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知道兇手是誰,他隱沒於人群之中,沒有人知道他是誰。直到下一個雨夜,奇怪的歌聲又響起,兇殺還在繼續…」
昨日,韓國各大媒體報道,電影《殺人回憶》兇手原型確認,兇手原型目前因1994年對自己妻子的妹妹進行強姦後殺害並棄屍判無期徒刑,現收監在監獄中。
《殺人回憶》兇手原型確認
《殺人回憶》改編自韓國真實事件「華城連環殺人案」,10名女性受害,僅有一人倖存,是韓國最有名的「懸案」之一,作案手法殘忍,引起了極大轟動。電影《殺人回憶》表達了導演奉俊昊的用心「我想,如果兇手在世,他一定會看這部電影,所以我安排了宋康昊直視鏡頭的這一幕,其實就是在看著兇手。」
據悉,韓國警方通過DNA鑑定鎖定華城連環殺人案的嫌疑人。京畿道南部地方警察廳第二部長潘岐洙19日舉行記者會通報案情,嫌疑人A某的DNA與在華城連環殺人案三起案件的證物中所採集的DNA一致,其他案件的證物也已交給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分析,還在等待結果。
警方近日對嫌疑人A某進行了初步審訊,但A某全面否認犯罪。記者會上,潘岐洙迴避記者提問,僅表示調查還在進行中不便回答。他還說,DNA一致對偵查機關來說是一個線索,這個消息在調查初期階段被媒體獲知而不得已召開此次記者會。
華城連環殺人案案發時,警方累計動員警力205萬人次,調查2.1280萬人,對照指紋4.0116萬人等,創下各種偵查紀錄。連環殺人案最後一起案件的訴訟時效已於2006年4月2日到期,即使A某被證實為兇手也不能對其進行刑事處罰。訴訟時效到期後警方沒有放棄調查,然而,儘管每當DNA技術更新時都重新對證物進行鑑定,數年來調查也沒有取得進展。
韓國警方也於當日正式宣布,《殺人回憶》故事原型、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重啟調查。「我們將進行最縝密詳細的調查,不止重新檢測所有證據,對嫌疑犯也會訊問,雖然追訴期已過但我們將帶著歷史使命竭盡全力」。
可能不是唯一兇手
據報道,警方懷疑有多人參與了這次連環殺人案,除了主犯還有模仿犯,因此這個被找到的A某可能不是唯一的兇手。
目前警方指出這10起案件中,除了第8起案件兇犯另有他人外,A某很有可能是其餘9起案件的真兇。雖然最後一起案件的公訴時效已經超過了15年,或無法就華城殺人案給予其處罰。但韓國警方表示目前已經掌握了最有利的物證,正在計劃對其它證物展開重新鑑定 ,並集中力量探討懲處辦法。
韓國媒體曝光A某照片
華城連環殺人事件是從1986年9月,一位從女兒家回家的70多歲女性被殺害開始的,1991年4月,一位從女兒家回家的60多歲女性遭性侵後被殺害,期間共發生了10起案件。
據韓媒報道,截至2006年最後一起案件的公訴時效結束之前,韓國警方共投入了205萬人員和警力,但最終都沒能抓到兇手。該起案件後來與1991年發生在韓國的「李炯浩被誘拐事件」和「青蛙少年失蹤案」並稱為三大未解懸案。2003年奉俊昊導演執導《殺人回憶》將「華城連環殺人案」搬上大銀幕。(註:後兩起懸案也分別被拍成了電影《那傢伙的聲音》和《青蛙少年失蹤事件》)
據稱,當年在案發現場也曾經發現犯人丟棄的煙頭和六根頭髮等證據,但鑒於當時的DNA檢測技術有限,從受害者屍體上提取的精液樣本也遭到污染,最終未能獲得有力物證,為此參與調查的警員還受到懲戒。
雖然兇手沒有找到,但「華城連續殺人案」在進入90年代就停滯了,兇手仿佛人間蒸發一般。而如今看來,兇手沒能繼續犯案,是因為其他案件被抓獲。
作為韓國第一懸案曾被多次改編
「華城連環殺人案」作為韓國第一懸案,曾被影視作品多次改編,最著名的當屬2003年上映的韓影經典《殺人回憶》和2016年的大熱韓劇《信號》。
1996年根據「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的話劇《來看我吧》首演,以這部話劇為藍本,奉俊昊拍攝了電影《殺人回憶》。影片借懸案的開放式結尾,將「究竟誰是真兇」的問題拋給了觀眾,並藉此揭露那個將無辜百姓推向死亡的軍事獨裁時代的黑暗一面。
導演奉俊昊2014年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殺人回憶》是一部以真實的事件改編的電影,那個殺人犯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一想到這部電影公映之後,殺人犯也有可能來看,我就很生氣,所以就想用這樣一種方式,讓沒有抓到犯人的警察和沒有被抓住的犯人,讓他們通過銀幕進行一次對視,所以就設計了這樣一個結尾。」
「我們不知道兇手是誰,他隱沒於人群之中,沒有人知道他是誰。直到下一個雨夜,奇怪的歌聲又響起,兇殺還在繼續…」
《殺人回憶》作為一部電影能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也側面證明這部電影之偉大,正如@木衛二 在微博所說:
「電影並不是結束在那一組劇力萬鈞、情感洶湧的面孔特寫之中(我看著這些臉,甚至能背出台詞),也不是真正結束在宋康昊直接望向攝影機鏡頭(望向觀眾的反向目光凝視)。電影以追兇十六年的方式,仿佛在昨天才水落石出,曲終人散。用李滄東的話說,電影結束在我們生活之中——在漫長的十六年之後(有些人甚至希望奉俊昊拍番外篇)
《殺人回憶》引發的現實與電影混淆,絕對不亞於科恩兄弟《冰血暴》。許多人把電影里的人物事件,完全看做天眼記錄,以為都對應有其人,漢城警察本地傻,還有人發展到瘋狂在藍光花絮里找兇手,求真相——只為找出那張「臉」。
這只是一部電影呀。但無數人覺得自己身在現場,完完全全就在電影裡面。尤其想指出一點,朴海日死不認罪,這個角色也自有力量。因為瞬息之間,它會滑向現實中,威權國家暴力逼供的冤案。
這個側面也一再說明,本片好到什麼程度了。」
而在韓劇《信號》中,「京畿南部連環殺人案」就是改編自「華城連環殺人案」,創作者為這起案件賦予了一個理想化的結局,案件在李材韓和朴海英跨越時空辦案的過程中得以告破。
劇中對犯人突然停止作案給出的合力解釋是腿部受傷殘廢多年。雖然這只是編劇開的腦洞,但都劇情上還算說得通,無論對觀眾還是遺屬來講,都是一種安慰。
而如今案發33年後,真兇歸案,逝者才真的可以安息了。
綜合信息自新浪娛樂;澎湃新聞;時光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