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竟發現園內有許多英國武器,還跟乾隆有關係

2019-06-22     關河南望

在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併火燒圓明園。他們在掠奪圓明園內的珍稀寶物時,竟然發現許多沒有用過的英國大炮、彈藥等各式武器。這些西式武器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呢?這要從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為乾隆祝壽說起。

在清朝初年,大清帝國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把周邊小國都視為朝貢國來看待,特別是從明朝開始建立的華夷文化,都是以中國為中心。周邊小國仰慕中國的儒家文化,其政治制度也是模仿中國建立的。他們定期派貢使來朝貢,對中國俯首稱臣,獲得皇帝的認可和賞賜。不僅在亞洲,就連歐洲各國也對中國文化十分崇拜,馬可波羅筆下,中國是個富裕繁榮的國家,歐洲傳教士們寄回的書信中也描述中國是個謙謙君子的國度。歐洲啟蒙哲學家們,在對歐洲社會做批判的時候,經常會拿中國作為樣板來比較,認為中國是個理性文明的國度。

在清朝,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在康乾盛世的表面下,中國當時已經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了。經濟上清朝當時只有農業和手工業,而歐洲當時已經進入工業革命高速發展期。政治上清朝依舊是君主專制,官員腐敗嚴重,而英國已經率先建立了較為先進的君主立憲制。文化上,清朝大興文字獄,扼殺新思想,而英國政府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用國家力量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外交上,清朝閉關鎖國,只留廣州一個港口做外貿通商,而英國當時已是歐洲經濟軍事的霸主,在全球範圍與許多國家做貿易,還建了很多殖民地。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迫切需要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當時英國並不清楚清朝的虛實,還以為清朝是一個很發達文明的國家,因此,以為乾隆祝壽的名義出訪中國,希望與中國建立更多貿易往來。乾隆得知此事,龍顏大悅,以為是來朝貢的小國,這說明在他治理下的大清,已經強大到遠在天邊的蠻夷都羨慕不已。但其實英國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來。

此次訪華,英國進行了精心準備,帶來大量工業革命之後的新產品,目的就是為了推銷自己,以求增加貿易往來,能讓中國購買英國製造的先進商品。馬戛爾尼一行來了四艘船,其中最大的一艘軍艦,裝有六十四門火炮,還帶來了一直小的步兵隊,準備在皇帝和大臣面前展示他們最新發明的火炮的威力和使用方法。為乾隆準備的禮物也是經過精心挑選,力求展示英國最新的科技發明。帶來的有火炮、步槍之類的先進武器,還有地球儀、一些光學器械,甚至還有織布機、蒸汽機這樣的工業設備。在來華上百名的使團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學者、醫生、工人技師等。

馬戛尼爾以為,他帶來的先進物品一定會讓中國人打開眼界,好奇不已,從而產生與英國通商的願望。但沒想到的是,清朝大臣對這些儀器一點也不感興趣,也不想看什麼炮兵操練。甚至把這些東西當做奇巧淫技。馬戛爾尼訪華失敗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為中國近代屈辱史埋下了伏筆。使團來中國觀察到朝廷官員的愚昧和貪腐,大部分國民目不識丁,而且都很貧困,清朝軍隊士兵衣衫不整,用的還是刀槍劍戟的冷兵器。科技上更是落後西方一個多世紀。

中國從曾經一枝獨秀先進的文明,到後來被歐洲趕超,跟中國封建統治者有很大關係,他們拒絕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閉關鎖國,禁錮百姓思想,只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在馬戛爾尼把清朝的情況傳到歐洲以後,中國在歐洲的形象一落千丈,從最開始的學習對象變成了鄙夷的對象。既然無法通過和平方式打開貿易的大門,那用武力解決的想法就開始形成了,並在半個世紀後的鴉片戰爭中付諸實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t-FPmwB8g2yegNDiz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