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阿桂將軍,不太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並不了解。即便是在現在的清宮戲當中,這個人物也並不常見。不過,很多清史專家都認為,阿桂在清朝歷史當中,是一個絕對不能忽視的人物。
阿桂將軍出生在康熙五十六年,全名章佳阿桂。如果他能再早出生幾十年,那麼必定會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取得的成就也會更大。阿桂的家庭背景也很好,他的父親阿克敦,是乾隆時期的協辦大學士和刑部尚書,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良好的家庭條件,讓阿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十六歲那年,阿桂入官學讀書,乾隆三年,阿桂便中了舉人,第二年,又補授兵部主事。
之後的日子裡,阿桂便平步青雲,在官場上步步高升。雖然中間也經歷過幾次坎坷,但依靠著八旗子弟的身份和特殊的家庭背景,很快都能重新邁向正軌。而讓他後來能收到重用的,還是因為他所立下的赫赫戰功。
乾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755年,一直都在拿自己和康熙皇帝作比較的乾隆爺,決心派出大軍攻擊準噶爾部。此時準噶爾部爆發內亂,此時出兵,也算是抓住了有利戰機,乾隆皇帝雄心勃勃,一定要趁此時機,收復準噶爾,完成康、雍兩朝都未完成的事業。
就這樣,阿桂被派往了西北,開始在疆場上建功立業。剛開始的時候,阿桂在一所管理台站任職,主要的任務,就是傳遞往來公文,供應著前方大軍的後勤供給。久而久之,靖邊副將軍、蒙古親王成袞札布對阿桂相當信任,就這樣,阿桂先後被授予參贊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和工部侍郎等職。在此期間,阿桂的父親因病逝世,他被准許回京辦理喪事,之後,阿桂又再次領兵返回西北。
1757年,準噶爾部在清軍的打擊下,漸漸土崩瓦解,僅剩一些殘兵敗將。阿桂率軍,開始在這一帶繼續進行圍剿,抓捕、殲滅了大量殘敵。就在大清國完成了對準噶爾部的剿滅時,天山維吾爾族地區,又發生了霍集占兄弟的叛亂。阿桂又奉命率軍趕往平反,兩軍在阿勒楚爾地區,和數千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在這次激戰當中,阿桂身先士卒,率領了幾百名騎兵精銳,「由山麓繞出其右衝擊之」,突襲之下,敵軍來不及防備,瞬間陣勢大亂。趁此時機,清軍大部隊掩殺過來,叛軍可謂傷亡慘重。
之後,阿桂乘勝追擊,帶領清軍一直對殘敵窮追不捨,在伊西洱庫河再次將敵軍包圍。叛軍見情況不妙,便紛紛投降,為首的霍集占兄弟見勢不妙,只得帶了幾百親信部隊向遠方逃竄。這一仗,清軍俘敵一萬二千餘人,繳獲兵器兩千餘件,牛羊駝馬不計其數。同年十月,巴達克山首領素勒坦沙向清軍獻上霍集占兄弟的首級,至此,阿桂取得了天山大捷。
仗打完之後,阿桂又開始著手鞏固對這一地區的統治。為解決戰亂後軍糧不足的問題,他將牛羊作「為伊犁駐防兵來年行糧之需,已令該管官加意牧放以濟軍需」。同年又大力推行伊犁屯田的具體辦法,將此處的治安慢慢穩定了下來。
經歷了幾次重大戰役,阿桂為清朝收復了100多萬平方公里。從出生算起,他一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朝代,可以說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值得一提的是,阿桂也是為數不多的,敢於和大貪官和珅對抗的人物。
和珅我們都知道,是清朝的大貪官和大權臣。當年他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時候,眾多大臣都是敢怒不敢言。到了乾隆晚年,和珅更是肆無忌憚,大清朝一時間污吏橫行。當年在甘肅境內,有農民組織了一群人馬,開始反清起義,先攻陷了寧夏和蘭州,不少受到剝削的百姓紛紛響應。當時乾隆皇帝先派了武將先去圍剿,隨後又任命和珅為欽差大臣,前去監督平反。
前線的兵將,對和珅這位權臣愛答不理,對於他下的命令,基本無人聽從。氣不過的和珅,便跑到一起來督戰的阿桂面前,告將士們的黑狀,說現在戰事不利,都是因為眾將不聽調遣。阿桂聽後,直接走上點將台號令全軍,各位將軍莫敢不從,阿桂當即說道:「諸將殊不見其慢,當誰誅?」意思就是說,我看不出來誰不聽號令了,你說我應該殺誰?這讓和珅啞口無言。乾隆皇帝聽後,把二人召回京城,兩人在朝堂上,還互相鬥嘴爭辯了一番,沒想到乾隆聽後,狠批了和珅一頓。
其實,阿桂敢和和珅叫板,憑藉的就是能力、資歷和軍功。此外,阿桂還善於治理水利事務,成為「綜理部務,贊襄樞要」的第一重臣。只不過,現在的清宮戲,把側重點都放在了後宮爭鬥、男女私情上,對這等事情很少提及,因此人們所了解的歷史,也越來越少、越來越片面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efv4XQBURTf-Dn5b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