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打不成器VS好孩子是慣出來的?孩子要「管」也要「慣」

目前,絕大多數的家庭當中,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是家中的頭等大事。怎樣才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是父母們都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時代在發展,教育觀念也是不斷變化的。

作為一名80後的寶媽,我小時候聽的最多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小孩子「不打不成器」這類的話。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有這麼一句:「嚴父多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話深入父母們的心,所以,那個時代的大部分父母都會對孩子「嚴加管教」,甚至動不動「棍棒相加」。「管」,是那個年代教育孩子的「標準化模式」。

如今,80後甚至90後都已經為人父母了,自然也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卻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孩子是慣出來的」。有不少明星大腕在一些綜藝或者訪談節目中還會來個「現身說法」。比如:馬伊琍就說她早期對大女兒採用的是「嚴加管教」的方式,結果孩子問題一大堆。到了小女兒出生後,就改為「慣養模式」,小女兒果然被「慣」成了「媽媽欣慰的樣子」。「慣」,是這個年代教育孩子的「時尚潮流」。

現在,各種育兒觀念百花齊放,並且支持者都不在少數。那麼,孩子到底是該「管」還是該「慣」?若蘭媽咪認為:孩子要「管」也要「慣」,「管」要分情況,「慣」要有分寸。

一、小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教育」其實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

中國人歷來就有「望子成龍」的心理,特別是男孩子,從小就會被家長「嚴加管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這樣那樣的問題層出不窮。在很多人看來,對「不聽話」的孩子的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類所謂的「古訓」,更是被很多家長奉為家庭教育的良方,以「為了孩子好」為藉口,動輒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

但是,無數的研究和事實證明:打罵、懲罰,都只能對孩子起到短暫的、表面的效果,但並不能起到「管教」的作用。「棍棒教育」(打罵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嚴重的畸形教育方式,是不人性、不文明、不科學的教育方法,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也出不了人才,卻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1、打罵孩子,解決不了問題,「負面影響」倒有一大堆。

該不該打罵孩子,似乎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老話題。在生活中,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無理取鬧時,很多家長往往都是採用打罵、懲罰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管教。現在的家長大部分都是80、90後,大部分都是「棍棒教育」的「受害者」,對「棍棒教育」的危害也會深有體會。

(1)身體上的創傷。有些家長生氣時,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還會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認錯態度良好則罷,如孩子「犯犟」,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但是,大人的力量是遠遠高於小孩的承受能力的。曾有爸爸用棍子打孩子的屁股,腎臟受到了損傷,家裡花了好幾萬,才治好這個「打」帶來的「病」。

(2)心理上的創傷。打罵孩子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孩子由於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對父母也會產生膽怯心理,孩子往往變得冷漠、孤僻、自信心差、攻擊性強、仇視等等,並且這些心靈的創傷將永遠無法抹去,往往是導致孩子犯罪的根源。

(3)讓孩子染上「暴力」惡習。父母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而且,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往往從父母那裡學會了「以暴制暴」,學會了「打人經驗」,染上了暴力行為。在家裡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這樣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以「武力」解決人際衝突,結果是破壞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4)讓孩子養成「愛撒謊」的習慣。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孩子被打後,可能暫時被鎮住了。但是,下一次再「犯錯」之後,就可能會找理由掩飾,以此避免挨打。久之,便會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5)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如果孩子經常被打罵,慢慢的就會對打罵有了「免疫性」,自然不再害怕,被打罵後反而不聽話了,變得越來越「犟」,什麼事都喜歡跟父母作對。

(6)影響孩子智力發育。經常在孩子的打罵下成長的孩子,由於缺乏肯定,而且長期存在暴力之下,因為智商也得不到開發。

(7)阻礙孩子的發展。幼兒時期,是孩子不斷試錯,構建認知的階段。如果這個階段孩子做錯什麼事情都採取打罵的方式進行制止,那樣只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做什麼事情都不敢嘗試,不敢自己去發現,變得沒有主見。

2、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打罵、說教,無異於「對牛彈琴」,沒有任何意義。

現在很多新式教育都提倡不能打罵孩子,而且,作為「棍棒教育」的「受害者」,也都深知打罵孩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一大堆的「負面影響」。所以,家長也不想對孩子動輒打罵。但是,孩子總是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讓父母覺得「不打不行」。可是,打了、罵了,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4歲之前的小孩子,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懂任何規矩和基本道德。只有等到4歲之後,才能逐漸形成所謂的「換位思考」能力。所以,對4歲以下的孩子,不論是打罵還是講道理,都是在「對牛彈琴」,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對於年齡稍微大一點(比如4-6歲)的孩子,他們會覺得」我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了「。這時候家長的打罵,不但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還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想要」挑戰「父母的」權威「,進行」反抗「,爭取自己的」權利「。所以,打罵孩子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是在」火上澆油「,讓事情變得更糟。

教育家尹建莉說: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的順從,但不會讓孩子變的聰明和懂事;能讓孩子變的聽話,卻不能讓他們變的自覺和上進。很多家長已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打罵、說教,無異於「對牛彈琴」,沒有任何意義。

3、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映射,最好的「管教」就是父母能夠「以身作則」。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將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自己的孩子雖然很多父母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是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很多父母只知道單方面地管教孩子,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講大道理,甚至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卻完全忘了, 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父母有意無意地培養出來的。

榜樣的力量遠勝說教!如果自己的表現都不夠好,卻總是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只會讓孩子不勝其煩,根本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最該「管」的,其實是父母自己,最好的教育應該是以身作則!

「好孩子」是「慣」出來的?「熊孩子」也是「慣」出來的!

我們80後這一代,很多人都是被父母輩「打大的」。比如我家若蘭爸爸,現在還時常和我說起,他小時候被婆婆(也就是他的母親)打得有多慘。作為一名「挨打專業戶」,若蘭爸爸對「打罵教育」是「深惡痛絕」。現在,很多專家又提出了「好孩子是慣出來的」的觀點,這應該迎合了很大一部分被「棍棒教育」傷害過的父母的心思,於是,紛紛改「管」為「慣」了。

好孩子真的可以「慣出來」嗎?這話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慣」是遵從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要一味違背孩子的天性,更不能一律按照家長喜歡的方式拘著孩子。

國外的教育研究證明:學齡前和小學初期這一段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大。這時期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對世界的認識受大人的影響少,有獨特的思維和觀點,雖然有幼稚的成分,但其中有不少智慧的火花和未來創造的靈感。所以,我們不要嫌麻煩怕收拾爛攤子,就輕易拒絕孩子的嘗試,打擊了孩子的探索熱情。我們要「慣」著孩子多嘗試,要適當「慣」著孩子的天性。

但是,中國家長有一個毛病,喜歡「嬌慣」孩子。他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也是正常的,對小孩一些「作惡多端」的行為都不以為然。所謂的「熊孩子」,就是這樣慣出來的。

生活中,我們都經常會遇到一些讓人鬧心的熊孩子。電影院裡,亂踢前排人的椅子;公交、地鐵等公共場合,大喊大叫……這些看起來似乎無傷大雅,我們通常說,孩子還小,別和他計較。確實有時候孩子搗搗蛋,釋放下天性也不失可愛。但一旦影響到他人,往小了說是沒禮貌,往大了說,就是一種惡。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作為一張「白紙」,尚且沒有辨是非的能力,若家長一味地放任,一點點地累積,終是會影響他一整個人生,乃至人格的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嬌慣」,終究會讓孩子成長為不知善惡、不懂感恩、沒有教養的人。

孩子要「管」也要「慣」,「管」要分情況,「慣」要有分寸!

作為一名80後,我堅決反對「打罵教育」或者「棍棒教育」。但是,我認為孩子還是需要「管」的,但是要注意「管教的方法」,而且需要分情況,不能什麼都管。

1、孩子需要「管」,管子如修枝。

老話說:小樹在砍,孩子在管。孩子就像一棵樹,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充當這「花匠」的角色,修剪,除草,通過外力來促使這棵樹枝繁葉茂。

未成年的孩子,必須要管教,必須要懲戒。通過管與教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一味以愛的名義讓步,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2、孩子需要「管」,但要講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心靈的交流與愛的結果。孩子是有自尊心、自愛心的一個獨立的人,粗暴的打罵只會使孩子從心理上遠離父母,叛逆性增強,親情減弱。經常打孩子,不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心靈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

管,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是命令孩子,也不是對孩子大喊大叫,更不是對孩子打罵責罰,而是通過溫和的溝通交流與以身作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點。

3、孩子需要「管」,但不能什麼都管。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管,是要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比如,孩子出現了說謊、偷東西、打人等錯誤行為。不想讓自家娃成為「熊孩子」,有些情況必須管!

蘇聯傑出的教育家、作家安東·謝苗諾維奇·馬卡連柯曾說:你們(父母)應該由著他(孩子)冒險,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他冒險。

父母關心孩子的成長,是人之常情,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指導」。但是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父母不可能陪他走一輩子。如果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管教與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而且,時時事事都管著孩子,孩子也會失去動力。

所以,對孩子不要管得太多,在沒有危險和傷害的情況儘量給他自由。孩子能做的事儘量讓他自己去做,不要包辦代替。有意讓孩子吃點苦頭,受點挫折,鍛鍊他的毅力。因為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沒有經過這樣鍛鍊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突遇挫折,往往會一蹶不振。

孩子做的不對的地方,家長不要斥責,要耐心引導。有時在大人眼裡是天大的錯誤,而在孩子眼裡是很平常的事。孩子犯了錯誤,要耐心的講解錯誤的原因和危害,以後應該怎樣做,不要粗暴的訓斥,打罵,其結果是令孩子膽小怕事,遇事畏縮不前,或是產生逆反心裡,讓孩子變得崇尚暴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4、孩子需要「慣」,「慣」要有分寸

說完了「管」,我們接著說「慣」。"慣"不是嬌慣孩子,不是放任、縱容孩子,而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給孩子一個自由表現和發揮的空間,順著孩子的思路,採用引導和培養、規範和糾正、肯定和鼓勵等方式來約束孩子的一些行為,使孩子養成有利於健康成長的好習慣。

總之,「慣孩子」不是不管,一味縱容,而是以引導為前提,以約束為準繩,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好的心態和品質。以「養成好習慣」為目的的"慣",才更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