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統一和分裂是歷史的雙重面貌。古代曾經多次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我們只有一本三國演義,只有一個特定的三國時期。
現在人們說起三國,都約定俗稱的指的是東漢 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期。這個主要是因為有一本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太過於出名了。然歷史上還有以下幾個時期也是比較典型的三國局面:1,南北朝時期的:東魏,西魏,南梁並立,2,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北齊,南陳並立,3,北宋,遼,西夏並立,4,南宋,金,西夏並立。而在這裡有一個概念,應當要注意作出區分:「小三國」和「大三國」。
以上所提及的三國時期,性質,狀態和鼎立局面是不一樣的,有這很大的區別。這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小和大的區別。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是最為標準的三國鼎立狀態:其一,他們都是中原河洛文明的分支,都屬於東漢王朝內部的軍閥分支。其二,他們實力大概相當,一個占盡天時,一個占盡地利,一個占盡人和。其三,他們誰也攻克不了誰。而到了南北朝時期的三國狀態,形勢則大有不同。
首先是西晉時期,中原內部的軍閥和武裝發生了嚴重的內亂,中原河洛文明不再統治黃河流域,伴隨著中原巨變的是五胡內遷,先後有以下五大游牧民族,越過秦始皇時期修築的長城,進入關內,他們分別是:鮮卑,匈奴,羌,邸,羯族。實際上,到了西晉末年,豈止五胡,當時東漢衰落以後,中原文明再也無力像西漢衛青,霍去病,或者像東漢竇固,竇憲那樣能夠「卻匈奴七百餘里」,特別是魏蜀吳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的局面,和西晉初年的「八王之亂」都導致了中原河洛文明的實力大減。
再也無力逐鹿草原。因此,到了南北朝時期,形成的三國鼎立局面,其性質已經是完全的不同,其中北朝里的東魏,西魏,北周和北齊長期占據著黃河流域的中心,他們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河洛文明,而是五胡內遷和中原漢族長期征戰融合的政權。而這個時期的三國,只有南朝的梁和陳,還算是比較正統的繼承秦漢文化吧。同樣的道理,到了宋朝時期,雖然也是三國的局面,但是這一次的三國又是對南北朝時期的三國進一步升華。
宋,遼,金三國之間鼎立的局面(其中也有西夏,大理,吐蕃,西遼等)是民族文化融合的進一步呈現。遼的崛起,是從唐朝衰落以後開始的,金的崛起則是東北平原的民族第一次入關的時期。此時,的遼金更加以中華正統自居,他們跟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爭又不一樣,魏蜀吳還是基本上以「漢」為正統,而到了宋朝時期,宋,遼,金,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特別是金國時期,黃河流域由其主導,他們自稱漢人,稱南宋為蠻族,也正是這一時期特點的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CJbKnUBd8y1i3sJnn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