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讓國內嬰配粉市場受到嚴重打擊,國內各大奶粉企業也因此受到重創,導致消費者信心嚴重不足。
在此情況下,嬰配粉企業加強自建自控奶源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國內起步晚,但在政策的引導下,國內自建自控奶源事業已經迎來新的趨勢。
01
嬰配粉企業更需優質奶源助力
都說得奶源者得天下,近幾年上游奶源對於奶粉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好的產品品質更是離不開優質奶源,因此更多的企業加入到奶源戰中。
近日,原生態牧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19年9月23日,與飛鶴乳業集團的成員公司中國飛鶴訂立2020 年飛鶴主協議,集團自開始日期起至2022年12 月31 日止期間內,按該協議的條款及條件優先安排向飛鶴乳業集團供應原料奶。
原生態牧業表示,於截至2018年年底止3個年度各年,飛鶴乳業集團為本集團五大客戶之一。董事會深信,向飛鶴乳業集團銷售原料奶對本集團的業務尤其重要,預期向飛鶴乳業集團長期持續供應原料奶產品將進一步鞏固本集團客戶基礎的穩定性,並確保本集團原料奶產品的未來需求。
此外今年6月份,貝因美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安達奶業、現代牧業擬與合作方康宏牧業開展戰略合作,擬合資成立黑龍江康貝牧業有限公司。
在合作期限內,合資公司優先向貝因美乳業以合理市場價格供應原奶。雙方將另行簽訂「牧場租賃協議」和「原奶供應協議」。此次合資將藉助雙方在牧場建設、牧場管理、乳製品加工等方面的優勢,提高牧場管理效率、整合奶源市場、保障鮮奶供應、實現互利共贏。
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企業對奶源的重視程度已經不同往日。另外,除了在國內進行全產業鏈的建設,很多企業選擇走出國門,在外部尋找奶源。
全產業鏈方面,是這幾年企業一直在提倡的,但據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自有奶源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以自控奶源為主,數量並不多,更多的乳企採用的是第三方奶源,離普及真正的自建奶源尚有距離。
而另一方面,外出尋找奶源成為企業的「捷徑」,包括聖元、伊利等在內的乳製品企業,紛紛到國外併購或建廠,搶占國外奶源。
對此,乳業專家王丁棉曾表示,國外奶粉生產成本相對較低,有足夠的利潤空間,這讓國內品牌處於成本價格和利潤的雙重壓力中。國內企業近年很多走到國際市場並建廠,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藉助國內消費者對國外奶源的信任,提升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02
奶源監管政策在不斷優化
企業對上游奶源的重視,離不開近年來國家政策上對奶源的管控。
自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國內奶業陷入了低迷時期。不僅企業意識到奶源的重要性,國家層面也加大了對奶源的重視程度、提高了乳企的有關門檻。
2013年6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要求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並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再審核再清理工作。
同年1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這也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乳粉新規。其中提到,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生產原料要來自自建自控奶源。
另外,2014年公布的兼并重組方案中要求享有兼并重組資格的乳粉企業要求自有奶源,即自建或者自控奶源。
2017年由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印發《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首次明確奶業發展的戰略定位,提出優化區域布局、發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嬰幼兒配方乳粉競爭力等主要任務。
業內人士認為,《規劃》明確了我國奶業發展的方向,然而要想真正落地,還需要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實施。
另外國家相關政策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考慮的:其一,起初就以致力於上下游發展的企業可以堅持原有發展策略,有發展養殖環節的大型乳製品企業也可以參與以增強自身原材料數量和質量安全。
其二,大型乳製品企業或者其中小規模企業也可以選擇與一定規模的養殖場建立長久合作關係,以保障原材料的安全性。
在國家政策的監控下,奶源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7)》中,農業部帶領全國45家質檢機構,連續9年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
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三聚氰胺等違法添加物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0%,乳蛋白和乳脂肪平均值分別達到3.22g/100g和3.81g/100g,菌落總數平均值降至25萬CFU/mL,體細胞數平均值為59.2萬個/mL。
從質檢結果來看,目前國內的奶源質量正在逐步提升,國家政策上也在加強管控,自建自控奶源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並且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進來,相信接下來國內奶粉企業的全產業鏈建設上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