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
一架架「戰鷹」騰空起飛
沖向祖國的藍天
其中就包括殲-15艦載機
為了實現航母艦載機的自主設計和研製
中國航空人士付出了巨大努力
乃至是犧牲
這其中的傑出代表
就是時任殲-15研製現場總指揮
中航工業沈飛集團公司總經理羅陽
習近平總書記
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
羅陽同志秉持航空報國的志向
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的英年早逝
是黨和國家的一個重大損失
要總結和宣傳羅陽同志的先進事跡
廣大黨員幹部
要學習羅陽同志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
上大學時
羅陽讀的是飛機設計專業
剛入學的時候
老師給羅陽和同學們放過一個資料片
畫面中
由於我們的信息化程度比較落後
飛機還沒有看到敵機
就被對方擊落
這樣的內容
深深地刺激了羅陽
從此
航空報國成為了羅陽最堅定的信念
1982年
羅陽大學畢業
被分配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成為一名飛機設計員
他用心鑽研著用電腦程式
去替代人工計算
來解決工程實際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
中國的國防工業再次騰飛
羅陽也從相隔幾公里遠的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走進了沈飛公司
隨著「瓦良格」號的入役改裝
正式命名為遼寧艦
我國開啟了航母發展的新紀元
沒有艦載機的航母
就像沒有子彈的槍一樣
羅陽領導的沈飛集團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接到了研製殲-15艦載機的任務
羅陽在攻堅動員會上說
外國人能幹成的事情
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幹成
而且能夠乾得更好
為了攻破摺疊翼的難關
羅陽組建研製攻關團隊
一次次從頭做起
拔掉一顆顆技術「釘子」
在製造阻攔系統時
羅陽組織科研人員
不斷調整研製思路和主攻方向
在飛機研製的攻堅階段
羅陽和團隊的工作時間
甚至變成了「720」
每周工作7天、每天20個小時
2012年11月
終極考驗來了
殲-15將進行舉世矚目的
海試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
18號
羅陽趕赴遼寧艦
近距離觀察艦載機飛行訓練
生怕漏過飛行的每一個細節
23號
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
殲-15的兩個主輪在觸到航母甲板的同時
機腹下的阻攔鉤牢牢地鉤住了
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攔索
剎那間
空中「飛鯊」在滑行數十米後
穩穩地停了下來
之後殲-15又成功地
在遼寧艦上滑躍起飛
中國航母建設工程取得了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勝利
然而
就在兩天後
長期超負荷工作的羅陽突發心臟病
猝然離世
總指導:何平
總策劃:劉思揚
監製: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製片人:樊華
統籌:幸培瑜、韓珅
編導:王志斌、陳曉宇、彭卓、曹彥語、甄曉博
記者:董千齊、高銘、劉斌
包裝:夏勇
編輯:王朝、張冬月(實習)
海報:韓舒堯(實習)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