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資本市場「喝酒情緒」高漲,白酒板塊持續走高,貴州茅台(600519.SH)、五糧液(000858.SZ)、瀘州老窖(000568.SZ)等白酒股市值一再創新高,白酒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門板塊。
白酒板塊大漲的背後,也有質疑及擔憂,譬如疫情下部分終端門店銷售增長乏力、白酒泡沫過高等,部分酒企大量外購基酒也成為投資者擔憂的話題——比如,一直努力IPO的郎酒股份、西鳳酒,就存在大量基酒外購現象。
那麼,基酒外購是否正常?基酒產能不足是否會制約白酒企業發展?影響幾何?
郎酒等酒企大量外購基酒
據招股說明書,郎酒股份2017-2019年基酒外購數量分別為5.60萬噸、3.82萬噸以及4.18萬噸,對應採購金額高達8.03億元、7.14億元以及7.82億元,所占原材料比例分別高達41.69%、37.67%以及41.79%。
基酒產能不足,是郎酒急於IPO的原因之一。郎酒在招股書中表示,募投項目將使得公司醬香型基酒產能增加2.27萬噸,濃香型、兼香型基酒產能增加3.34萬噸。IPO之外,公司還通過負債方式大力拓展基酒產能與儲能等。
兩度IPO擱淺的西鳳酒同樣存在此類問題。
據招股書,西鳳酒2015-2017年外購基酒數量分別為2.12萬噸、1.82萬噸以及1.94萬噸。儘管公司制定了相應採購管理制度,但公司方面也坦言存在相關風險。
西鳳酒就曾在招股書中直言:「由於公司供應商數量相對較多,若公司無法有效控制個別供應商的行為,或公司不能檢驗出特定批次基酒的質量問題,將有可能影響公司產品質量,導致品牌美譽度及消費者信心受損,從而對本公司的生產經營和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支點財經注意到,此前酒鬼酒(000799.SZ)檢出塑化劑及甜蜜素,一度被業內人士質疑係在基酒外購時產生,塑化劑風波曾致整個白酒行業受牽連。
基酒銷售產業鏈確實存在亂象。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博士霍丹群等就曾在2017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基酒交易存在質量缺乏標準體系、信息不完整引發「基酒誠信危機」、多數基酒無法溯源、基酒企業存在惡性競爭及生產管理不規範等問題。
基酒外購考量:成本和產量
不過,外購基酒並非只存在風險,也有優勢。
酒業分析師蔡學飛表示:「基酒是酒企所有產品的基礎,根據不同產品定位進行成本核算,選擇自釀或者購買都是正常情況,沒有優劣之分。」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則表示,基酒外購某種程度上說明酒企銷量迅速提升。
對於基酒外購背後的邏輯,蔡學飛分析道:「除了部分地區不具備自釀優質基酒的環境條件之外,自釀基酒程序複雜,成本較高,而四川等地區的基酒生產成本更低,質量更好,性價比較高,都是重要原因。」
朱丹蓬則認為,生產基酒較高的時間成本也是部分酒企選擇外購的原因。
據了解,近來在茅台帶動下醬香酒持續受熱捧,茅台鎮基酒交易十分火爆,山東、河南等多地廠商均前往茅台鎮購買基酒,基酒生產廠商則根據基酒存放年份長短等因素制定出售價格。
而對於郎酒基酒外購的原因,蔡學飛分析指出,郎酒旗下擁有多個香型產品,且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部分外購基酒補充中低端產品及作為調味酒都是正常情況,這幾乎也是國內所有酒企都存在的現象。
頭部酒企紛紛擴大基酒產能
不過,對頭部酒企而言,自產基酒仍是突出自身釀造核心價值的關鍵,尤其在其核心產品層面。
近來隨著頭部名酒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基酒產能擴張成為頭部酒企的一大選擇,茅台、五糧液等均在擴大基酒產能。
茅台集團在2021年度生產質量大會上公布,2020年茅台酒基酒產量約5.02萬噸,2021年基酒產能目標為5.53萬噸,系列酒產量目標為2.9萬噸。
五糧液在2020年5月底舉行的股東大會上便對外公開了產能計劃,稱謀求建設全國最大的純糧固態發酵釀酒基地,實現22萬噸優質原酒產能。
蔡學飛表示:「以四川地區為主的基酒生產鏈條是非常成熟的,但規模性酒企依然會選擇在核心產品層面選擇自產基酒,主要原因是中國酒類品牌具有區域特徵,本地釀造能夠突出這種核心價值,因此非常關鍵。」
撰稿丨張渝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VTN33UBjdFTv4tAZw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