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自燃」事件再次出現造車新勢力的身影,但這次的問題不是動力電池。
9月23日上午9點左右,一輛威馬EX5汽車在溫州某路段發生自燃。從網上流傳的視頻來看,一輛紅色的威馬EX5已經被熊熊烈火包圍,冒出滾滾黑煙。
在事故爆出後,威馬方面迅速發表聲明,表示此次事件的起火點為車輛內部,基本可以排除動力電池方面問題。
雖然此次威馬EX5起火事件具體原因尚未明朗,但輿論卻再一次將電動汽車安全和造車新勢力推向了風口浪尖。
而最近數起自燃事件,也再次將新能源汽車安全的話題推上風口浪尖,令人們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不信任感再次放大。
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誰更易燃易爆炸?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僅在2018年,國內就發生了超過40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
電動汽車事故不斷被曝出,在挑動消費者敏感神經的同時,也對新能源車企口碑以及整個行業都帶來了重創。
在功夫汽車看來,任何單一電動汽車出現起火事故,輿論所「炙烤」的都將是整個行業,沒有一家新能源汽車能夠獨善其身。
而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帶來的一個額外影響是,對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誰更安全的討論此起彼伏,較從前更甚。
那麼,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之間,到底哪種更易燃易爆炸?
根據美國消防協會的數據,2015年,美國總計有17.4萬輛車發生起火(其中97%為非事故性原因),這一年,美國的汽車保有量為26419.44萬輛。換算一下,2015年美國汽車的起火率,大約為萬分之6.6。
而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給出的中國相關數據是,3個月96輛,按此最壞的情況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起火相關事故也將不超過400輛。同時,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344萬輛。換算後,其起火率將在萬分之1.1-1.2。
從中美數據對比來看,新能源汽車似乎確實比燃油車更不易燃。
但考慮到美國有大量仍在服役的老舊車輛,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是,至少在目前,新能源汽車並未呈現比燃油車更高的安全隱患。
但沒有確切結論的結果是,人們往往會帶著懷疑的態度來審視新能源汽車的安全表現。
對待新能源車和燃油車,人們會「雙標」嗎?
由於沒有權威且直接的數據對比,新能源汽車短時間內想要在安全問題上自證清白仍然不太容易。
但從輿論趨勢可以觀察到,在安全問題上人們對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仍然持有雙重標準,而對待新能源車起火事件仍會有所「放大」。
一方面的原因,是普羅大眾對新事物天然的疑慮。
另一方面,社會媒介對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的側重報道、選擇性報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新能源汽車起火的影響。
這些原因的存在,都是新能源車作為新事物不想背但又不得不背的鍋。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起火後火焰難以撲滅的問題,帶給消費的感受或許更加直觀,這與電池的特性分不開。
目前乘用車主流動力電池的構成中,其正極多為三元鋰材料,能夠在高溫下直接分解出氧氣,而電池的電解液含大量易燃的有機物,再加上電池本身易短路、發熱。
這使得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在密閉條件下也可以燃燒,並且即使火焰熄滅也容易復燃。
此外,與燃油車不同的是,新能源車的電池中含有六氟磷酸鋰,在高溫下可能會生成劇毒的氟化氫煙霧,對滅火的人員防護條件遠遠高於普通燃油車。
因此,一旦新能源車起火,通常解決方案只有兩個——要麼出動大量消防員,用大量的水對起火車輛進行持續撲滅(且滅火後還需靜置觀察一段時間);要麼疏散,等車輛自行燒光。
而高昂的滅火成本、難以挽救的財產損失,才是影響人們對新能源車總體安全性判斷的主因。
寫在最後
最近,「禁售禁行燃油車」和「202X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趕超燃油車」風聲再起,新能源汽車作為新事物取代燃油車這一舊事物的大勢似乎轟轟烈烈。
但到了要掏出真金白銀買車並且身體力行開車、用車的老百姓這邊,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則冷淡許多,這似乎並不能用民眾不懂得大趨勢去解釋。
或許,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新事物的普及還是要靠展現當下產品實力去贏得信任,而非鼓吹髮展潛力以博得同情。
新能源汽車想要爭取與燃油車相當的安全名聲,或許仍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