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但在歷史上很多關於「美」的標準是錯誤的,那些凌駕於健康和生命之上的「美」感,即便在現代看來也依舊讓人覺得不適。今天小編就帶你來細數一下歷史上哪些詭異的「審美」。
歐洲的「病毒」美
十九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和人口的激增,肺結核悄悄在歐洲蔓延開來。患有肺結核的病人通常身材纖弱,肌膚蒼白且透明,而且由於肺結核患者頻繁的低燒,臉和嘴唇都泛著鮮紅。這種軀體日漸枯萎直至死亡的病症,卻被歐洲人視為美的象徵。
於是,女性開始紛紛效仿這種病症,用含有鴉片成分的面膜,用氨水洗臉,甚至用硃砂當做唇釉。更有甚者,會少量的服用砒霜來達到美白的效果。
當然,這些「毒品」所帶來的腎臟損傷、脫髮、結膜炎等病症,也使得歐洲女性飽受病痛摧殘。
日本的染黑牙
在全世界的人們都在追求潔白地「笑容」時,日本古代卻反其道而行,推崇「一嘴黑牙」的美。古代的日本女人將鐵屑和五倍子燒熱後浸泡在濃茶或者淘米水中,然後將浸泡的液體放入嘴裡塗染牙齒,有時隔數天塗一次,有時一天塗幾次。
在《源氏物語》中的描述形容到:女主角紫姬在染牙之後更美了。如果不是染牙,紫姬很有可能會嫁不出去。
這種將牙染黑的「審美」在明治維新後被明令禁止了。現在的日本,只有在藝伎的妝容中才能夠一窺「黑牙」的真容。
非洲的唇盤族
相信不少喜愛潮流的人都見識過「擴耳洞」,將耳洞擴大,代表著「酷」的品味。而這種「酷」到了非洲,則不僅是應用在耳洞上,他們還應用在了嘴唇上。非洲摩爾西族的女性們會將下顎的牙齒拔掉,然後在下唇開個洞,在唇洞中塞下碩大無比的泥盤。
到了後期,摩爾西的婦女能將下唇撐到比臉還大,有的甚至能夠塞下直徑近20厘米的唇盤。這種詭異的特徵被當地描述成是「美」,而且摩爾西女性下唇能塞下的泥盤越大,得到的聘禮也就越豐厚。
追求美原本是一種自由,但這些詭異的審美也時刻提醒著我們「美」並不總是積極的,有時也會充滿「病態」。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待審美,追求真正的美。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祭祀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