙。

結束時太晚了,大家都還沒有吃飯,為了表示感謝,小常邀請小趙一起吃飯,席間還有她的閨蜜和孩子。

結果吃到一半時,小趙的丈夫突然出現,與小趙發生爭執,並質問小常:「你父親生病了,你還在這吃飯?」

幾十秒後,小趙的丈夫端起火鍋潑向小常,導致小常全身大面積燒傷。這一舉動,也嚇壞了身邊的孩子。

僅僅是因為懷疑小常和妻子有染,就氣沖沖地興師問罪,用潑火鍋這樣極端的方式來發泄怒火,最終演變成一場悲劇。

也許他開始只是想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可他盛怒之下的所作所為,早已偏離了原本的意圖。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把這種遠離目的的爭辯,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當「異化的溝通方式」被逐漸放大,失控的情緒,就淪為殺人的工具。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指出:

人們只有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專注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非條件反射地指責對方,他們才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他把這種真正有效的溝通方式叫做非暴力溝通,它也被人們稱作「愛的語言」。

不輕易動怒,並不是要一味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是無條件地迎合對方的指責,而是要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

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循以下四個步驟。

描述事實:觀察所見,但不評價

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晰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結果。這就是組成非暴力溝通的第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它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只是更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對方會更傾向於聽到批評與指責,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最終阻礙了彼此交換真實的想法。

比如我們會說:「她花錢經常大手大腳。」

這樣的話語都是把評論當作事實,「經常」這樣的詞帶有的主觀色彩也過於濃烈,對方無法獲取到有用的真實信息,甚至會覺得受到了指責。

如果我們放棄上面的說法,而是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她買衣服花了2000元,」對方就可以了解到事情的真實情況,且不會產生糟糕的情緒反應。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觀察他人的言行舉止後,做到真實而準確地描述觀察結果,而不加以評判或指責。

表達感受:不要表達想法

清楚地表達自我感受,需要我們擁有豐富的詞彙量。「很好」、「還行」這樣的形容很難讓他人明白你的實際狀況。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具體的語言,比如,當你想表達自己得到滿足的感受,可以試著用「我感到很幸福/欣慰」等等來代替「我很好」,當你想表達自己的需要被忽視的感受,可以用「我感到緊張/困惑」等等來代替「我感覺不好」。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需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很容易混淆的一個詞語是「我覺得」。當我們使用「我覺得」的時候,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陳述想法。

比如妻子跟丈夫說:「你今天都沒有及時回復我的信息,你一點都不在乎我。」

這樣的話很難提醒對方留意她的感受和願望,反而會讓丈夫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雙方的關係會愈加疏遠。如果妻子能夠用感受來代替毫無原因的指責,比如:「你過了一下午才回復我的信息,讓我感到有些小失望」,那麼有很大的機率對方會給予積極的回應。

清楚地表達自我感受,需要我們擁有豐富的詞彙量。為了清晰的表達感受,可以建立一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

下列詞語可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興高采烈 感激 感動 樂觀 自信 振作 振奮 開心 高興 快樂 愉快 幸福 陶醉 滿足 欣慰 心曠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靜自在 舒適放鬆 踏實安全 溫暖放心 無憂無慮……

下列詞語可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憂傷 沮喪 灰心 氣餒 泄氣 絕望 傷感 淒涼 悲傷 惱怒 憤怒 煩惱 苦惱 生氣 厭煩 不滿 精疲力盡 萎靡不振 疲憊不堪 昏昏欲睡 無精打采……

說出需要:讓溝通充滿愛意

我們的需要與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最終形成了我們的感受。但是不再指責他人,承認我們的感受來源於自身,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對此,馬歇爾給了一個萬能金句模式:我感到……因為我……。前半部分描述了感受,後半部分表達了需要。

比如我們應該如何表達失望呢?如果你說:「你昨晚沒有來令我很失望。」這樣自己的感受便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

如果你說:「昨晚你沒有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要和你說一些煩心事。」那麼你感到失望,就是因為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把自身的願望和期待說得越清楚,對方就越可能作出回應。

其實每一次情緒化的行為,不論是爭吵,冷戰還是抱怨,指責,都隱藏著我們自己內心當中真實的,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的方式表達,那麼對方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抵抗反擊,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明明心裡是為了對方好,可刀子嘴一說出來,卻會引起對方的反駁。

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求,別人就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提出請求:不是命令

如果我們在過去常常指責他人,那麼,我們的請求很可能就會被看作是命令。當人們認為我們是下命令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消極、牴觸的情緒,更加不會以積極的方式應答。

那麼,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這裡要注意兩點:

  • 提出的請求一定要具體化

非暴力溝通指出,最重要的就是發出清晰、具體請求。必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的需要具體是什麼。

只表達自己認為清晰的請求,會讓對方不明了你的意圖,含糊不清的說法讓對方難以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比如一位妻子認為在日常的相處中,自己的意見總是被丈夫否定,沒有得到尊重,如果她對丈夫說:「請你尊重我。」

對方第一反應通常是,「我怎麼沒尊重你了,到底要我怎麼尊重你?」

如果媳婦說:「我希望不論我做什麼,你都能點頭稱是。」那這個就足夠具體了,也比較容易做到。

  • 請求而不是要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的重點在於,你希望對方處於什麼樣的動機來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第一,如果你的要求對方不能滿足的話,你會不會懲罰或責備他。

比如一位母親對孩子說:請你要好好珍惜這次機會,不要辜負母親的期望。

雖然看似溫和,但這並不是請求——因為不做照做或者做不到的話,會很難受,至少會有些不愉快的感覺。這就是用請求包裝後的命令。

第二,請求不是請別人不做什麼,而是請求他人做什麼。直接說出希望對方做什麼,對方就不會困惑。如果媳婦跟老公說:別花那麼多時間在工作上了,結果先生確實不加班了,可是他辦了健身卡,每天出去鍛鍊!不如直接告訴老公希望他下班後在家陪自己看看孩子。

在提出請求前,如果我們有以下的想法,那麼 ,我們的請求已經成為了對他人的要求。

  • 他應該把房間整理乾淨。
  • 她必須照我說的去做。
  • 老闆應當給我提職加薪。
  • 我有權要求更長的假期。

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里說,不順心的時候,你可以像瘋狗那樣發狂,你可以破口大罵,詛咒命運,但到頭來,還是得放手。

生氣時,你可以暴怒,可以任由自己釋放情緒,但那樣對所發生的事情,不止於事無補,還會火上澆油。

格局大的人,都會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讓他人誅心,能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生氣時,最考驗一個人的修養,能在有情緒時還不亂陣腳,合理地表達感受,提出需求,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溝通能力。

這不但是化解與別人之間矛盾的有效武器,更是與自己和解的一種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l76Pm4BMH2_cNUgAt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