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平」返鄉創業記

2019-07-25   文博傳媒網

作為神木市勞務輸出最早、比例最多的村,麻堰塔村曾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高家堡鎮最富的村,也最早形成了空心村,目前全村只有8戶人家務農。這樣的空心村,如何發展產業、振興鄉村、實現脫貧?這是一個跨越世紀的難題,直到「孫少平」們返鄉。

麻堰塔村的西瓜要上市了。

麻堰塔村正在發生著從未有過的變化。三十多年前一撥撥遷走的人們,又回來修橋開路、填溝平坡、架電引水,實現著祖輩曾經的夢想,讓這個實際上已經放棄了發展的古老山村,重新迸發出活力、蘊含著希望。

他們如何離去?又為何回歸?能否讓衰落的村莊真正走向振興?這一切,得從三十多年前說起。

懷揣著介紹信走西口

1983年3月,新婚半個月的康維林,帶著村上、鄉政府、縣工商局蓋章的介紹信,和村裡十幾個青壯年,「理直氣壯」地去內蒙古務工。

當地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有人悄悄地到內蒙古伊克昭盟(後來的鄂爾多斯市)務工。1982年夏天,剛剛高中畢業的康維林,也悄悄跑出去務了42天工。由於那年農民出外務工政策還沒有放開,為了避免被發現遣返,他們白天給鄂旗棋盤井鎮的國有企業建築工地做工,晚上就住在賀蘭山的岩洞裡。

1983年,神木當地農民外出務工政策放開了。康維林他們終於敢到鎮上的汽車站坐車走了。康維林清楚地記得,臨走時在鎮上碰見鄉鎮幹部,幹部們說,這下沒人管你們了,好好乾吧,哪怕你們上天入地……

那時候,棋盤井鎮的幾個工礦企業剛剛開始蓋職工家屬院,康維林就在蓋平房的建築工地做輕工——給磚牆勾水泥縫。康維林幹活麻利,一個人能幹出兩個人的量。為了多幹活,康維林9個月只休過半天假,並且叮囑工長加班一定要把他叫上。9個月下來,康維林多干出了61個工,工資比帶班的工長還多。「幹活像飛一樣」的康維林,甚至引來幾十人的圍觀,在當地開始有了名氣。

讓康維林出名的還有他的數學能力。1983年,神木一個姓石的務工者帶兩個人承包了打石頭的活兒,給工地供石料。由於沒文化,就用類似於「結繩記事」的土辦法記錄方數,結果出現紕漏,結算時甲方依據他不全的記錄只算了一半方數,他急得「直跳樓」。當時在棋盤井的神木務工者,只有兩人高中畢業。急切的老石找到了康維林。

康維林花了半個晚上,運用數學和幾何知識,將實際方數算了出來,為老石和他的小工隊挽回了一萬多元的損失。「陝北務工的也有能人呢」,康維林的名氣在那時還不大的棋盤井鎮不脛而走。

「孫少平」們都遷走了

在棋盤井做了9個月工的康維林,到年底掙了1200塊錢。不僅還了娶媳婦時修窯洞的欠帳,還從高家堡鎮上給家裡買了一匹白馬幫忙幹活。

1984年春,是康維林最後一次真正參加種地。由於妻子懷孕,他花了半個多月背糞上山。「我們那地方山大坡陡,只能肩扛人背。背簍太硬,好在找到了剛剛出現的水泥袋子,就用袋子背上山……」康維林說。

那時候通信方式有電報、寫信、捎話。離家以後,康維林給妻子寫了一封信,但不識字的妻子不好意思讓別人代讀,就沒回信。康維林只好在有人回老家的時候,給妻子捎話、捎錢……

康維林1984年被同在棋盤井承包工程的榆林縣建築公司聘用了大半年。在這家國有企業里,他學會了製圖、財務等許多技能,學會了管理工程。

這一年,他賺了7200元。春節一回老家,錢就被親戚鄰居們借完了……

幹活麻利,而且有文化、講信用、會管理的康維林最終脫穎而出。1987年春節一過,當地的國營煤礦點名要他承包幹活。

這一年是康維林的轉折之年,他給這家國營煤礦的職工住宅搞土建。從此,康維林參加了當地許多建築工程,漸漸成為了一名企業家。如今,康維林的鄂爾多斯宏達建築集團有限公司是鄂旗、烏海一帶著名的房屋建築、市政、房地產、建材企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風行全國。了解康維林經歷的當地人,認為他很像小說的男主人公,大家都叫他「神木的孫少平」。

「神木的孫少平」從老家帶出去了很多人。麻堰塔村到內蒙古從事建築工程的,有一半是康維林帶出去的,三分之二跟著康維林干過。

1989年,康維林將全家搬到了棋盤井,甚至連祖墳都遷了出去。那時候,他決心離開這個長期貧窮的地方。從那時起,外出務工站住腳跟的人,大多數將家搬離了麻堰塔。

「在1985年到1995年這十年,麻堰塔村是高家堡鎮乃至於神木外出務工人員最多的村,也成為高家堡鎮最富的村。」當時的村支書康又新說。

隨著神府東勝煤田的開發,神木本地的經濟也發展了起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麻堰塔人掀起了又一波外出務工的高潮,剩下的為數不多的青壯年,紛紛到大柳塔、錦界、神木務工和做生意,村裡漸漸沒有50歲以下的人了。69歲的老支書康又新說,麻堰塔村是當地最早的「空心」村,也最早從整體上實際放棄了農業。

最年輕的都60多歲,咱們的老家能振興嗎?

如今,麻堰塔村住著12戶人家,平均年齡65歲左右,有8戶務農。用高家堡鎮鎮長趙益的話說,老人們和鎮村幹部,共同構成了麻堰塔村「最後的守望者」。

麻堰塔村實際上是李家洞村的一個村民小組。由南北兩山構成,人在兩山之間的溝里住,一條小河潺潺流過。在當地古老的方言里,「麻堰」就是溪水聚集的意思。雖然有河流過,麻堰塔村地理條件在當地是非常差的。1976年才引進了架子車,但由於山路太窄太陡,架子車只能在河邊一溜川地使用,日常生活還用著被稱為「木牛流馬」的獨輪車。

麻堰塔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過一個集體產業——蒲團坐墊廠。但由於缺乏原料、後續經營不善,幾年就倒閉了。農業方面,用老支書的話說,包產到戶後才剛剛「混飽肚子」。要想致富,以前只有向外走。

如今,麻堰塔最年輕的常住村民也已經超過了60歲。今年63歲的康玉珍說:「我們這些年輕的一家種十八九畝地,其他的都是在家養老了。」

從2017年開始,遷居內蒙古鄂旗、烏海的麻堰塔人,開始探討一個話題:國家在搞鄉村振興,咱們的老家能振興嗎?

「2017年底,在外的麻堰塔人開會商量振興老家的事,借用我公司的會議室。我本來是旁聽,最後忍不住冒了一句:如果村子要振興,就應該修橋把南北兩山連接起來,平坡填溝,造高標準耕地搞現代農業,再在高處建新村。大家認為挺宏偉的。」乾脆利落、聲若洪鐘的康維林對開會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2018年初,振興老家成為在外麻堰塔人的共識,但在路徑上卻眾口難調。大家回老家開會,不歡而散。

但大家重回農村振興老家的想法越來越濃,逐漸達成了共識:自從我們離開,麻堰塔就落伍了。下一代在外面長大的年輕人,已經對老家感情很淡,更沒有年輕人想回老家發展。老家的事,得靠我們在老家呆過的這撥人了。咱們能不能有點兒血性,重新把老家建設起來?

「2018年正月,大家開會後讓我承頭,我說不行,公司都忙不過來。我可以援助幾台機械設備,你們搞。」康維林說。

到底怎麼搞?內蒙古的代表回去和神木當地的代表一起開會商討,但依然困難重重。重新建設老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資金從哪裡來,誰來干?幹什麼?怎麼用大家的地,怎麼分配?怎麼才能長效發展?還有矛盾的解決和協調……

困難面前,大家覺得這事只有康維林出面,才能把大家真正團結在一起。代表們回到棋盤井給康維林說,你不參與不行……分身乏術的康維林不想分散精力。但是,老家的事還是吸引著他。當聽說有人提出幫忙開發北山的土地,卻想擁有一半土地使用權時,康維林坐不住了。他想,一定要用讓所有人受益的方式,重新建設麻堰塔。

康維林動了心。

康維林回到當年居住的宅院。

「孫少平」們能回來,「空心村」又有了希望

2018年清明節,康維林回鄉祭拜岳父母,順便拜訪了高家堡鎮黨委書記張凌雲,兩人談了兩個多小時。

「張書記是干實事的,他對農業農村的重視、鄉村振興的期望,讓我最後下了決心。」康維林說。

對於高家堡鎮黨委、政府來說,正在思索著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回來了一個有號召力的「孫少平」,可謂「一拍即合」。

張凌雲說,三十年來,村民通過務工和遷徙得到了發展,但麻堰塔卻成了「空心村」。麻堰塔的貧困,主要體現在生產得不到發展的「困」,因為沒人了。政府之所以這些年沒有主動搞基礎設施,就是面臨誰來種地、誰來搞產業的問題。空心化、老齡化是麻堰塔這樣的鄉村最突出的問題。「孫少平」們能回來,「空心村」又有了希望。

在鎮政府的指導下,加上康維林的威信和擔當,以前幾次都沒有開成的會,終於開成了。

麻堰塔村土地總面積4534畝,耕地2262畝,大部分是坡地和山地。現有戶籍人口285人。

怎樣把老家的農業搞上去?就是要解決困擾祖祖輩輩的難題。要讓人能上山,機器能上山,把路推平,把地推平,才能讓祖祖輩輩有好地、種平地的願望得以實現。要想改善整村的條件,開發利用土地,只有成立合作社。產權制度改革不可避免。

2018年4月20日,神木市康特爾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康維林任董事長。合作社章程載明:以地入股,整體開發;修路上山,連通兩山;填溝平坡,變陡峭山地為寬幅梯田,發展現代農業。

股份方面,每個有地的人口占1個土地股,土地股共279股。啟動資金從哪來?為了籌集現金,每個土地股需要配繳2000元現金,同時設立純資金股,每兩萬元為一個純資金股,鼓勵村民認購資金股。

最後,土地股配的資金募得50萬元,其中五保戶、低保戶和拿不出資金的人都由康維林墊付;純資金股共募集了150萬元,占75股。由於資金明顯不夠,康維林的宏達集團公司又出資100萬元,占50股。總共404股。

祖祖輩輩的夢想實現了

2018年4月15日,宏達集團公司的8台推土機、鉤機、鏟車等重型設備從棋盤井出發,經鄂爾多斯草原南部,一路開到麻堰塔村,行程400公里。

4月16日早晨,機器轟鳴,8台重型設備開始在麻堰塔修路、取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鐵牛」爬到了麻堰塔的陡峭山坡上。

2018年,康特爾合作社用股份募集的300萬元資金,在宏達集團公司無償提供機械設備,付油料、工資的情況下,將原來陡峭的坡地、山地改造為500畝寬幅梯田。修起了連接兩山的橋,修通了上山的路……

寬幅梯田修好了,還需要打深井取水。想不到卻失敗了:大家興沖沖地打了326米深都沒有出水。高標準農田必須上灌溉設施,怎麼辦?

要灌溉,只有採取建壩蓄水、抽水上山再建蓄水池的引水方式,水源上的投資比預算超出400萬元。

這時,股份募集的300萬元現金已經花完。康維林的公司還一直墊付著油料費。

有人猶豫了,有人想退出,同時勸康維林早打退堂鼓。「不能退縮,多出的投資是我的,我來認。既然『上了高杆』,許了願,就要扎紮實實把事干成。」康維林說。

如今,麻堰塔村的水利工程完成了一半,北山上的滴灌已經用上了河裡的水。以前連架子車都上不去、肩扛人背、靠天吃飯、「雞肋」般的山地坡地,變成了「平沿沿」的水澆地。老支書康又新說:「過去當地人走西口,就是因為寧夏、內蒙古的地平、有水。種上平地、水地,是以前麻堰塔人祖祖輩輩的夢想。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由走西口又回來的人給實現了……」

71歲的劉香林和64歲的白翠蓮夫婦,是村裡一直沒離開的務農戶。白翠蓮說:「以前的坡地都是一窄溜和小塊塊,用牛犁地時,不等放開走就得回頭;現在地大了,拖拉機還得走好一陣呢。」

由於村裡的窯洞大部分是土石結構,加上年久失修雨水滲漏,「潮得不行,早上連個衣服都黏得穿不上。」白翠蓮笑言,大家像小娃娃一樣,高興壞了,還等著住新房子呢,準備在平沿沿的水地上好好再務一回農。

「孫少平」們和政府的目標能保持契合嗎?

今年,康特爾合作社已經在新開發的500畝寬幅梯田種上了西瓜、黑豆、土豆。「康特新村」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可望8月正式開工。

合作社去年已經實際投資了近千萬。今年還要完成近700畝的寬幅梯田開發,解決南山的引水。要完成目標,還要投資近千萬。

伴隨著重建家鄉,麻堰塔也迎來了兩戶從城市「回流」的人。52歲的康如天,本來搬遷到了內蒙古烏海市,患病後去年回到了老家,重新和78歲的父親生活在一起,妻子在神木打工,兒女留在烏海打工。康如天說,重建老家對他這種家庭情況的人幫助挺大。63歲的康富祥夫婦也於去年從內蒙古返回老家養牛,他說,現在村裡到處是草,牛很好養,他準備一直幹下去。

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支持康特爾合作社。5月28日,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懷珠、神木市副市長賀若玉帶隊來到合作社,肯定了康維林的精神。神木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馮東麟說,對於促進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農民致富的項目,按政策政府將給予獎補,但是需要等到建成見效以後。

高家堡鎮黨委、政府負責人正在思考一個頗費躊躇的問題。鎮黨委書記張凌雲說,我們歡迎「孫少平」們回來,希望他們投入資金,也希望能在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同時實現共同富裕。如果財政資金部分「買單」,我們希望能壯大集體經濟,還能「一攬子」地實現全村精準脫貧……但是,「孫少平」們和政府的目標能保持契合嗎?回來不易,這樣會不會影響「孫少平」們的積極性?

「孫少平」們怎麼看這個問題?康維林說:「我帶頭搞這個事,就是想讓大家都能享受到鄉村振興和發展的好處,能在致富路上『相跟上』。合作社謀的,都是集體經濟,而且會牢牢地把握住土地股為主。」

目前,康特爾合作社在寬幅梯田上種的西瓜已經長大,快要上市了。他們正在謀劃其他產業:利用距離高家堡古城不遠的優勢,搞鄉村旅遊;抓住神木要修石峁旅遊專線的機會,建石料廠、建材加工廠……

自從有了自己的企業、舉家搬到城市後,康維林早已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近二十年來,我經常做一個夢。夢見老家的北山是樓房,南山是一片作坊,重新有了自己的集體企業……」58歲的康維林說起他的夢,依然像小伙子一樣精神。

-END-

來源:榆林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 |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