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美味與宜茶名瓷的故事

2020-05-24     大羅言酒

原標題:湘陰美味與宜茶名瓷的故事

湘陰位於湖南省北部,居湘資兩水尾閭、南洞庭湖濱。湘陰歷史源遠流長,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湘陰還是湖湘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一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傳承,讓湘陰美食深深地打下了傳統的印記。

荷塘雙秀

從荷塘里剛打撈出的白鯿魚與藕,掛滿透亮的水珠。只要去皮或骨剁碎,加入姜蔥末、鹽、蛋清調味,攪勻揉成魚丸、藕丸。多彩的亭台水榭,清透的瓊脂池塘,水中魚蝦游來游去。世間情動,秀色可餐。

湘陰全魚宴

說起湘菜,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是「辣」。然而對湘陰美食來說,「鮮」也是一大特色。湘陰縣位於湘江之北、洞庭之首,因湘、資、沅、汨四水匯聚於南洞庭湖濱而成為「湖南第一水鄉」,擁有豐富的魚類資源。湘陰廚師因地取材,根據每種魚不同的特質,研究出了「全魚宴」。

左宗棠雞

來自湖南湘陰的晚清「中興名臣」左宗棠,在湘陰樟樹鎮的故居「柳莊」中前後共度過人生的18個年頭。「魚子桃花飯,韭菜辣椒香。白黃瓜煮筆桿鱔,陽春三月土豆黃。」相傳,這是左宗棠居於柳莊時一年四季最喜食的食物。在左公去世近百年後,有一名叫彭長貴的湘籍廚師將辣椒炒雞改良,為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左宗棠的仰慕,起名「左宗棠雞」,讓湘陰這座與美食結緣的縣城多了幾分傳奇色彩。

燉腸子

燉腸子產自湘陰老縣城三井頭帶小吃攤,具有湯美味靚,柔滑可口的特點,配以香菜為輔料,更添一份鮮美。舌尖上的的中國把美食的文化讓人們重新認知,做為湘陰的特產之一燉腸子值得所有愛好美食的朋友們去嘗試一下味道。

肉菩薩乾麵

乾麵也是備受推崇的三井頭夜宵之一。麵條無湯汁,直接在煮好的麵條上淋上醬汁調料,澆肉絲木耳碼子。辣椒油、生抽和醋攪拌在一起,麻辣爽口。還有汁鮮味濃的鹵涼菜香乾、豆筍、涼薯等開胃。再不濟,一碗大火爆炒的豬嘴、牛肚、鹵豬肝等香噴噴地上桌,也很刺激食慾。

鐵鍋土雞

湘陰三塘的土雞味醇肥美,和42°的白酒、生抽「親密接觸」,燜到湯汁收干,剝大蒜提鮮。雞皮表面油亮滑嫩,筷子很難夾穩,咬下去是撲鼻的醬香溢出來。細細一品,還有鐵鍋的微量元素,在細膩的舌尖激起漣漪。

湘陰古時隸屬於岳州,境域內生產的窯瓷也被統稱為岳州窯。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手工藝人家譜錄述,洋沙湖區域燒窯起於東漢,興於晉唐,乃至於明清傳承不息。其中尤以成熟的青瓷技術在唐代開啟湘江流制瓷業的興盛之門,因此被稱之為湖湘窯瓷總源。

"湘陰有個萬窯窩,要進城門過窯坡",民謠中的窯坡就是指如今的洋沙湖,這一廣泛流傳於湘陰的民謠也從側面驗證了歷史上洋沙湖區域燒窯業的興旺發達。無數名師巧匠曾在此辛勞創作,依託洋沙湖碼頭自古以來通江達海的水運之利,不計其數的精美器具被輸往各地,洋沙湖窯之名遠播四海。

兩漢時期岳州窯燒窯技術日趨成熟,洋沙湖區域窯爐出產的器具更是其中上乘,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技藝迅猛發展,器型與紋飾也更加豐富,乃至隋唐所產青瓷已是領先全國,被「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列為宜茶名瓷,並躋身宜茶青瓷四大名窯之列。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kl3RnIBd4Bm1__YMg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