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與體育產業發展

2019-09-27     胡景暉

近期中國女排在世界盃一路高歌猛進,橫掃世界勁敵,取得了非常驕人的戰績。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女排精神又重新被再度提起。80年代中國女排取得了五連冠的好成績,這種拼搏精神,也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整個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7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中首次提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讓參與體育活動成為國民的生活習慣,這就給了體育產業一個很強的定位。從產業扶植政策上補足足球產業短板,增加賽事供應,體育產業與重大國家戰略相結合;加強協會管理場館運營,落實稅費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優化體育產業供地,加大體育設施建設等等,國家一系列政策引導體育產業從優發展。

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表示,中國的競技體育全面崛起,舉辦了很多大型的國際賽事,2008年北京奧運應該說在奧運歷史上是最夢幻的一屆,絢麗的開幕儀式、高水平的接待、高效的新聞服務等讓人津津樂道。我們已經有經驗、有能力承辦大型國際賽事,但是我們整體體育產業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第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問題。一些體育場館用地土地產權不清晰,通過國土空間規劃,加大對體育產業舊地改造和新增建設用地的支持力度,儘快明確體育設施土地產權。

第二、體育產業融資問題。體育設施存在先建後收益的問題,應該發揮政府資金引導帶動作用,研究設立由政府出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中國體育產業投資基金,並設立質押貸款的創新,對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來貸款,為體育產業的發展解決融資問題。

第三、安保問題。儘管體育賽事靠入座率和票價取得收益,考慮到消防和安保問題不能滿足全員入座,比如2萬人的體育賽事,實際只能賣1.5萬張票,預留的空間用來支持安保工作,如果把安保工作內容統一標準,採取人臉識別取票進場,調高入座率,將節省一大部分成本。

第四、活動場地與青訓不足的問題。以中國足球為例,中國足球的問題不是場上足球運動員發揮的問題,主要是有效的足球人口在冊的問題,國外在冊職業和業餘球員的數量遠遠比我們多,很重要的就是場地,並不是誰球迷多誰就利好,而是有效的活動場地過少,同樣幾乎沒有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去當職業選手培養,所以企業、學校、家庭要有濃厚的體育文化和全民參與的氛圍和環境

第五、體協行政色彩過濃,俱樂部淪為贊助商的代言。目前體育協會行政色彩過於嚴重,而國外大多由球迷擔任,球迷才能真正懂大眾想要看什麼樣的體育賽事。目前中國很多職業聯賽和俱樂部都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廣告附屬品,中國哪個產業最賺錢,你看中超俱樂部的贊助方是誰就行了,如果房地產不再那麼賺錢,可能俱樂部的名字也會改變。俱樂部應該一門心思長期專注於體育賽事經營,贊助可以,冠名就不必要了,要保障足球俱樂部的獨立性。要想讓體育產業真正走向職業化和市場化,體育協會制度就要改革,不能是體育總局的一個行政附屬產品,而俱樂部要擺脫贊助商的廣告依附。

第六、體育賽事和俱樂部收入問題。國內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來自贊助商,國外的俱樂部除贊助商還有廣告、電視轉播權的分成、票房,還有就是球員的簽約收入,球員轉會價格非常高的,但是國內幾乎很少從青少年培養到球星再轉會賣錢,俱樂部應該是掙錢的而不是燒錢的,這是體育發展重大問題。

胡景暉表示,體育產業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的好處巨大,促進體育消費,通過體育鍛鍊改善國民生活方式,那麼社會的勞動效率和勞動貢獻將會得到提升,居民身體健康,整個社會的醫療負擔就會下降,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飲食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工作年齡也將會延長,個人的社會價值也將得到提升。

藉助女排精神、藉助國家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政策,期望國家真正把體育產業發展起來,讓它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h4kc20BJleJMoPMEK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