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刻赤半島與塞瓦斯托波爾爭奪戰,奇正之法的精妙運用

2020-10-10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克里米亞刻赤半島與塞瓦斯托波爾爭奪戰,奇正之法的精妙運用

有專家曾解讀說,《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闡釋奇正之法的運用。其實,在西方軍事歷史中,也不乏奇正戰術精妙運用的例子。發生在二戰的克里米亞刻赤半島及塞瓦斯托波爾的爭奪戰,已為今人所熟悉。殊不知,跨越千年,由亞歷山大大帝指揮的伊蘇斯會戰與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新迦太基之戰,在戰術運用上,與這兩場戰役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正所謂,戰勝的形式固然不會重複,然而,戰勝的原則、戰勝的精髓卻是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那麼,如何從經典戰例中品鑑出奇正之法的精妙運用,本文可謂打開了一扇窗。

克里米亞刻赤半島

刻赤半島詭詐的「右勾拳」

1942年初,德軍第11集團軍準備發起新的戰役,完全奪占克里米亞半島。集團軍司令曼施泰因(編注:也譯作曼斯坦因)的戰役構想是,首先集中兵力攻占半島東部的刻赤,切斷蘇軍跨越刻赤海峽向半島增兵的通道。

得手後,回師攻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將蘇軍徹底逐出半島。其時,在刻赤半島,蘇軍有2個集團軍,共計1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2個騎兵師和4個坦克旅。德軍有6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此外還有羅馬尼亞的2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德軍與蘇軍的兵力對比為1:2。

刻赤半島,北臨亞速海,南臨黑海,由東向西逐漸收窄,在最窄處的帕爾帕奇地峽只有18千米寬。在刻赤半島,蘇軍設有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沿帕爾帕奇地峽構築,這道防線的南段呈直線,位於海岸和科伊-阿桑之間;北段呈弓形向西突出到基特,形成一個很大的突出部蘇軍將一線兵力的三分之二部署在北段,在南段只部署了3個師和2個預備隊。由於帕爾帕奇地峽防禦正面窄,蘇軍兵力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學生時代的曼施泰因

曼施泰因的作戰計劃是,避實擊虛沿海岸對蘇軍防線南段實施主要突擊。擔負突擊任務的是德軍第30軍第28輕型師、第50和132步兵師、第22裝甲師。進攻初期,第170步兵師留在防線中段以迷惑蘇軍,之後也轉入南段戰鬥。

具體行動方案是:第30軍用3個師作為第一梯隊,突破蘇軍防線,越過縱深反坦克壕,向東拓展,為開進的裝甲師掃清障礙。然後,會同裝甲師迅速向左,從側翼和背後攻擊防線北段的蘇軍主力,並與第42軍和羅馬尼亞第7軍協同,將蘇軍逼向海邊,圍而殲之。為保障行動右翼的安全,防止刻赤方向蘇軍的攻擊,德軍組建了一個名為格勒德克機動旅,由德軍摩托化部隊和羅馬尼亞分隊組成。

其任務是,快速向刻赤方向突擊,阻擊刻赤方向援軍,防止突圍蘇軍在後方陣地建立新防線。此外,為了提高首次突破成功的幾率,德軍還組織一個營搭乘衝鋒舟越海,在蘇軍南段陣地背後登陸,發起奇襲。在戰線的北段,由德軍第42軍和羅馬尼亞第7軍實施佯攻,以牽制蘇軍。待南段陣地被突破之後,立即轉入進攻。

曼施泰因深知,在兵力對比不占優的情況下,進攻能否達成預期目的的關鍵是:一、蘇軍確信德軍將從防線北段發起決定性突擊,待其覺察並將預備隊轉向南段時,為時已晚。二、德軍第30軍尤其是第22裝甲師,向北貫穿的快速性。戰前,德軍實施了精心組織的戰術欺騙,包括無線電佯動,在北段和中段張揚地進行部隊運動和炮兵準備等。

克里木戰役

5月8日,德軍發起「獵鴇」行動,激戰一直持續到5月18日。整個戰事基本按照曼施泰因的構想展開。據德軍統計,此役俘獲蘇軍17萬人、1133門火炮、258輛坦克。

蘇軍大本營深感震驚,做了深刻的檢討。他們認為,首先,克里米亞方面軍首長科茲洛夫、沙馬寧、維奇內伊,大本營代表梅赫利斯,第44、47集團軍司令切爾尼亞克中將和科爾加諾夫少將,根本不掌握現代戰爭的特點。方面軍首長把各師展開成

一條線,並且沒有考慮及運用地形特點。其次,沒有建立縱深梯次防禦,也沒有建立預備隊。在德軍突破防線後,無法及時派出足夠的兵力阻止其進攻並封住突破口。再次,各級指揮所長時間不變更位置,指揮通信樞紐在開戰幾小時內就遭摧毀失去了對部隊的指揮。最後,方面軍首長在有線通信聯絡中斷後,沒有及時啟用其他通信手段組織各級集團軍協同作戰。

此外,方面軍首長完全沒有預料到德軍所採取的戰術。當德軍對方面軍左翼實施主要突擊時,方面軍一直將主力留在右翼據守,直至被德軍從背後合圍。在德軍發起進攻的第二天,大本營曾命令方面軍所屬集團軍有計劃地撤退到「土耳其壁壘」一線,大本營代表梅赫利斯沒有及時保證這一命令的貫徹執行。延遲了兩晝夜才開始退卻,又毫無組織,局面混亂不堪。

對戰役經過的分析還表明,在戰役的緊急時刻,方面軍首長和大本營代表不是親自掌握部隊,把握戰役進程,而是把寶貴時間浪費在召開長達幾小時,且毫無意義的軍事委員會議上。方面軍首長不懂得發出命令僅僅是指揮作戰的第步,其主要任務還要保證命令及時傳達到部隊,並幫助部隊完成任務

曼施泰因

亞歷山大與曼施泰因

如果對曼施泰因的戰術淵源進行探究,或許可以追溯到西方軍事鼻祖,亞歷山大大帝指揮的伊蘇斯(今土耳其境內)會戰。公元前333年10月,在伊蘇斯爆發了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指揮的希臘聯軍,有重裝步兵3.1萬人、騎兵5000人,共計3.6萬人。波斯大流土王指揮的軍隊,有騎兵近1萬人,共計15萬人。

大流士王軍隊右邊臨海,他將騎兵配置在兩翼,自己坐鎮中軍之後。亞歷山大依據地形及大流士軍隊的陣形,將所有的騎兵配置在自己的右翼,將重裝步兵配置在左翼和中段。亞歷山大令左翼一線兵力頂住敵兵的攻擊,中段步兵牽制敵軍,自己親率5000騎兵從敵人的左翼發起進攻,突破敵騎兵的防守後,迅速前出,直搗大流士王指揮部,之後又馬不停蹄地繞到敵軍的後面,攻擊敵右翼重兵集團。戰鬥結果,亞歷山大以損失500餘人的代價,擊潰大流士軍隊,斃傷其5萬餘人。

今天,我們將跨越2000多年的兩場戰役進行比較,不難發現,曼施泰因與亞歷山大的戰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利用地形,集中精銳,發揚機動、快速優勢,從側實施突破,得手後迴旋包抄,圍殲敵人而主要不同之處則在於,古代騎兵被現代裝甲兵替代。

在1991年「沙漠風暴」地面作戰行動中,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對據守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打出了一記致命的「左勾拳」,切斷伊軍退路,並對其形成合圍,僅用100小時就徹底擊潰了20餘萬伊拉克守軍。細觀其宗,仍然可以看見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會戰中所用戰術的影子。

亞歷山大大帝

戰勝的形式固然不會重複,然而,戰勝的原則、戰勝的精髓卻是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

塞瓦斯托波爾的致命疏忽刻赤半島的失守,使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防禦的處境惡化。曼施泰因只留下第42軍及第46步兵師,以及羅馬尼亞第7軍防禦刻赤半島和克里米亞南部海岸,其餘兵力立即掉頭向塞瓦斯托波爾開進。要塞守軍,是蘇軍濱海集團軍司令彼得羅夫將軍指揮的7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3個海軍陸戰旅。

依據要塞地形和蘇軍防禦態勢,曼施泰因的作戰企圖是,在要塞北線和東線南段同時發起攻擊,在東線中段的梅肯西亞一上喬爾貢牽制蘇軍。首批進攻目標北線是謝韋爾納亞灣的北岸和蓋塔尼附近高地;在南線,占領可控制兩條公路的薩蓬山高地,這兩條公路分別從南部海岸和巴拉克拉瓦通向塞瓦斯托波爾。蘇軍依託薩蓬山脈建立的防線,尤其易守難攻。站在薩蓬山頂,可以俯瞰塞瓦斯托波爾全城,因此,它是要塞防禦的最後一道屏障。

1942年6月7日清晨,德軍按計劃展開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進攻。戰鬥異常慘烈,至6月26日晨,雙方都精疲力竭蘇軍手中已基本無預備隊,德軍的一個團只剩幾百人,一個撤出戰鬥的連隊向曼施泰因報告,該連只剩下8名士兵。然而,薩蓬山高地依然在蘇軍手中。更讓曼施泰因糟心的是,德軍統帥部已明確,再拿不下塞瓦斯托波爾,要將支援第11集團軍作戰的第8航空軍從克里米亞調走。

在這關鍵時刻,曼施泰因趕到了謝韋爾納亞灣北岸。在他眼前是個寬800至1000米的海灣,蘇軍的軍艦停泊在那裡,對岸的右邊是塞瓦斯托波爾城,正前方是插入黑海的陡峭岩壁。曼施泰因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渡過謝韋爾納亞灣,從側翼對薩蓬山高地實施突擊。

曼施泰因的設想,德軍內部沒有誰贊同。人們質疑,面對蘇軍在南岸陡峭岩石上構築的堅固工事,衝鋒舟如何渡過寬闊的海灣?即使衝鋒舟到達彼岸,面對只有幾個入口的陡峭山谷,如何靠岸?部隊又將如何登陸?最要命的是,北岸的一切行動,無不在南岸蘇軍的監視和火力控制下。曼施泰因依然堅持己見,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會給蘇軍致命一擊。

6月28日夜,為掩蓋海灣北岸可能發出的一切動靜,德軍第8航空軍對塞瓦斯托波爾城實施了不間斷的轟炸,與此同時,集中炮兵嚴陣以待,以防一旦行動暴露及時遂行炮火壓制。此間,對岸蘇軍一直無聲無息,最令曼施泰因擔心的衝鋒舟下水和裝載行動順利完成。

6月29日凌晨1時,搭乘衝鋒舟的德軍第24師先頭部隊從南岸到達北岸,衝鋒舟安全返回德軍冒險偷渡成功。待南岸蘇軍發現德軍行動時,德軍已在南岸站穩腳跟。事態的發展再次如曼施泰因所料,壁壘森嚴的薩蓬山防線被德軍打開了缺口。7月4日,整個克里米亞半島落入德軍手中。

西方古代名將漢尼拔說:「很多事情,看上去沒有可能。但是,如果換一個視角沒有可能的事情就會變成可能。」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稱此次塞瓦斯托波爾之役為「力量與技巧的傑作」。

新迦太基之戰中的奇襲

在西方軍事歷史上,對於堅固設防的港口城市,不乏奇襲破城的戰例,最經典的要數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新迦太基(今西班牙的卡塔赫納)之戰。

新迦太基,當時是迦太基在西班牙殖民地的首都。這座沿著海角而建的城市,西面和南面臨大海,北面瀕臨海灣,只有東面與陸地相連,海角周長約4000米。公元前209年,負責西班牙戰事的羅馬軍隊指揮官西庇阿,率領28萬人在塔拉戈納登陸,向迦太基軍隊展開了進攻。

迦太基的軍事統帥漢尼拔,沒料到西庇阿會一上來就率兵深入,把進攻矛頭直指其大本營。在西班牙,漢尼拔留守的軍隊有3支,支在西班牙中部,距新迦太基最近,要10天行程。一支在直布羅陀海峽附近;支在今葡萄牙塔溝河口附近。每支軍隊約為25萬人,合計超過7萬人。3支軍隊彼此都相距10天的行程。

迦太基指揮官知道西庇阿已經到達西班牙,但沒料到他的行軍速度如此之快。從塔拉戈納到新迦太基通常需要20天,西庇阿的軍隊卻只用了7天時間就兵臨城下。新迦太基有4000名士兵防守,對於三面臨海築有堅固防禦工事的港口城市而言,這已經足夠,況且離城最近的一支迦太基軍隊只需10天就能回援。

因此,先前在西班牙作戰的羅馬軍隊,即使在占優勢的情況下,也沒人敢嘗試攻擊新迦太基。然而,從另一個方面而言,這也造成了迦太基守軍的麻痹輕敵 精心研究過新迦太基周圍地形和守軍布防情況的西庇阿,剛一到立即組織士兵在新迦太基城的東面,構築了一道與城牆平行的進攻陣地。

與此同時,負責海上行動的羅馬將領,如期完成了對新迦太基西面和南面的海上封鎖,只有北面的海灣尚未有羅馬軍隊身影。然而,守車並不擔心這裡的防禦,因為北面的海灣十分寬闊,是一道天然屏障,羅馬軍隊不可能從這裡發起進攻。

第二天一大早,羅馬軍隊從東面開始攻城。守軍早已料到羅馬軍隊會從這裡展開攻城戰,於是將主力集中於東面城牆與羅馬軍隊對峙,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時分。就在戰事正酣之際,西庇阿親率2000名精兵,悄悄運動到新迦太基城的北面。

由於海灣平均水深只有20厘米,西庇阿的隊伍迅速通過了海灣,從北面給了守軍意想不到的一擊。西庇阿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攻克了看似不可能攻克的新迦太基城,迦太基援軍根本來不及回防。

這次奇襲成功的關鍵,在於西庇阿戰前對情報搜集、分析的用心和精心。他獲悉新迦太基城北面海灣的海水深度,因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與潮汐無關,而與風向有關。不同的風向會使海水的深度發生變化,只要風向合適,完全有可能過海灣。

蘇聯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在《畢生事業》的回憶錄中,有過這樣的表述,「如果看一看1855年、1920年、1942年和1944年的作戰地圖,就容易發現,在所有的時期,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部署都大體相同。

這是由於山澗、海洋和地形特點等自然因素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儘管如此,數千年以來,在不同戰場發生的港口城市攻防戰告訴人們,對進攻而言,因兵力對比不同、指揮員特質不同在戰役規劃、戰術運用上不盡一致,結果往往各擅勝場。這當中的一招一式,耐人尋味、令人思索。

文章摘自《世界軍事》2016年第四期(文:小之 編輯:馬瑛),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yCLEHUBd8y1i3sJ4Q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