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為什麼說戰爭還沒開始,就註定日本必敗的命運

2019-08-02     關河南望

作者:漢宣團隊(小明同學)無授權禁止轉載

1941年12月7日,在太平洋島嶼中的一個港口--珍珠港,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日本軍方在這一天突襲了珍珠港,這是美國當時在太平洋上艦隊基地所在地。

美軍當時損失慘重,如果按照此次戰役本身來講,那日本確實是成功的。此次突襲,造成美軍8艘戰列艦裡面,4艘被擊沉,1艘擱淺,其餘都遭到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炮彈擊傷,188架飛機被毀,在突襲中喪生的美軍士兵,和後來重傷不治者,達到了2400多人。而日軍,僅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偷襲成功後,日本舉國歡騰,野心也越發膨脹,隨後立即在太平洋地區繼續實施侵略行動,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紛紛都受到日本的攻擊。日本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看似取得了很順利的發展。但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行動開始之後,才正式向美國遞交了兩國的斷交信。因此,當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把12月7日定為美國的國恥日。第二天,即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4天以後,作為日本盟國的德國,也開始對美宣戰。自此之後,此前一直中立的美國,開始全面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些事件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是,有一點可能你想不到,就是日本早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已經對戰爭的走向進行分析過,而且分析的結果是:日本如果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那勝算幾乎為零。

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呢?是日本一個叫「總力戰研究所」的機構得出的。這個機構是直接由日本首相管理,而且在職的都是一些公務員精英,成立的目的也是為了給日本培養未來的軍界和政界領袖。這個研究所花了6周的時間對各國外交政策和戰略形式進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也很明確,就是:日本一旦跟美國開戰,必敗無疑。此結論還指出,日本最初可能會在一些戰役中取得優勢,但隨後會陷入僵持,隨著日本資源的不斷被消耗,最終必將失敗。

在日美關於資源的對比上,日本也有研究過。日本在二戰期間設置過一個企劃院,在1940年就曾對美國和日本的資源儲備情況進行過比較,比較的結果是:美國的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鐵是20倍,銅塊是9倍,鋁是7倍,再加上其他產品,美國的平均工業產量是日本的47倍。

這跟總戰力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幾乎一樣,而且隨著戰爭的發展,也確實應驗了這些結論。美國在戰爭開始之後,在資源方面的優勢就逐漸顯現出來了。雖然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遭到重創,但當時美國主要的航母都不在港內,完好無損,更主要的是美國強大的國力後盾,使海軍實力迅速恢復。在半年之後的中途島戰役上,同樣還是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軍隊,卻在戰役中遭到慘敗。中途島一戰,日軍損失了289架飛機和4艘航母。

其實日本早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在兵源上已經捉襟見肘了。日軍對中國的侵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此後不斷升級,將勢力一步步推到華北地區,一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戰爭全面爆發,這個過程中,由於遭受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一直沒有擊敗中國。

所以,日軍不得不繼續往中國派駐更多軍隊,為了給前線輸送戰鬥力,日本兵役對士兵的要求標準不斷降低,從最初的最低身高一米五五,降到了一米五零。到了1939年,不斷降低兵役標準後,日本竟然47%的男性都符合了兵役標準,這幾乎相當於兩名男性當中,就得有一個去前線打仗,甚至還出現過童子軍。日軍曾在侵略中國時叫囂三個月內結束戰鬥的狂言,也完全落空,想讓中國屈服,儘快結束中日戰爭,也成為日本一廂情願的想法了。

日軍在與美國中途島戰役大敗之後,就喪失了對太平洋海戰的主動權,戰火一步步燒到本土。隨後,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沒過幾天,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宣告無條件投降。

日本發動珍珠港偷襲後,與美國開戰,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會失敗。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深陷泥潭,又要同時與美國多線作戰。再加上國內資源匱乏,本身與美國實力懸殊,所以,日軍在太平洋與美國的戰爭失敗是必然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BLhYWwBUcHTFCnfNX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