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沉澱,天台千年古村山口上盧

2019-10-16     溫州美文

原創 陳思國

天台千年古村山口(上盧村)位於浙江省天台縣白鶴鎮西北3里處,東與104國道相隔,南與白鶴國際襪業城近鄰。這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風景秀麗,地靈人傑。

古村山口(上盧村),東邊村口有牌坊。牌坊上方正中刻著「上盧村」三個金色大字。此乃天台著名鄉賢、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先生之墨寶也。金老先生的對聯精美絕妙。

上聯是:鷓鴣吐翠萬年凝紫處台岳門戶

下聯是:蛟鳳騰飛古德流芳居和合名村

牌坊背面匾額「里仁為美」是台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顯周先生親筆書寫,字字千金,寓意深刻。洪先生的對聯妙趣橫生。

上聯是:長清涿水千年德澤鍾靈毓秀

下聯是:山口上盧百福臻祥村富民安

牌坊左側立有牌坊碑,裡面刻有巜上盧村牌坊記》和樂助者名單以及善款款額。《上盧村牌坊記》由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盧益民先生執筆撰文。

這是我在「永紅橋"東邊橋頭上拍攝的村民住宅照片。新上盧新氣象,舊貌換新顏。

這是上盧古村村口的照牆。看到這堵照牆就會讓人浮想聯翩,那座樸實而又悠久的千年古村在向我們徐徐展開。

從村口的牌坊進來我們便要經過一座石橋。這是「永紅橋」,也是上盧古村最美的一座橋。此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是上盧村村民們用自己的汗水建造而成的。橋上的每一塊石頭都流著村民們的汗水。我們這一代人應該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為子孫後代造福。

深秋的清晨,清風習習,天藍雲白,日暖氣爽。永紅橋下流水清澈,一群鴨子在水面上盡情嬉鬧玩耍。呈現出鄉下村落興盛繁榮的美好景象。

從永紅橋走過來就是一處寬闊的廣場,這便是遊客中心。

這是導遊圖。

這是上盧村綜合樓。

這是上盧村古巷道入口。據傳,這是歷史上「三百六十行」古巷之一,也是天台山「唐詩之路」古驛站之一。上盧古村的主巷道由東往西,狹窄而又有點曲折。如今我一個人走在這幽靜的古巷中,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聽清風,聞古香。頭頂藍天白雲,腳踏碎石小路。第一種感覺親切,第二種感覺清凈。

(盧益民攝)

這是盧氏宗祠。盧姓始祖盧璉公是宋翰林學士。為避權奸,盧璉公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以病為由,隱居天台山口(今上盧村),距今已上千年歷史。「傳家耕讀,勤儉持家。」就是盧璉公留傳至今的祖訓。

(盧益民攝)

盧黃州詩集(重印版)

(盧益民攝)

大家看到的詩集是盧氏盧黃州所作的巜盧黃州詩集》,還是掃描版。正版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是盧益民先生費了幾番周折才找到此書的。

盧益民先生聽說盧黃州寫過兩本書,一本是《盧黃州詩集》,另一本是《渺栗稿》。於是他就到處查找這兩部書的下落,到了徹夜難眠的程度,甚至在睡夢中都夢著這兩本書,但沒有答案。盧先生沒有失去信心,仍在繼續查找。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於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找到了《盧黃州詩集》。又因此書已成孤本文物,故不能直接拿回去翻印,僅能掃描。

於是,盧先生又與圖書館簽訂協議,圖書館幫助掃描。該書為清朝光緒年間雕版編印。盧黃州,即盧浚公,字希哲。盧氏第十六世祖。天台山口(即上盧)人氏。生於公元1464年,明朝成化年間丁未年進士(即公元1487年),曾任明朝刑部員外郎、黃州知府等職。

盧黃州清正廉潔,不畏權勢,守己愛民。在刑部當官其間,曾經審出冤囚百餘人,皇帝誇他是個不可多得的朝中賢才。後盧黃州回鄉,游天台山美景,吟詩寫詩。立祖訓,樹家法。明事理,勤耕讀。

盧黃州是天台明史記載的六位儒宦之一。明代名宦,著名鄉賢。卒於明朝正德已巳年(公元1509年),享年46歲。英年早逝,痛哉哀哉!民間留有盧黃州書《盧黃州詩集》、《渺粟稿》兩本書。《渺粟稿》至今仍下落不明,成為一個不解開的謎團。

(盧益民攝)

千年歷史,千年上盧古村。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飲水思源,不忘祖先。該村於2018年舉辦千年慶典暨祭祖活動。其意是牢記祖訓,加強團結。傳家耕讀,勤儉持家。《旗袍秀》這個節目是這次活動的一個重要亮點,旗袍乃中國女性服裝之一,穿上旗袍看上去更端莊、文雅,更能襯托出中國女性的魅力。

這些巷道雖然經過幾番整修,但從牆壁上留下的模糊的字跡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時代接著一個時代留下的重疊縮影。

樂善堂。樂善堂因本村人盧樂善而得名。

據傳,明朝戰亂,胡太醫不得不遠離京都,逃到南方避難。到天台山口(今上盧村)時,他已重病纏身,臥床不起。同行的都走了,胡太醫則留在盧樂善家中。

盧樂善心地善良,勤快誠實。在盧的精心照顧下,胡太醫重病化小,小病化了。過不了多久,胡太醫身體已康復。後來胡太醫開了醫館,盧樂善也跟著他學醫。

再後來清軍四起,聲勢浩大。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新建立的清朝統治者為了徹底剷除明朝餘黨,到處抓捕可疑分子。胡太醫深知難逃厄運,就早早離開天台山口(今上盧村),又一次踏上逃難征途。走之前,胡太醫把醫館送給了盧樂善,而且還給了他一筆錢財。

胡太醫走後,盧樂善把醫館打理得有條不紊。醫館的名聲也越做越大。而盧樂善的善心善行,助人為樂的精神也被人們流傳了下來。

這是遊客導遊標記。

這是古巷道盡頭靠北邊的一座古宅。大門口上方留有「吾愛吾盧」字樣。

這是中堂。

這是整個宅院的布局結構。

這是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古宅,基本上都是原樣未動。是典型的天台古民宅。宅院的布局結構也很嚴密。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築。

這是「四勿居」古宅。「四勿」出自孔子《論語》中的「非禮勿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四勿居"中的「四勿"則是「酗酒、好色、貪財、易怒。」凡有其中之一者不得入住「四勿居」。

據傳,當年本村有個盧姓男子,不忍心困死在家中,毅然決然離家出走。開始是干苦力活,後來他結識了一幫徽州(今江西與安徽兩省占有的原有徽州)生意人。他就跟著徽州老大學做生意。他人聰明,頭腦靈活,又懂得做生意門道,辦事盡心盡力,得到了徽州老大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他就跟著這位老大生意越做越大。

可是過不了多久,這位老大因為酗酒而耽誤了官府的生意,差點連命都搭上。從這件事以後,徽州老大精神不振,整日飲酒。性格也變得喜怒無常,還經常去煙柳巷尋歡作樂。到最後這位老大還干起了偷盜搶劫的下流勾當。最終被官府抓去法辦。

離開了徽州老大,這位盧姓男子就憑著自己做生意的經驗和人際關係,自己一個人做起生意來。他的生意做得很紅火,賺了不少錢。後來他回村蓋了一棟宅院,還請了一位秀才題了「四勿居」的匾額。以徽州老大失敗為鏡子告

誡下一代人入宅院者不得酗酒、好色、貪財、易怒。否則一律除出。

就這樣,「四勿居」傳至今日。這也是天台唯一的一座「四勿居」古宅,值得保存。

(盧益民攝)

在「四勿居"旁邊有口古井,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了。這井裡的水呀冬暖夏涼,清澈見底。喝進嘴裡細細品嘗,有一種甘甜的味道。以前全村人都喝這古井裡的水。相傳當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天台山路過此地時,也喝過這古井的水。真的很好喝。

這是一塊鎮宅石碑,可避邪。在天台,這樣的石碑已經很少了。

毋本堂。「毋」是「不可以」或者「不要」的意思。「毋本堂」就是不要或不可以忘記根本。這裡的「根本"就是指讀書。「傳家耕讀」是自盧璉公定居山口(上盧村)以來一直延續到現在的祖訓。因為有祖訓,所以有好多讀書人走出上盧,遍布全國各地。或為官,或為經商。也有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人。

據傳,明朝萬曆年間,貢元盧季鵬在任高安知縣時,想想祖輩幾代人漂泊他鄉,做清官,憂國憂民,很少回家鄉探望。這使他想起回鄉的念頭,主意已定,馬上寫奏書奏明皇上。

幾番周折之後,皇帝准其奏書,同意他告老還鄉。盧季鵬回鄉後雖沒有在上盧村居住,卻在上盧村蓋了一所宅院。並親自題匾「毋本堂」,由一族人居住看院,並告誡族人一定要讓後代人勤讀書,明事理。這族人也不負所托,培養出好多有用人才。愛讀書之風也一直流傳到現在。如今的上盧村人才輩出,桃李滿天下。

十月金秋,天高氣爽。果熟稻黃,豐收在望。今年又迎來一個豐收年。這是我用手機遠距拍攝的上盧村。

夜幕漸漸落下,華燈慢慢點上。那牌坊那石橋,那清靜的古巷,那古老的宅院統統回歸夜的懷抱中。明天的千年上盧古村將更加美好,更加燦爛輝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aWe2W0BMH2_cNUg2b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