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需要催促、嘮叨?3招激勵孩子的內驅力,父母可以這樣做

2019-07-22     樂陪娃

我有個寶媽群,群里大家的孩子年齡相仿。上小學後,大家就在群里討論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朵朵媽說,我家孩子做事磨蹭,每天的作業都要催促無數遍,在不斷的提醒和嘮叨下完成,再這樣下去,孩子學好了,我也該「瘋」了。

瑤瑤媽給我們分享了她製作的任務表,表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任務,且每項任務後有獎勵星星的表格,完成後有星星,反之沒有。我們都覺得這方法不錯,可以參考,想著過一段時間再讓瑤瑤媽來分享執行經驗。

孩子的任務表

沒想到不出一個月,瑤瑤媽說這方法沒法實行下去了,一開始還行,孩子的好奇心和星星促使他完成任務,後面任務越來越難,孩子完不成,不要星星也不做事了,最後也變成和朵朵媽一樣的催促和嘮叨了。

其實朵朵媽的方式屬於催促、提醒式的「狼追型」教育,而瑤瑤媽是「驅力型」教育,通過外驅力讓孩子積極地學習,而當這個方法無效後,無奈之下,可能又自然地轉變為「狼追型」教育。

01 「狼追型」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狼追型」教育,是父母為了幫孩子達成目標而對孩子催促、提醒、嘮叨的一種教育,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順利地完成任務。

父母這樣做,孩子的任務是完成了,但卻對孩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個影響比孩子是否完成任務更重要。

1.讓孩子變得焦慮,從而效率低下

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證實,焦慮水平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焦慮曲線反映了一個人的焦慮水平與工作效率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呈現出乏力區、舒適區、發展區、潛能區、破壞區。

圖片源自《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

如果我們經常對孩子提醒、催促、嘮叨會加大孩子的焦慮程度, 當焦慮水平超過頂峰時,進入破壞區,工作效率會不斷下降,使孩子的機體處於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一書中寫道,在破壞區,壓力效應迅速降低,以致趨於零效應,甚至負效應。這就是說,在這一區域,人們面對強大的壓力已無能為力,十分沮喪,在行為上表現出放棄、倒退的行為,有時還會出現精神崩潰、心理受挫、行為失常等變態現象。

所以避免對孩子催促、嘮叨、責備,這樣做只能增加孩子的焦慮,降低工作效率,甚至產生心理壓力。

2.讓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

舉一個例子,當一個人極度緊張時,即使很想說話,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是因為緊張感暴漲,抑制了大腦活動所產生的情形。

大腦一片空白

每天被父母嘮叨、催促、責罵的孩子,會變得緊張焦慮、恐懼不安,對別人充滿了敵意,喪失了創造力以及幹勁。

在父母的「狼追型」教育下,敏感且善於察言觀色的孩子,想的也許都是怎麼做能讓父母滿意,自然也就無法集中注意力。

3.引起孩子逆反

有一個故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超限效應」容易引起逆反

當孩子寫作業或做事情時,如果我們不停地催促、嘮叨、提醒,就會產生「超限效應」。

其實大部分孩子都很聰明,我們只要說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如果孩子不聽,只是孩子不願意去做,我們只有想辦法來激發孩子想做事的動力,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和指責。我們說了多遍,就會發生「超限效應」,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

02 嘗試做「驅力型」父母,「成敗效應」是關鍵

「驅力型」教育,是父母通過外部刺激,通過外驅力讓孩子主動練習,再通過鼓勵和肯定,將孩子的「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的教育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格維爾茨在研究中發現「成敗效應」,是指努力後的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

格維爾茨發現,學生的興趣不僅是來自於簡單的工作或學習獲得成功,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後取得成功,而獲得滿足和內心的愉悅,這就是努力後的成功效應。

而當學生經過極大地努力仍不能取得成功,經歷了多次失敗經驗之後,會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厭惡學習,這就是努力後的失敗效應。

從「成敗效應」中可以看到,如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他努力並產生「成功效應」後,他就會願意繼續解決問題,繼續努力;而當孩子通過多次努力不能達到目標,產生「失敗效應」後,他就不願意繼續努力。

所以在做「驅力型」教育時「成敗效應」是關鍵,儘量讓孩子發生「成功效應」而避免「失敗效應」。

讓孩子產生「成功效應」是關鍵

03 「驅力型」教育怎麼能產生「成功效應」,激勵孩子的內在動力?

1.給孩子制定合適的目標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技能是孩子的水平已經達到的,比如自主閱讀過程中,整篇文章都能讀懂,這種是孩子已經達到的閱讀水平。如果孩子還不能獨立閱讀,但在媽媽的幫助下或者通過聽音頻,孩子也能夠讀懂,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

給孩子制定的目標符合「最近發展區」,孩子輕輕一跳就能達到目標,就容易產生「成功效應」;反之,如果目標過高,孩子很難達到,就容易產生「失敗效應」。

把握好「最近發展區」,讓孩子稍微努力就能夠得著,能夠加速孩子的發展。

給孩子跳一跳就能達到的目標

比如孩子平常做作業需要一個小時,鼓勵孩子50分鐘完成比較符合實際,如果讓半個小時完成,孩子就比較難達到。所以制定目標要符合「最近發展區」,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

2. 使用合適的方法激勵

像開頭提到的瑤瑤媽給孩子制定的星星表,剛開始孩子很積極,過一段時間就無效了。一方面是由於給孩子制定目標時沒有考慮「最近發展區」,產生了「失敗效應」,孩子不願意再嘗試;另一方面,孩子缺乏鼓勵和肯定,當孩子不能完成時,家長的責備和催促讓孩子反感,更加不願意完成。

三表一錄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一書中提到「三表一錄」,能有效的將孩子的「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三表一錄」,即時間表、星星表、禮物表和美言錄。

「三表一錄」主要目的是父母幫助孩子把時間表中的任務分解,幫助孩子獲得「成功效應」,避免「失敗效應」,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時間表」就是孩子的任務單,可以是孩子學習上或生活上的任務。

「星星表」是孩子每完成一個任務獲得的星星,可以設定幾個目標,比如作業在50分鐘內完成獲得一個星星,40分鐘內完成獲得兩個星星,半小時內完成獲得3個星星。

「禮物表」是用星星兌換的禮物,提前列出來,並標註禮物需要的星星數目,禮物是孩子想要的,但父母不想多給的。

「美言錄」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

給孩子鼓勵和肯定

三表同時實施才能激發「外驅力」,再配合父母的「美言錄」,孩子才能將「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

3. 孩子犯錯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批評

孩子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錯誤遞減的過程。比如孩子學習了一個新知識,今天犯5個錯,經過練習後,明天可能只犯4個錯,後天犯3個錯......以此類推,隨著孩子不斷地練習,孩子的錯誤不斷減少,直至減少為零。這時,孩子就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這也是學習的過程。

如果在不斷學習、不斷犯錯的過程中,我們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孩子就會願意繼續練習,不斷嘗試;反之,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批評,孩子就不願意嘗試,失去錯誤遞減的機會,也就不能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了。

鼓勵孩子

在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摒棄催促、提醒、嘮叨式的「狼追型」教育,學做積極有效的「驅力型」父母,讓孩子將「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激勵孩子內在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fBaGWwBmyVoG_1ZsB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