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有沒有吃完飯後馬上想「便便「的經歷?如果有的話,你們是否曾經懷疑過自己「超強」的消化能力,或是覺得自己得了什麼嚴重的疾病?
事實上,你們可能想多了。
要知道,食物從人的消化道中經過可能需要1-2天。因此,吃完飯後就想便便實際上是前一兩天吃下的食物準備排泄的信號。
而對於進食後立即大便的人們來說,促使這種情況發生的最可能原因是「胃粘膜反射」。這種反射是正常生理反應。但是,胃黏膜反射的強度可能因人而異。
在本文中,我們概述了胃結腸反射期間發生的情況,並討論了可以影響其強度的條件。此外,我們還簡要介紹了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可幫助減少進食後「便便「的慾望。
胃粘膜反射是食物進入後胃的「正常非自願反應」
攝入食物後,人體釋放出一種使結腸收縮的激素。這將使此前攝入的食物進一步通過消化系統移動,進而產生 「大便」的衝動。
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的胃粘膜反射程度輕微,因此不會引起任何生理變化。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由於他們胃粘膜反射很強烈,因此進食後想要便便的慾望會特別嚴重。
特定疾病影響胃黏膜反射
某些疾病也會影響胃粘膜反射。例如,腸易激綜合症(IBS)可以增強食物殘渣在人的消化道中移動的速度。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導致反射強度的上升: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焦慮、胃炎、乳糜瀉、炎性腸病(IBD)、克羅恩病等。
上述每種情況都可能增加胃結腸反射的強度,從而導致在進食後產生立即大便的衝動。它們還可能引起其他消化系統症狀,例如:通過氣體或糞便時產生的腹脹,經常放屁,腹痛或不適,糞便中帶有粘液,腹瀉,便秘,既腹瀉又便秘。
胃粘膜反射與大便失禁
引起排便的另一個潛在原因則是大便失禁。該病的嚴重程度不等,從輕度到完全失去腸道控制能力。糞便失禁與胃粘膜反射相對容易區分。具體而言,大便失禁可隨時發生,而後者僅在進食後發生。一下幾種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大便失禁,包括:腹瀉、直腸神經損傷、直腸肌肉受損、直腸壁受損、直腸膨出、直腸脫垂等。
胃粘膜反射與腹瀉
腹瀉也是導致飯後想「便便」的原因,但其與胃粘膜反射並不一樣。腹瀉是一種常見病,通常只會持續一兩天。但是,長時間的腹瀉,例如持續一周或更長時間,則可能表明存在健康隱患。持續性腹瀉的一些常見原因包括:過量食用人造甜味劑和其他瀉藥,食源性細菌和寄生蟲感染,食物不耐受,食物過敏,消化系統疾病,病毒感染,先前的腹部手術,如膽囊摘除等。
「飯後排便」需要看醫生嗎?
胃應激反射是食物進入胃的正常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進食後感到排便的慾望並不需要立即就醫。但是,如果有人遇到以下情況,則應去看醫生:
1. 強烈和頻繁的胃應激反應;
2. 腹瀉持續超過2天;
3. 其他胃部症狀
以上症狀可能表明可能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
由於胃結腸反射是正常的身體反應,因此在原則上來講不需要治療。但是,人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減少胃粘膜反射的強度以及相關的排便慾望。例如改變飲食。
總的來說,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容易引起強烈的胃酸反應。包括脂肪或油膩食物、乳製品、高纖維食品等。記錄平時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我們識別有可能加劇胃粘膜反應的食物。從而有意識地避開。
此外,對於部分人來說,壓力也是導致胃黏膜反射強度增高的原因。通過運動和冥想可能有助於降低「飯後排便」的慾望。(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 What causes people to poop right after eating?
2. The Digestive System.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3. What 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4. Urinary Incontinence: What you need to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