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是歷史上外戚、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時期。從公元25年劉秀建國,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立國195年。但從東漢中期,即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起,至公元189年漢獻帝即位,一百年間歷殤帝、安帝、前少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共十一位皇帝,都是年幼主少。皇帝年少,依靠母后家族執政,形成外戚掌權局面;皇帝長大後想奪回權利,就依靠宦官清除外戚,又形成宦官專權局面。
整個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兩大集團彼此爭鬥殘殺,交替專權擅政,形成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危害最為嚴重的爭權「怪圈」,史稱「戚宦之爭」。近百年間,東漢外戚、宦官兩大集團共進行了六個回合的爭權較量,最後兩敗俱傷,直接把東漢送上了窮途末路。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第一回合:和帝時期,鄭眾除竇氏家族,開宦官專權先河
漢和帝即位時只有九歲,其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父親早亡,就將其哥哥竇憲提升為大將軍、侍中,掌管朝廷兵權和機密;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家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侍,朝政全部把持在竇氏家族手中,他們在朝廷大肆安插黨羽,獨斷專橫,結黨營私,強取豪奪,為所欲為。史載「竇氏父子兄弟並居列位,充滿朝廷」「朝臣上下莫不附之,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後漢書·竇憲傳)。
竇憲不僅到處掠奪百姓的田產,連漢章帝妹妹沁水公主的田產都敢侵奪,沁水公主懼怕竇憲,只好忍氣吞聲。和帝有一次召見竇憲,一些攀附竇氏家族的朝臣甚至公開議論要稱竇憲為「萬歲」,幸虧尚書韓棱大聲斥責才制止住。
竇憲
竇氏家族的驕橫跋扈搞得民怨沸騰,正直朝臣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據統計,僅不到五年時間內,朝臣們就上書十五六次。終於引導起了和帝警覺。但朝臣大多依附於竇氏,於是他想到了與他日夜相處的宦官鄭眾,密謀誅除竇氏外戚。
鄭眾「為人謹敏有心機」——謹慎機敏有心計,深受和帝劉肇信任。他秘密聯繫了為人正直、平時不肯與竇氏為伍的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鴻。趁竇憲外出征戰之機,提拔丁鴻任太尉兼衛尉,負責軍隊調動和皇宮保衛。竇憲回來後,丁鴻趁其不備,將竇氏家族一網打盡,或誅殺,或迫其自殺,竇氏外戚集團徹底清除。
鄭眾開東漢宦官專權先河
鄭眾因「受謀」之功被封為鄛鄉侯,並從此開始輔佐和帝處理政務,成為東漢第一個參與朝政大事的宦官。不過,鄭眾並無專權野心,他輔佐和帝,主要是想幫助和帝成為一代明君。「中官用權,自(鄭)眾始焉」「由是常與議事」 「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後漢書·鄭眾傳》)。鄭眾為人比較廉潔,朝廷封他好多官職,他都主動拒絕,只領受了大長秋一職。
第二回合:安帝時期,宦官李閏、江京誅鄧氏,宦官得勢
公元106年,漢和帝病逝。和帝皇后鄧綏是個很有才能,又嗜權如命的人。為了能達到臨朝目的,鄧綏立出生僅百天的殤帝劉隆即位,尊鄧綏為皇太后。不到一年,殤帝病亡,素有政治野心和執政能力的鄧太后不顧非議,又立13歲的安帝繼位,自己繼續臨朝稱制,並重用鄧氏宗親輔政,開始了新一輪的外戚專權。
鄧綏是一代政治家
鄧太后執政期間,鄧氏家族權勢日隆,她的哥哥鄧騭任大將軍,其他兄弟皆任要職,把持朝政。安帝成年後,嗜權如命的鄧氏久不歸政。郎中杜根上書勸諫,鄧綏大怒,下令將杜根捉到宮殿,裝在袋子裡當眾杖殺。幸虧執法者故意輕打,才偷偷保全其性命。還有一名叫成翊的官吏,也是因為上書勸鄧綏歸政,被投入監獄。
鄧氏專權早就引起安帝的忿恨,無奈鄧氏權勢太盛,安帝只好忍耐。公元121年,執政近20年的鄧綏病亡。被壓制已久、27歲的安帝終於親政,很快就聯合李閏、江京等宦官,以謀反罪名先後逼令鄧綏家族七名為官者自殺。李閏、江京、樊豐等宦官因誅除外戚有功,均被晉升,宦官集團又走上了專權前台,並和新的外戚集團相互勾結,共同參與朝政,形成短暫的戚宦合作,共同把持朝政,「扇動內外,競為侈虐」(《後漢書》)。
漢安帝劇照
第三回合:順帝時期,「孫程暴動」除閻氏,宦官先敗後勝
安帝親政後,安帝氏家族逐漸得勢。閻皇后的兄弟閻顯、閻景等,「並為卿校,典禁兵」(《後漢書》)。閻皇后驕奢橫暴,貪婪權勢,為了長期專權,唆使安帝將太子廢為濟陰王。不久安帝死於出巡途中,「欲久專國政」的閻皇后,和其兄弟及宦官江京、樊豐等人密謀,秘不發喪,趕回洛陽後才發布消息,並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擁立年幼的北鄉侯劉懿為帝,史稱 「前少帝」。任命哥哥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掌握軍政大權。
新帝即位後,閻氏集團為了獨攬朝政,開始排擠宦官勢力,先後處死了權閹樊豐等人,江京等宦官勢力太弱,只好暫時依附於閻氏外戚集團,但戚、宦矛盾並沒有消除,因為廢太子、立少帝不得人心,外戚、宦官集團都在私下裡密謀擇立新君。
漢順帝
少帝即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以孫程為首的十九名宦官欲迎立廢太子劉保,他們截斷單衣為誓,先下手為強,少帝死後第八天,就帶兵沖入內廷,將閻氏兄弟及依附於閻氏的江京等人全部誅殺,迎立漢順帝劉保即位,史稱「孫程暴動」,宦官終又得勢,因擁立之功,十九名宦官全被封侯,宦官集團再度把持朝政。
第四回合:桓帝時期,宦官單超等「五侯」誅梁氏,開始長期專權
漢順帝成年後,立梁妠為皇后,其父梁商、兄梁冀先後封為大將軍,梁氏外戚勢力又開始急劇膨脹,開始把持朝政。順帝死後,沖帝、質帝、桓帝均為梁氏操縱。桓帝劉志即位後,梁冀又將另一個妹妹立為桓帝皇后,梁氏姐妹二人分別成為皇太后和皇后,梁氏家族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朝政全部落在梁冀手中。
史載:「(梁氏一門)前後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年,窮極滿盛,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親豫」(《後漢書·梁冀傳》)。
梁冀
梁冀飛揚跋扈,驕橫狂妄,結黨營私,任人唯親,親屬黨羽布滿朝廷內外,百官升遷皆出其口,梁冀還強迫幾千人為自己的奴啤,稱為「自賣人」。 群臣朝會時,單獨設座,位在三公之上。即使這樣,梁冀都不滿意。桓帝心懷怨恨,卻無可奈何。
159年,梁氏二後先後去世,桓帝認為除去梁氏的時機已到,趁如廁之機,偷偷與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名宦官齧臂出血為盟,決定誅除梁氏及其黨羽。經過精心謀劃,宦官率禁衛軍突然包圍了梁冀府第,梁冀畏罪自殺。家族親信及黨羽全部被誅。梁氏「中外宗親送詔獄,無長少皆棄市」「其他所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朝廷為空」 (《後漢書·梁冀傳》)。
剷除梁氏外戚集團後,單超、徐璜等五名宦官同日封侯,史稱「五侯」。其他八名宦官封為鄉侯。「五侯」等宦官集團從此得勢,權勢日盛,恃寵放縱,其親屬黨羽也雞犬升天,狐假虎威,單超後來甚至升為車騎將軍,宦官勢力取代外戚,擅權貪腐,東漢自此進入宦官長期專政時期。
單超等五宦官同時封侯
史載「自是權歸宦官,朝政日亂矣」「五侯宗族賓客虐變天下,民不堪命」(《後漢書》),禍亂朝政比外戚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五回合:靈帝時期,宦官曹節、王甫誅竇氏,「十常侍」登上專權前台
桓帝死後,因其無子,皇后竇妙和父親商議後立12歲的靈帝劉宏即位,竇太后和父親大將軍竇武主掌朝政。鑒於宦官勢力猖厥,禍亂朝政,竇武「既輔朝政,誅翦宦官之意」計劃「斥罷宦官」「悉誅廢,以清朝廷」(《後漢書·竇武傳》)。
於是,竇武在竇太后的支持下,聯合太傅陳蕃等正直朝臣,首先誅除了「頗具才略,專制省內」的宦官管霸和蘇康,之後打算繼續誅除宦官頭目曹節、王甫。不料消息走漏,宦官集團搶先下手,劫持了靈帝和竇太后,然後假傳詔令,捕殺竇武、陳蕃等朝臣。陳蕃被處死,竇武兵敗自殺。外戚竇氏及參與謀除宦官行動的朝宦「皆夷其族」。
竇妙皇后
而以曹節為首的一大批宦官則封侯受賞,張讓、趙忠等十二名宦官都進入中常侍之列,史稱「十常侍」。終靈帝一朝,「十常侍」宦官集團權勢熏天,完全控制了朝政,東漢政權更加昏暗腐敗。
第六回合:少帝時期,外戚、宦官大決戰,雙方同歸於盡,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漢靈帝一朝,宦官集團一直把持朝政。180年,何氏立為皇后後,其兄何進晉封大將軍,何氏外戚勢力開始興起。為了牽制國舅、外戚大將軍何進,漢靈帝在西園設置西園軍,任命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統領西園軍指揮權,袁紹、曹操皆在其手下任職,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他的指揮。此舉自然引起了何進的不滿,戚、宦矛盾再此產生。
公元189年,漢靈帝病重。漢靈帝與何皇后生有嫡長子劉辯,但靈帝看不上劉辯,所以一直沒立太子。病亡前,他召蹇碩進宮,囑託蹇碩以後立庶子劉協為帝。
漢靈帝劉宏
靈帝死後,蹇碩想殺掉何進,扶立劉協,就讓何進進宮議事。不料被手下人泄密,何進返身離開,隨即與何皇后扶立少帝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稱制,何進輔政。何進早就痛恨宦官專權亂政,加之蹇碩又圖謀害他,現在大權在握,就想除掉蹇碩。袁紹雖然在蹇碩手下任職,卻是何進的心腹,就建議何進藉機將宦官徹底清除。
蹇碩得知消息,就偷偷聯絡張讓、趙忠等「十常侍」宦官集團,想誅殺何進。結果又被內部泄密,何進大怒,馬上捕殺了蹇碩。但他對誅除「十常侍」集團卻心懷畏懼,所以一直猶豫不決,何太后也不支持。袁紹為使何進早下決心,提議密召并州牧董卓帶兵入京,幫助誅除宦官集團,何進這才下定決心。
正愁沒有藉口進京的董卓接到命令,馬上以聲討宦官的名義,率兵往京城進發。張讓、趙忠等宦官知道末日來臨,就連忙召集幾十個宦官私帶武器,趁何進進宮時,假傳太后詔令,將其騙至偏宮,一刀砍下了何進腦袋。
袁紹
何進被殺後,袁紹率兵關閉宮門,指揮士兵大肆捕殺宦官,看到沒有鬍鬚的就砍,皇宮內血流成河,屍體遍地,有些沒有鬍鬚的官員也被殺死,有的為了證明不是宦官,只好脫下褲子,露出下半身才幸免於難,史載:「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後得免。」(《後漢書》)。這場大屠殺,死了二千多人。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倉皇外逃,不久被追兵趕上,張讓投河自盡。
東漢王朝最後一次「戚宦之爭」以雙方同歸於盡落幕。從涼州趕來的董卓率先挾持了劉辯與劉協,同年九月,董卓廢劉辯改立漢獻劉協即位,袁紹、曹操等紛紛逃離洛陽,聯合討伐董卓,諸侯並起的三國時代拉開帷幕,由劉秀一手創建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董卓
從漢和帝開始,持續百年的「戚宦之爭」,導致東漢朝政腐敗,政局動盪,民怨沸騰,加重了階級矛盾和社會危機,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後終於出現大規模民變,把東漢王朝推向了不歸路。
東漢「戚宦之爭」表面上看,只是因為皇帝年少而引發的外戚和宦官集團之間的爭權奪利,但其實質上卻是皇權與士族地主階級間的政治鬥爭,是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在專制制度下的尖銳表現。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劉秀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了以太尉、司空、司徒為主的「三公」權力,使得經常擔任內朝官職的外戚或宦官沒有了「三公」的制衡,給外戚和宦官專權創造了條件。
東漢政權是在豪門士族的擁戴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皇后多是豪門士族出身,外戚勢力基本上就是豪門士族的代表,士族和外戚勢力的發展,勢必會削弱皇權。統治者為了不使大權旁落,就不得不藉助宦官勢力打壓外戚;宦官勢力崛起,又反過來剝奪了君主和外戚的權力,一旦時機成熟,外戚勢力又會捲土重來,從而造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
(參考史料《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