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資產」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新趨勢

2019-08-05     創新科技理念

【不良資產】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新趨勢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自1999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以來,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政策性階段、市場化轉型和全面市場化發展的不同階段。進入全面市場化階段以來,各類資產管理公司不斷湧現,處置手法也在不斷豐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產能出清、利潤修復、產業結構重塑的新舊動能轉換期,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實體企業的不良壓力都不小,大量資產管理公司在內的多種投資者也在不斷湧入,中國未來的不良資產管理又將如何發展?


一、中國不良資產管理的發展階段

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從國有銀行剝離不良資產的改革起步,可以說發端於政策性需要,並逐步走向市場化,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政策性階段、市場化轉型階段和全面市場化階段。

政策性階段(1999年-2000年):此階段,因為種種歷史和體制的原因,中國的國有銀行體系積累了居高不下的不良資產,據統計,1998年和1999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高達33%和34%。為剝離國有商業銀行巨額的不良資產,財政部發行了特別國債以募集資金,充實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提高其風險防範能力,並於1999年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即第一次不良資產剝離),力求化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中長期積累形成的不良資產風險。


市場化轉型階段(2001年-2008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日趨多元、完善,商業銀行經過改革之後,其盈利能力逐步增強,已經逐步具備以市場化手段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於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開始折價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在此階段發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不良資產剝離,第二次不良資產剝離主要是為了商業銀行完成股改上市;第三次不良資產剝離開始按照逐包報價的原則出售不良資產。自此,資產管理公司開始了市場化轉型,被收購對象也由銀行不良資產拓展至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

全面市場化階段(2009-至今):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率隨著經濟的周期性下行和結構性的轉型壓力有所上升。隨著監管部門一系列管理辦法的出台,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逐步發展成為全牌照的綜合性金融控股平台,並且陸續出現了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以及未持牌的市場化資產管理公司等服務業態,形成了「4+2+N」格局。除此之外,目前中國銀行業總體盈利能力較強,自身得資本金及壞帳準備已經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消化一定數額的不良資產。


當前中國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和探索,中國四大AMC的經營處置方式或者說獲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傳統收購處置

傳統收購處置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最為傳統的業務模式。其投資策略為:在估值核價的基礎上,向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收購大型不良資產包或者對應投資標的的小資產包,按照資產的實際情況進行拆包分解後,採用二次出售、自行處置、委託清收等模式,獲得處置收益。這種業務模式較為傳統,流程較為標準化,人力成本相對較高。


(2)困境企業重整

困境企業重整是傳統業務中的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對應著圖3中的資產溢價部分。其投資策略為:在詳細的盡職調查的基礎上,選取有階段性還款困難但尚有核心資產的困境企業,提取出有較大升值空間的生產要素,採用資產重整或債務重整等綜合手段,獲得增值運作收益。這種業務模式處置周期較長,方案較為個性化,時間和協調成本相對較高。

(3)違約債務重組

違約債務重組是開展較多的一種非傳統處置模式。其通常策略為:在經濟下行階段,挖掘存在流動性困難但仍有發展價值的企業,通過債務更新、債務合併、以股抵債等方式將信用風險化解的關口前移,幫助企業恢復正常經營,有些資產還可併購重組裝入上市公司。這類業務模式運用範圍比較廣,與資本市場運作的結合度相對更高。


(4)不良資產投資模式新探索: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工具的多樣化,不同類型的不良資產管理機構開啟了新一輪市場化債轉股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探索。


二、當前中國的不良資產管理行業面臨新挑戰

1.不良資產包價格上漲,局部地區受到市場追捧

2014至2016三年,中國的不良資產一級市場(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轉讓)的價格比較穩定,保持在本金3折左右的水平,上下游的預期也較為穩定。2017年以來,資產包整體價格水平整體走高。以市場公認資產質量較高、交易最為規範、並由總行統一安排交易的中國建設銀行資產包為例,其價格比前兩年有大幅提升,過去幾年一直維持在3折左右的交易價格,2017年上半年銀行實際交易價格達到了4.5折,比往年提高了近50%,到下半年,建行資產包的均價已超過5折;從區域來看,交易活躍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更是超過了6折,甚至不少資產包接近8折,而就連西北、東北等欠發達地區,其一級市場的交易價格也接近5折。究其原因,可能是商業銀行惜售不良資產,入場投資者增多等多種原因。

2.影子銀行中的不良資產處置面臨新的挑戰

相比表外的影子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內的不良貸款競爭更激烈。首先,銀行對不良資產進行了篩選,法律文書、風險評估及運營管理都比較規範,資產處置相對容易;而影子銀行體系大量的不良資產,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引起重視,資產處置較為困難。除此之外,影子銀行體系,如P2P或信託機構,缺乏銀行體系巨大的資產池,不良資產撥備體系尚不完善,資產處置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工具,並且P2P等領域的不良資產還需考慮到剛兌如何逐步打破的問題。

3. 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買賣方數量不均衡

從目前的市場趨勢分析,中國市場上的不良資產投資者更願意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投資不良資產,而欠發達地區,例如中國的中西部地區,還處在一個幾乎是絕對的買方市場的狀態。發達地區之所以這麼擁擠,主要因為這些地區的市場發育比較完善,流動性好,買方賣方主體都相對較多,資產也相對容易處置。

4. 傳統處置方式與重組方式發展不同步

目前市場上的投行大量的精力還是集中在傳統處置方式上。由於一般重組時間的比較長,需要投行大量的能力和資源去做,另外還要大量資金進行運作,門檻比較高,因此重組方式受到處置能力和資金實力的限制,參與的人也比較少,導致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債權人為主。


三、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趨勢

1. 不良資產處置需求處於上升趨勢

2008年危機過後,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率有所攀升。在此背景下,不良資產管理的需求持續增加,資產管理公司對銀行及非銀機構不良資產的處置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在原銀監會分批次批准多省市設立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處理本省市不良資產業務後,各地監管部門又相繼通過各省設立第二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申請,並且在地方牌照放開後,專司債轉股業務的銀行系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專司非牌照業務的民營類不良資產處置服務公司得以較快發展。在原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基礎上,由於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及未持牌資產管理公司的快速發展,目前「4+2+N',的行業格局已經形成,未來預計會持續處於上升趨勢。

2. 持牌照機構有望增加,網際網路+不良資產創新發展空間大

未來,不良資產管理機構的發展或依據區域和產業結構差異等形成結構分化格局,對於部分不良資產比例較高的省份,省級資產管理機構的成長空間相對更大;同時,考慮到不良資產不同於一般資產,其估值、定價、風控等能力要求更高,加之業務數據相對較少,對於從事不良資產業務人才分布相對密集的區域,資產管理髮展更占優勢。


3.資產包價格持續上漲,未來市場上賣方的談判力趨於提升

2015年上半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價格尚普遍在2-3折左右,目前已平均上升至4-5折。2017年出於監管要求和經營策略的變化,過去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信達的優勢地位出現了一些變化,華融、長城等資產管理公司改變了過去以「通道」為主的經營策略,爭相搶占區域市場份額。隨著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湧入以及銀行系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4+2+N」新格局形成,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4.不良資產處置能力成為競爭的關鍵

資產包價格的上漲,導致資產管理公司收包成本增加,利潤空間被壓縮;「4+2+N」格局的形成,導致多元化資產管理公司湧入,行業競爭加劇。資產管理公司僅僅依靠通道費用也變得不足以維持AMC的長遠發展。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格局中,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尋求到因現金流問題而經營困難的優質企業,不良資產處置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hccZGwBUcHTFCnfaQ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