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比富人更容易被戴綠帽?你又被標題黨給騙了,事實並不是這樣

2019-11-20     加拿大必讀

古有潘金蓮西門慶,今有各種版本的"回家的誘惑",從遙遠的神話傳說到身邊的明星八卦,"出軌"永遠是茶餘飯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愛是一道光,綠到你發慌",永遠是地球上雄性生物心中忘不掉的痛。

這兩天,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團隊的一個"非親生率"的研究報告一經發布,便迅速登上了熱搜。報告稱,平均每代有1.6%人的父親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也就是說,我們身邊每100個男人中,就有大約1到2個人在替"隔壁老王"養孩子。更恐怖的是,報告還指出,工人階級家庭非親生的比例比富裕階級要高出好幾倍,言下之意就是窮人更容易被綠?

真相確實如此殘酷嗎?沒錢還要給別人養孩子?但事實可能是,比利時這個研究報告可能並非你所理解的這樣。

報告不準確:其實是"古代"數據

面對"你爸爸到底是不是你爸爸"這個既狗血又沉重的的問題,比利時這個研究團隊採取的歷史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這裡所謂的"歷史分析"就是用歷史上的樣本進行數據分析,但問題是,這段歷史其實距離我們相當久遠了。

科研團隊首先在比利時和荷蘭找到了500多對成年男子充當研究對象,然後通過DNA比對來看他們的祖先血緣傳承情況,以此為研究結論。而他們的祖先能追溯到19世紀,半數研究對象追溯到的祖先出生在1840年以前,其中年齡最大的出生於1315年。

1840年的時候,中國還是道光二十年,英國剛發起第一次鴉片戰爭。更早的1315年,中國還是元朝時期,英國那邊國王還是愛德華三世,成天研究怎麼攻打海峽對面的法國。

也就是說,這次研究的"綠帽子"數據並不是我們現在社會的數據,而是古代西歐社會的數據。所以在相關新聞報道中,不同人群"非親生率"對比里才會有"工匠""紡織工人"這種比較古典的階層名詞。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不同人群之間"非親生率"的差異較大。農民、富裕的工匠和商人家庭的"非親生率"約為 1%,而普通工人和紡織工人的 "非親生率"卻是前者的四倍,約為4%。而且這一數字也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裡的工人階級"非親生率"高達6%,相比之下,較富裕人群的非親生率僅為0.5%。

從當時英國的社會環境來看,這一點並非直接說明越窮的人越容易戴綠帽。因為不同工作賦予了人們不同的社會環境。那時候的農民普遍居住在自家農田附近,家人更容易團聚。而工人階層大多要去到遠方的大城市工作,背井離鄉更容易與其他人產生接觸,從而和"隔壁老王生孩子"。

所以說,不是單純的窮人容易戴綠帽,戴不戴綠帽還是要考慮個體的生存環境因素。

就連出這份研究報告的教授都專門解釋了一番:"非親生率"有著許多潛在的不同原因,例如,它也可能是性侵或領養的結果。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若想深究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還需要結合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進行跨學科領域的研究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

"喜當爹"始終只是小機率事件

之所以這份研究報告能成為國內網際網路上的"熱搜",很大原因在於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這個問題。

不僅大家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喜當爹"越來越多,而且根據統計數據,似乎大家"喜當爹"的機率越來越高。

同樣還是這個比利時科研團隊,他們在2005年的時候就分析過近50年的"非親生率"。經過大量的數據整理,他們認為現代社會大約有4%孩子是非父母親生。這個比例已經足夠讓廣大男性朋友"恐懼"了。

但實際上,"非親生率"越來越高也不一定是說明出軌越來越多,更大的可能是親子鑑定更加普及以及廣大父親們更加關注自己孩子血緣的問題了。

在以前,因為"孩子長得不像我"、"孩子血型和我的不一樣"等,就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往往都只是盲目的猜測,即使是想"滴血認親",答案也不靠譜。

而在近兩年,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當開始懷疑"孩子不是親生"的時候,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去自我識別,比如說根據孩子的出生日期,去倒推妻子是什麼時候懷孕的。

當通過自己的初步判斷,依然認為孩子的親爹可能是"隔壁老王"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做DNA親子鑑定來進行進一步的確認。

1991年的時候,美國進行了14萬次親子鑑定,而到2001年的時候,有31萬人次跑去做親子鑑定。做親子鑑定的人越多,那麼被發掘出來的"非親生"案例數量自然就會越多,"非親生率"也就越高。

親子鑑定這種原本存在於司法鑑定領域內的技術,其實也就是在近幾十年,才漸漸走向普通人的婚姻與家庭。這不僅僅代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樣也源於人們觀念的革新。

據鑑定醫生介紹,在以前,大家做親子鑑定都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諮詢都要單獨找一間小辦公室約醫生談,生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了出去。但現在,做親子鑑定都是直接打電話來預約,然後就在大廳辦理,就像看病一樣。

儘管有70%的親子鑑定都是由懷疑自己被"綠"的父親發起的,但也有10%是由成年的子女為尋找自己的親生父親而主動發起的。

至於為什麼要做親子鑑定,除了和大家對"被綠"的警惕性提高有關外,也和遺產繼承、刑事案件、認親、移民等有著很深的聯繫。

英國倫敦的一家公司,就曾公布一個數據,英國每年進行9000-20000例親子鑑定,其中有5000例是在兒童撫養費的基礎上進行的。

但實際上,在做親子鑑定的人中,有超過80%的人的孩子都是自己親生的。

"喜當爹"這個詞雖然總被掛在嘴邊,出現在大家的玩笑中,但細想下來,若是誰真的攤上,那都是五雷轟頂難以接受的事情。

雖說"喜當爹"的機率微乎其微,但報告作者們還是特別提醒,有關血緣關係的研究的結果對公眾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才是人們真正需要關注的話題。

伴侶出軌可能會導致關係破裂或是家庭暴力,而關係破裂又可能導致伴侶雙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孩子也可能在父母的爭吵、打罵中,逐漸喪失自信,焦慮,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

說到底,婚姻中任何一方的"不忠",關乎的都是一個家庭的不幸。但孩子終究是無辜的,別讓孩子成為"鑑定婚姻和愛情"的犧牲品。

結語

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一再重塑了大眾對於"親子關係"的普遍認知,但人類對於"血緣關係"的探索仍會繼續。

親子鑑定既是一種證明血緣的科學手段,也是一把"雙刃劍",一面是對親子關係真相的探究,一面則是對社會倫理和法律道德的拷問。

無論鑑定結果如何,都很難迎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它終究是對家庭的一種傷害,成為家庭危機和夫妻關係的一個巨大隱患。

"出軌"這事兒自古以來都是遭人唾棄的,在"出軌是常態,擇一人白首反倒是例外"的現代社會,一個家庭的不幸往往來自於方方面面,出軌背後的社會因素,對家庭的影響,以及對孩子的保護,往往更值得讓人深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OYIkG4BMH2_cNUgqH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