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為何名列唐宋八大家

2019-09-05     掌上撫州

在大多數現代人看來,曾鞏是個名人,但僅僅因為曾鞏側身於名聲顯赫的「唐宋八大家」之列,對曾鞏的文章、身世、經歷則所知了了。那麼曾鞏為何能名列於唐宋八大家之列?曾鞏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樣的?

一、從北宋時代對曾鞏的評價來看

北宋時代,曾鞏在文壇的影響非常之大、地位非常之高,同時代精英對他都予以較高的認同。

歐陽修對曾鞏的評價很高。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歐陽修第一次見到曾鞏的文章,就稱讚他說:曾鞏的文章從思想立意來說,已經非常成熟;從藝術上,從文章的章法來看,也已經比較成熟了。在贈給朋友的一首詩中,歐陽修記述了自己對曾鞏的印象:「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送楊辟秀才》)。

他甚至忍不住直截了當地告訴曾鞏,在我的門生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你:「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可見他對曾鞏是如此偏愛。

王安石對曾鞏也是備加推崇。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王安石與曾鞏在京城第一次見面,互相傾慕,結為至交。當時有人誹謗曾鞏,王安石為曾鞏辯護。在贈給曾鞏的詩中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贈曾子固》)。王安石比較曾鞏與自己的其他朋友,認為:「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答段縫書》)。在給王景山的信中,他糾正對方的偏見:您認為江南士大夫會寫文章的人不多,可是在我交往的人當中,江西人李覯、曾鞏都是豪傑之士。江南士大夫太多了,您未必個個都認識吧?在給曾鞏的詩中,他稱讚曾鞏學問淵博,乃是當世豪傑,認為自己的水平太低,無法與曾鞏相比肩:「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答曾子固南豐道中所寄》)。王安石不僅是北宋文學大家,後來還身居宰相高位,他推崇的人物,應該夠傑出了。

蘇軾比曾鞏小十幾歲,卻是同年進士,都是歐陽修的門生。蘇軾對曾鞏也非常尊崇。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蘇軾在四川為母親守喪期間,特意推薦兩位四川學子帶著自己的文章去京城拜訪曾鞏。後來,蘇軾又專門給曾鞏寫信,請曾鞏為自己的伯父撰寫墓志銘,這說明蘇軾對曾鞏的道德文章是極為欽佩的。在一首詩中,蘇軾這樣稱讚曾鞏:「醉翁門下士,雜沓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蘇轍也曾稱讚曾鞏:「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曾子鞏舍人輓詞》)。儒學修養堪比戰國時代的孟子、荀子,文章可與兩漢時代相比肩。

曾鞏年屆不惑方才考中進士,大半生窮困潦倒,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是北宋文壇、政壇上極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他們用不著阿諛奉承曾鞏這個窮書生。結論只有一個:曾鞏是北宋最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他的成就不僅贏得了同時代精英階層的認同,而且在社會與民間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曾鞏去世後,人們是這樣評價他的:「自唐衰,天下之文變而不善者數百年。歐陽文忠公始大正其體,一復於雅。其後公與王荊公介甫相繼而出,為學者所宗。於是大宋之文章,炳然與漢唐侔盛矣」(韓維《朝散郎試中書舍人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曾公神道碑》)。可見,在宋代詩文革新運動中,曾鞏的成就與貢獻僅次於歐陽修,與王安石並駕齊驅。

曾鞏的弟弟曾肇則是這樣評價兄長的:「是時宋興八十餘年,海內無事,異材間出。歐陽文忠公赫然特起,為學者宗師。公稍後出,遂與文忠公齊名。自朝廷至閭巷海隅障塞,婦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世謂其辭於漢唐可方司馬遷、韓愈,而要其歸,必止於仁義,言近指遠,雖《詩》、《書》之作者未能遠過也」(《子固先生行狀》)。

最神奇的還是陳師道,蘇門六君子之一。他是宋代的大詩人,年輕的時候曾拿著十餘萬言的文章拜謁曾鞏,態度非常狂傲,但曾鞏並不介意,開始動手刪減這篇十萬多字的大文章。結果文章變短了,內容卻更充實了。曾鞏告誡這位年輕作家要「持之以厚」,做人要厚道。陳師道因此對曾鞏佩服得五體投地。曾鞏去世之後,陳師道十分悲痛,寫了兩首詩寄託哀思,這兩首詩的名字很奇特,叫做《妾薄命》,意思就是:奴家的命好苦啊!《妾薄命》本是一曲樂府古題,其主題大多是女子哭訴自己紅顏薄命,不能享受愛情或家庭生活的幸福。而陳師道卻將自己比作薄命的妻子,將老師曾鞏比作亡故的丈夫。詩中模擬妻子的口吻,盡情傾訴對曾鞏的愛戴與思念之情。兩首詩寫得如泣如訴,可悲可嘆。以這樣的文學方式來訴說自己對老師的崇敬、思念之情,也可算得上是古今奇觀了!



墨池記

二、從曾鞏的文章特點來看

大家也許會說,既然曾鞏如此才華橫溢,當時文壇對曾鞏評價如此之高,歐陽修又對他如此器重,認為他是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那歐陽修為什麼將領袖未來文壇的重任交給了蘇軾,並沒有交給曾鞏呢?同為歐陽修的得意門生,蘇軾與曾鞏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而曾鞏的文章究竟又有那些特點呢?

首先應當確認的是,曾鞏與蘇軾一樣,都已經達到北宋時期第一流的文學水平。曾鞏的文章,不蔓不枝,嚴格維護原始儒學的正統與純潔,絕不沾染一點點佛道之類的異端色彩。他的文章密切關注現實,嚴謹周密,不浮誇不空談,腳踏實地,注重實效。

至於當時文壇上其他幾位大作家,則各有各的特色。譬如蘇洵的文章汪洋恣肆,雄健奔放;王安石的文章奇崛峭拔,斬截有力;歐陽修的文章從容平易,舒緩自然;蘇轍的文章則汪洋淡泊、醇厚秀傑。總之,與他們相比,曾鞏的文章樹立了一種新的典範,這就是純正的思想,端正的姿態,典雅的語言,嚴謹的布局,踏實的作風,實用的目的。這也是一種文章之美,是一種美學的風格與標準。北宋文壇的大家之所以那麼推崇曾鞏,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此,他們推崇曾鞏,就是在推崇這種新的文章風範、文章之美,這就是曾鞏之為曾鞏,能夠立足於北宋文壇的主要原因。

然而,這樣的風格,這樣的文章之美固然純正端莊,卻也因此缺乏一種衝決時弊、廓清暮氣的朝氣,缺乏蘇軾文章特有的磅礴通脫、敏銳靈秀與博大睿智,而這恰恰是當時文壇所亟需的一股革新力量,只有這樣強健的力量,方能革除因循,開闢新局。再加之蘇軾後來在政治、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多方面成就與影響力,遂造成他繼承歐陽修衣缽,領袖時代群倫,推動宋代文學達到新高潮的天下文宗地位。

有了這一番比較,我們對曾鞏的文章特點大體有了一些基本的感覺。形象一點說,曾鞏的文章好比一池清水,非常純凈,沒有一點渣滓。然而我們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水太乾淨了就沒有營養了,話太純正了也就不活潑不精彩了。曾鞏的文章真可謂典雅有餘,精彩不足;莊重有餘,活潑不足;思考有餘,趣味不足。我們只要認真讀曾鞏的《墨池記》便一目了然。

那麼,曾鞏的文章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風格呢?曾鞏的一生比較簡單,從十幾歲開始念書,到三十九歲中進士之前,一直在家鄉半耕半讀,「宅」了二十多年。後來出去又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既沒有像歐陽修、王安石那樣參與或經歷過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沒有像韓愈、蘇軾那樣一生都在驚濤駭浪中度過。他的生活閱歷不很豐富,也比較單純,遂逐漸養成沉靜內斂的個性。曾鞏又長期擔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負責整理、編校古代典籍。他在遍覽群籍、編校典籍之餘,撰寫了不少目錄序文,如《〈戰國策〉目錄序》等。這類文章不僅闡明古籍的存佚流傳,而且借敘說朝代興亡而標舉儒家的義理學說。其文風自然是議論多於抒情,說理多於諧趣,端正有餘而靈動不足。這也正是曾鞏的風格,他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此。這類文章也是一種溫文爾雅的中和之美,一種敦厚端莊的平和之美,一種沉靜充實的祥和之美。

曾鞏的文章不夠生動不夠有趣,但他的文章是最規範的。對於一個初學文章的人來說,一開始就學寫莊子的文章、李白的文章、蘇軾的文章,不僅學不像,反而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那麼,對初學者而言,誰的文章最具有典範價值呢?就是曾鞏的文章。學習曾鞏的文章最容易入手。曾鞏的文章語言簡潔、典雅,布局端正、嚴謹,思想單一、純凈。雖然不免有點保守呆板,但是從學習的角度而言,是最實用的典範之文。

三、從北宋以後名家的推崇來看

北宋以後,曾鞏的文章備受大家們的推崇。南宋時期,大哲學家朱熹非常欣賞曾鞏,他讀曾文手不釋卷,並高度評價曾鞏的文章,認為曾鞏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學家,甚至說他的文章是孟子、韓愈以來寫得最好的。應當說,朱熹對曾鞏的評價很重要,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朱熹在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如此盛讚曾鞏,有助於提升曾鞏在後世的知名度。可是,朱熹本人做夢也想不到,在他身後,曾鞏的名氣與地位會像火箭一樣直線躥升,一些人甚至將曾鞏捧上了天,認為他是可與孔孟、程朱相比肩的大哲學家。曾鞏的身份也就此搖身一變,從一個文學家變成了哲學家、理學家,甚至成為中國古代的聖人了。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南宋孝宗時期,曾鞏的老鄉陳宗禮對曾鞏非常崇拜。他認為,蘇軾兄弟的文章非常奇妙,曾鞏文章非常端正。奇妙的文章變化多端,如天馬行空,如雲中游龍,但並非日常生活必需之用;端正的文章則如黃金美玉,如同棉被可以保暖,粟米可以充飢,一日都不可缺少,但是人們卻往往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性。這就是曾鞏文章對我們的重要性。因此,陳宗禮認為,曾鞏實在太重要了,他不僅是位古文大家,而且是一位大大的理學家。在他的推動下,南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南豐郡守楊瑱親自主持建造了曾文定公祠,將曾鞏當作理學家來祭祀,讓曾鞏年年歲歲接受子孫後輩的供奉。給曾鞏增添理學家的頭銜,也符合南宋時期尊崇理學家甚於文學家的風尚,迎合了當時人褒揚道德甚於文章的傳統。

宋元之際曾鞏又一老鄉、著名學者劉塤將曾鞏的地位抬得更高。他認為,曾鞏最大的貢獻在於:「於周程之先,首明理學」(《隱居通議》)。也就是說曾鞏對古代儒家思想的貢獻在於上承孟子之學,下開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的理學學派。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年),曾鞏的族孫曾元翊又發起族人新建曾文定公祠堂,更加隆重地祭祀曾鞏。這樣一來,前有陳宗禮提升曾鞏為理學家,後有劉塤進一步提升曾鞏成為孔孟至周程理學發展的重要思想家,再加上南豐曾氏後裔對曾鞏的祭奠與尊奉,曾鞏的身份較之在北宋時期便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他被神化成為一個遠離人群遠離人間的聖人。

這種情況到了明代開始發生轉變。明代文壇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學流派叫做唐宋派,其代表人物叫做茅坤。茅坤倡導人們學習唐宋古文,並編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鈔》一書,曾鞏從此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並稱,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那麼,茅坤為什麼要選曾鞏呢?當時有一種說法:要想學習司馬遷的文章,就先學習班固的文章,要想學習班固的文章,就先學習歐陽修的文章,而要想學習歐陽修的文章,就得先學習曾鞏的文章。茅坤認為,曾鞏的文章最為純正,最為規範,最適合初學者學習。學習者可以由曾鞏這裡入手,學到作文的基本規矩,再進一步深入其中,循序漸進,各取所需。這便是茅坤選曾鞏入唐宋八大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代人尤其是本同城派對曾鞏更是情有獨鍾。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明代茅坤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其中韓愈352篇、柳宗元120篇、歐陽修286篇、蘇洵60篇、蘇軾251篇、蘇轍172篇、曾鞏87篇、王安石219篇。曾鞏的文章數量倒數第二,僅僅高於蘇洵。清代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張伯行重新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其中韓愈60篇、柳宗元18篇、歐陽修38篇、蘇洵2篇、蘇軾26篇、蘇轍27篇、曾鞏128篇、王安石17篇。曾鞏的文章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七個人,占百分之四十,獨居榜首。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張伯行在評論曾鞏文章時說:曾鞏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經」,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蘇氏父子三人遠不如他,甚至快要超過歐陽修的文章成就,只不過當事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朱熹喜歡曾鞏的文章,認為比歐陽修寫得好。曾鞏的文章深得儒家經典的精髓,所以理論純正;深得《史記》、《漢書》的章法,所以語言純凈、章法精鍊。文章寫到這個程度,真可以說是千古不朽了!

於是,曾鞏再一次被高高地供了起來。清代中後期著名的文學流派桐城派主張:寫文章要遵守道統、治統、文統。所謂道統就是儒家的思想體系,治統就是現實統治秩序,文統就是符合前兩者利益與規範的文章之道。說白了,就是寫文章要尊崇儒家思想,要遵守現實秩序,要用文章來表現道統、治統。道統、治統、文統三合一,表現出清代中後期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三者利益的趨同與集合,這種文學主張當然深得康熙王朝的垂青與關注。而縱觀歷朝歷代之文章家,誰與這個三合一的主張最為契合?桐城派認為,就是曾鞏。

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曾鞏開始收到冷落,在受西方思想影響的現代人的審美趣味的審讀下,曾鞏的文章有些淡而無味,甚至顯得枯燥。因此他的文章被提起、被傳揚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以至於逐漸闃無所聞。殊不知在唐宋時代,曾鞏這樣的文章、文章家卻是第一流的。

總之,曾鞏在八大家當中,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他也許不是最壯觀的風景,不是最美麗的風景,不是最久遠的風景,但他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通過對他的了解,我們知道在宋代,在明清時期,曾鞏是大大的文學家。與韓柳歐蘇、王安石相比,曾鞏更接近完美這些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顯赫的家世,沒有非常天才的創造力,有的只是一顆執著堅持的決心,一顆永不放棄的恆心,一顆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心。八大家中,曾鞏離我們最近,對我們參照價值最大。所以我們說,八大家中曾鞏這一道風景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5CsEW0BJleJMoPMc5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