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同事嘮嗑,突然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同事說,她家閨女上了幼兒園以後,特別喜歡往家裡拿東西。幼兒園的小貼畫,超市的糖果,還有親戚家的玩具等等,經常沒經過別人同意就偷偷拿回家了。為了這事,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沒過幾天孩子又繼續犯,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俗語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孩子這麼點就偷東西,以後可怎麼辦啊!
俗語說的「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小時候小偷小摸,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鼓勵的話,那麼長大以後可能會做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準確與否,具體還得父母的引導和教育。
在很多父母看來,偷東西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就像《追風箏的人 》中說的
「這個世上的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
。有些父母甚至把偷上升為道德問題,認為孩子的道德有問題!
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對於2-7歲的孩子來說,偷東西也並非道德問題,只是他們道德認知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
「偷」並非道德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他根據孩子對規則的理解和使用、對過失和說謊的認識和對公正的認識的考察和研究,把孩子的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前道德階段)
2-5歲的孩子屬於自我中心階段
,又稱
前道德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
缺乏按規則規範行為的自覺性
,在親子關係、同伴關係,以及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了
自我中心傾向
。他們按照自己的想像執行規則,把外在環境看做是自我的延伸,不能把主體與客體分離,也不能將自己與周圍環境區別。比如這個階段的孩子看到任何喜歡的東西,都想要據為己有。在皮亞傑看來,
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
2.權威階段(他律道德階段)
6-7、8歲的孩子屬於權威階段
,又稱
他律道德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做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他人和自我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比如為什么小學的孩子特別聽老師的話,甚至是「害怕」老師,因為他們正好處於一個權威階段,在他們看來老師就是一個權威者。
3.可逆性階段(初步自律道德階段)
8-10歲的孩子屬於可逆性階段
,又稱
初步自律道德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再把規則當成一成不變的了,在他們看來,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話,規則是可以改變的。他們還認識到了同伴的重要性,認為同伴之間應該相互尊重。這也
標誌著他們的品德逐漸從他律轉向自律
,開始以動機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認為公平的行為都是最好的
。皮亞傑認為只有到達這個水平,孩子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
4.公正階段(自律道德階段)
10-12歲的孩子屬於公正階段
,又稱
自律道德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的公正觀念和道德感得到了發展,他們的道德觀更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皮亞傑認為公正的觀念是一種高級的平等關係,這種道德觀念已經從內部對孩子的道德判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說,2-7歲的孩子偷東西,並非他們的道德有問題,而是他們
道德認知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聽之任之,還得做好引導和教育。
「偷」背後的原因
說到這裡,很多家長表示疑惑,既然偷是孩子道德認知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那麼為什麼同年齡的孩子,有的偷的次數特別多,每次碰到喜歡的都要偷偷拿走,有的卻幾乎不存在偷的行為呢?四個原因要明確。
1. 物權意識不明晰
三歲之前的孩子,物權意識還不明晰,分不清楚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我的和別人的又有什麼不同。在他們的概念里,凡是我喜歡的,我發現的,都是我的!(這個階段,孩子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所有的都是我的)
理論上來說,三歲以後的孩子物權意識已經明確,但是由於家人的溺愛和不作為,他們的占有欲仍然很強烈,凡是他們喜歡的,發現的,正在玩的,都是他們的!而且對於一些複雜的概念,他們也很容易混淆,比如為什麼幼兒園做得手工可以帶回家,玩具卻不可以?為什麼去超市看到喜歡的食物,不能直接吃,必須付錢以後再吃?
2.需求沒得到滿足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腦海中想要的念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出現偷的行為。今天剛跟兒子看了《熊熊樂園》中的《凱特的百寶箱》,劇情很簡單,凱特有一個百寶箱,裡面放了很多寶貝,這一天,凱特把百寶箱裡的寶貝拿出來跟小朋友一起玩,大家都很喜歡,小月亮也特別喜歡。一會兒上課的鈴聲響起來,凱特把百寶箱放在課桌里就離開了,結果小月亮偷偷把百寶箱拿走了。後來,看到百寶箱不見了,大家都很著急,看著凱特傷心的樣子,小月亮非常內疚,但是又不捨得把百寶箱拿出來。故事的最後,在院長奶奶的開導下,小月亮把百寶箱拿了出來,並承認了錯誤,也得到了大家的諒解。
那么小月亮為什麼要偷百寶箱呢?因為她實在太喜歡了,喜歡到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說,孩子小的時候,自制力差,在面對自己特別喜歡,但是又無法得到的東西時,很容易失控出現偷的行為,此時還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才行。
3.孩子心理有問題
有些孩子經常被父母忽視,當他們變壞以後,雖然父母會對他們打罵訓斥,但是他們至少得到了父母的關注,而偷東西就是他們讓自己變壞,尋求父母關注的一種方式。
有些孩子在家裡感覺特別的壓抑,由於父母的不認可甚至高壓政策,讓他們嚴重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現自卑的心理,而偷東西能夠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填補他們內心缺失的部分。
有些孩子感覺生活很無聊,對生活缺少激情,在無聊之餘,他們發現偷東西很刺激,於是就會頻繁出現偷東西的行為。
這幾種情況,都是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引發的心理問題,跟孩子的年齡無關。
4.家長的不當示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模範父母的一切行為,有些父母逛超市的時候,特別喜歡品嘗食物,不管是可以品嘗的或者不可以品嘗的,只要自己喜歡,都會拿起來嘗一嘗,嘗過之後包裝紙直接丟一邊,根本不存在主動付錢的時候;有些父母去菜市場買東西,買完以後總喜歡讓商家贈送點東西,別人不送就自己拿......時間久了,這些行為被身邊的孩子學會,然後就會出現一些偷拿東西的行為。在孩子看來,父母做的都是正確的,自己這麼做自然沒問題。
最可怕的是,孩子偷拿以後,有些家長還沾沾自喜,感覺自家孩子腦袋靈活,這麼點就知道占便宜,長大以後絕對不會吃虧,在孩子出現偷的行為以後,不僅不教育反而還誇獎或者獎勵,孩子偷的行為會越來越嚴重,長大以後很可能會應了那句「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俗語。
如何應對孩子偷的問題?
既然已經知道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原因,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呢?具體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出發:
1.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孩子偷東西並非道德問題,所以父母不應該給孩子上升到道德問題,也不能給孩子亂貼標籤,畢竟孩子的自我評價水平低,對別人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很容易產生認同的心理,如果經常用「小偷」等詞彙來責罵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就是這樣的人,不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2.向孩子灌輸物權意識
當孩子不小心侵犯了別人的所有權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糾正,比如未經允許拿了鄰居姐姐的玩具,父母需要及時表明態度,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姐姐的,沒有經過姐姐允許就拿是不對的,想玩可以先問一下姐姐的意見,經過姐姐同意後再玩,然後回家的時候記得還給姐姐,不能私自拿回自己家......
當孩子尊重別人的物權,遇到喜歡的東西沒有直接拿,而是徵求別人的意見時,父母應該及時給與肯定和鼓勵,讓孩子體驗這種行為帶來的正面情緒,更願意重複這種行為;相反,如果孩子沒有尊重別人的物權,遇到喜歡的東西直接就拿走,父母不僅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還要陪孩子一起把偷拿的東西物歸原主。
同時父母也要做好示範,尊重孩子的物權。比如家裡來了客人,小客人想玩孩子的玩具,此時父母必須經過孩子的同意以後,才能把玩具給小客人玩耍,而不是枉顧孩子的意願,直接把玩具給小客人。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物權,做好示範工作,那麼孩子也能尊重他人的物權。
3.對孩子的需求適度滿足
有些父母比較溺愛孩子,對孩子的物質需求總是過度滿足,卻不知這種過度滿足會讓孩子產生一個「
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
」的錯覺,一旦他們的物質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就會出現搶奪、強占、偷拿等行為。
有些父母對孩子比較嚴格,不允許孩子獲取自己認為沒必要的東西,比如孩子想要買個新書包,但是父母覺得舊的也能用,沒必要買新的,不聽孩子的解釋直接拒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配得到這些新的東西,為了填補自己心理上的缺失,可能就會出現偷的行為,其實這種行為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報復。
所以說,在面對孩子的物質需求時,父母應該適度滿足。比如買玩具,不要孩子一要就馬上買,可以跟孩子定下時間,一個周或者一個月買一個;還可以跟孩子約定,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需要的東西。當自己無法滿足孩子需求時,可以給予一定的解釋,而不是沒有任何解釋的直接否決。
4.多點陪伴,多點關愛
在很多父母心目中,錢比陪伴更重要,只要孩子吃飽喝足,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什麼情感不情感的,根本沒必要。雖然孩子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他們由於感情需求的極度匱乏,讓他們的心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然後通過一些負面行為來紓解自己心理上的不適,結果越錯越遠。
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感覺非常有道理:
盜竊癖有可能不是品格問題,而是精神疾病。家長無需一度擔心孩子在品格上出現了問題,懷疑他不再是好孩子。相反,他可能是精神上生了病,需要爸爸媽媽給與關注和更多的愛。來自父母足夠的愛,才是治癒孩子心靈疾病的最佳良藥。
所以說,對孩子來說,情感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適度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父母一定要多點陪伴,多點關心,儘可能的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從內而外的幸福,快樂!
叮麻寄語:
偷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可能只是他們道德認知發展的一個必須經歷的階段,是一種正常的情況。但是即使如此,背後也有不少不為人知的隱情,只有明確這些原因,然後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才會遠離偷的行為,形成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念!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兒,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育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