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粉絲們的「人設遊戲」

2019-07-23     投黑馬

王一博粉絲與汪涵有關「媽媽粉」的羅生門事件還在繼續,70後和90後們在粉絲與偶像關係上,不同時代的人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和主張。

就像曝光音頻里,汪涵難以理解一群十幾歲的小姑娘們,能夠搖身一變自稱是一位二十幾歲男星的「媽媽」一樣。

隨著網際網路起勢後「移民」發展的粉絲文化,(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也讓現在的主流群體在一時之間很難快速接納這股年輕文化。

CP粉、泥塑粉,黑粉、唯粉,媽媽粉、女友粉,數據粉、事業粉,當新傳播途徑的影響力觸達到「追星」領域,並試圖改變話語結構時,粉絲從偶像身上獲取的內容不同,粉絲的屬性成分劃分也同樣複雜。

即便粉絲們再如何規避「明星人設」四個大字,但當他們動輒集結成群體,將一封封「建議信」通過網絡手段讓公司「看見」的時候,他們就在試圖參與並打造明星人設。

事業粉上書佟麗婭「辭演」與自身氣質不符的《三十而已》;數據粉為主力,粉絲們翻牆為吳亦凡北美刷榜;唯粉要求謝娜不必要事事「帶」張傑;女友粉們一夜之間脫粉與關曉彤霸氣公布戀情的鹿晗……

粉絲形成穩固群體,被譽為「信仰」的明星們既享受著前簇後擁的全民追捧,也禁錮在枷鎖之中。

當消費形式從以往簡單的買CD、追現場等實物經濟,演變成如今有組織的「解鎖」「打榜」「應援」「PB」「OST」購買等群體化行為,社交屬性的參與感又牢牢抓住了個體與明星粉群之間的紐帶聯繫。

粉圈也有鄙視鏈

粉圈當然存在鄙視鏈。

僅僅就追星這個群體的粉絲而言,當下約定速成的粉圈鄙視鏈是:「歐美粉鄙視日韓粉,日韓粉鄙視內娛粉。影視粉鄙視愛豆粉,內娛愛豆粉站在鄙視鏈最低端。」這齣自一位追國內某位流量明星的粉絲。

她是內娛粉,在粉圈中屬於「產出粉」一類,是一位視頻大手。任何官方渠道中生產出來的物料,她都可以第一時間將視頻下載之後,剪輯Cut版本,讓粉絲「舔屏」。

她曾出手為自己的偶像剪輯過一個應援視頻,這則視頻被粉絲站當做偶像的個人宣傳物料,贈送給時尚雜誌社、知名網際網路平台、和微博KOL等圈外人員,效果不錯。

內娛粉是國內粉絲的俗稱。只要你喜歡的明星、藝人是中國娛樂圈、或從中國娛樂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明星藝人,也都可以稱得上是內娛粉。內娛粉離大眾所知道的飯圈文化最近,他們長期活躍在國內的娛樂社交論壇,為自己喜歡的偶像可以自發成為一家「宣發公司」,也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這其中,流量粉絲最甚,他們熟稔各種打榜規則,為偶像作品買單,死忠粉愛偶像最好的方式就是為他花錢。

此外還有「花生粉」們,當小花、小生們有新影視作品在宣傳期,通常影視公司們就會聯合粉絲群體展開宣發活動,以此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當然,如何與粉絲和諧相處也是一門學問,與官方撕破臉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

此前,網絡綜藝《這就是街舞》因為屢次將易烊千璽的名字弄錯,主辦方受到粉絲集體討伐;劇集《穿越火線》也因為「番位」問題,鹿晗粉絲髮布公告,表示不會再參與任何與該劇有關的宣傳。

與內娛粉不同的是,(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歐美粉群體整體表現出對偶像的情感,並沒有內娛粉明顯的「護崽」心態。

歐美粉是喜歡歐美文化,追求歐美地區的影星、歌星的粉絲。歐美粉絲在其他粉群眼裡最大的標籤,就是「高冷」「佛系」。

因為喜歡和追求的文化不同,他們更容易表達極端的自我,沒有內娛粉絲的「束縛性」意識,對偶像的好惡表達往往更直接。國內比較著名的歐美粉有漫威粉、霉霉粉等。

日韓粉是離內娛粉最近的一個群體,可以說自偶像團體從日韓進入內地市場的同時,其粉絲文化也一併進入到國內。

日本飯圈的粉絲與偶像的關係,更具有儀式感——藝人有上下班觀念,粉絲與偶像之間也有契約精神,偶像要保持自己的人設、戀愛關係一般也不被允許,尤其私下聯繫粉絲的行為被視為嚴重的偶像失格。

這些規則很大程度上,也適用於內娛圈,此前王源被曝抽煙,就與此前乖乖鄰家男孩的形象不符,引發王源粉圈動盪。吳亦凡的小G娜事件,也導致了一批粉絲脫粉。

和日本一樣,韓國的偶像工業異常發達,已經形成流量線的開發模式,粉絲應援文化也非常發達。

粉絲的參與感最重,日常剪輯視頻、製作應援物、做公益提高藝人個人形象等方式,讓粉絲幫助事業發展。

日韓粉絲文化憑藉此前「哈日」「哈韓」風下流傳進國內,90後們正年輕,國內的飯圈文化也處在萌芽期。直到韓國男團、日本偶像團體進入年輕人的視野,這套文化也逐漸影響了國內粉絲文化。

此前歸國四子的粉絲群體就是非常明顯的日韓粉圈的屬性,國內流量粉絲們的粉圈也帶有此類明顯屬性。比如粉絲應援公益項目、粉絲幫助影視宣傳、粉絲的應援文化等。

「氪金」玩家的粉絲職能

社群化、群體式、結構化構成,可以建立起一個牢固的粉圈地。

社群化提高了單個個體的沉浸感,一串串粉絲ID背後,擁有自我人格的粉絲們,沉浸在這場「星光遊戲」之中,保持個性,相互交流。

群體式是粉絲之間凝固力的表現,結構化中粉絲根據提供內容不同,逐漸形成了權利分割,體現出階層屬性。

以國內的粉群來說,內部的構成大致是相同的,區別在於以職能劃分的粉絲群體可以共通,但粉絲個體意志不同,引導者和粉絲訴求不同,明星藝人的粉圈也不太相同。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微博上一夜頂流的「山爭哥哥」、現在超話正飛升的周杰倫、《青春有你》正式播出前一天之內四十多個站子扎堆出現的胡春楊。

即便在這場網友們喜聞樂見的實力派粉圈中,徐崢、周杰倫們的反黑組、打榜組幫助偶像反黑、掄博,胡春楊有站姐拍攝圖片做產出吸引粉絲,粉絲群職能明確,但這些ID背後真正用愛發電,長久賣力吸引新粉加入的粉絲卻是缺失的。

流量粉絲是粉絲帝國里最標準的飯圈,以常見職能劃分有後援會、反黑組、控評組、網宣組、數據組、公益組、應援站、法律組、資源站等。

後援會不用過多贅述,它指的是一個明星官方的粉絲群,一般一些官方活動、品牌等都會和粉絲後援會聯繫。

與反黑組不能分割開的關鍵詞有「詞條」「廣場」。微博是粉絲的主要集中地,詞條是粉絲在微博搜索框中輸入明星姓名或姓名縮寫時,出現的相關話題,如下圖所示:

詞條是大眾通過微博了解一個明星的最常見行為,如果負面性詞條進入前排,就會被反黑組當做任務發放給粉絲,要求粉絲做凈化,常見的追星APP「魔飯生」就有凈化功能。

「廣場」是微博搜索明星姓名後的結果頁面,如果發現有明星的負面言論或者熱搜中有明星的負面言論,反黑組就會將微博用戶的主頁連結、負面微博連結發布任務,讓粉絲投訴、拉黑,降低博主權重、微博官方判定該微博為惡意內容從而刪除。

任務完成後在微博下打「卡」,這也是所謂的卡黑。通常情況下,流量粉的反黑最少也能有兩千多左右。

控評的確是現在路人深惡痛絕的一個粉絲行為,只要流量大的微博提到明星名字,立馬就有粉絲有組織的出現刷屏,壓掉非粉絲言論。

控評組一般監控兩類微博,一類是營銷號,這類微博發布的內容往往有明星比美、粉絲互撕、明星行為等;一類是時尚、影視等官方微博,提到自己偶像名字,就會立刻控評。而一般個人化屬性明顯的微博帳號,反而不會主動去控評。

網宣組、數據組的職能大體相同,都是以做數據為主。大數據時代,數據組業務也非常廣泛。

一些數據公司會記錄藝人的個人熱度,維度中比重最多的是微博、其次是貼吧、百度指數等各個數據,數據組的任務一般是明星的個人微博、品牌微博、貼吧數據等。

應援站是最能「氪金」的站子之一,一般由幾個不同的粉絲組成,在重要日子如明星生日、見面會、影視劇發布會、專輯歌曲發布時體現作用。

TFBOYS當年的「海陸空」生日應援、鹿晗的朝鹿站等,都是典型的應援站。

法律站是粉絲自發成立,為明星、粉絲提供法律援助的站子,一般都是專業人士及學生組成。以上只是粉圈的官方站子。此外還有兩類主要的民間站子:一類是民間援站、一類是圖站(站姐)。

粉絲不缺人設

網絡影視興起之後,為圈層概念添了一把火,超級網綜、超級網劇將新人打造成紅人的方式被快速驗證,但與此同時「三月流量」的聲音也不曾停止。

從網綜選秀節目到甜寵劇、女性向雙男主劇,捧人的模式被逐一印證,蔡徐坤、胡一天、朱一龍、肖戰等人走到了大眾面前。

不過《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等作品,造星能力卻有折扣。

同類型的明星出現多了,自然也不會吸引更多的粉絲了。不同類型形象吸引不同的粉絲。

而明星展現給大眾的形象,長久維持的人設,吸引粉絲關注的過程中,粉絲解讀偶像行為給出不同反應,也由此也形成了不同屬性的粉絲。

粉絲的屬性有哪些?除開篇提到的媽媽粉之外,還有姐姐粉\\哥哥粉、女友粉\\男友粉、泥塑粉\\正蘇粉、事業粉\\生命粉、CP粉、唯粉、戰鬥粉等等,粉絲屬性劃分的標準極少數是按照年齡進行區分,一般根據粉絲對一個偶像的心態、行為。

媽媽粉不是年齡大到可以做明星母親的粉絲,而是指將自己的偶像當做孩子來寵溺的粉絲,既有成熟的大齡粉絲,也有年齡小的粉絲。通常情況下,媽媽粉對偶像相對寬容,即便是偶像戀愛也能從容面對,她們對偶像的稱呼一般是「崽崽」等。

姐姐粉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介入媽媽粉與女友粉之間,在飯圈比較積極活躍應援、公益活動等,屬於理智成熟的群體。

女友粉是很多流量明星、男明星粉絲群體中占比重最多的。女友粉對偶像相對嚴苛,對偶像戀情反應格外大。泥塑粉是指將男明星女化的粉絲,是粉絲圈中比較不受歡迎的粉絲群之一。

事業粉比較重視藝人的個人發展,對公司常常提供個人意見等粉絲,比如給愛豆世紀、時代峰峻、坤音娛樂、佟麗婭、宋茜、易烊千璽等都有事業粉。

站在事業粉的對立面,生命粉對偶像沒有任何要求,「只要活著就好」是這類粉絲的佛系宗旨。

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CP粉,(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這類粉絲數量最少,也是最不受粉圈喜歡的粉絲。

和純粹的粉絲不同,CP粉最喜歡的是雙人互動,和不同明星之間的情感,這類粉絲也是最容易「爬牆」的粉絲群之一,一般在粉圈沒有地位。

不管按照職能來分,還是按照屬性來分,粉絲和明星之間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並逐漸走向新模式。

隨著愈來愈多的偶像被「速食生產」,有關粉絲群體的爭議越來越多。當圈層屬性增強,流量成為影視方、商品品牌的必須品,如何與粉絲保持關係,也是需要好好鑽研的一門學問,畢竟現在是劇粉、流量粉、CP粉正盛行的時代。

(文章來源於:骨朵網絡影視摘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fKQHWwBmyVoG_1Z-8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