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撲街:不是老百姓不願看電視追星,真的是因為這一點

2019-12-21   羿雲天說

備受期待的年度歷史大作《大明風華》終於開播。

然而伴隨男女主演朱亞文和湯唯的開畫風格,卻遭遇了網上更多的諸如「歷史人物長相嚇人」、「不真實」、「戲說」、「電影咖屈尊演電視劇」等負面評論。

《大明風華》講述的湯唯扮演的孫若薇從明朝初年國家開創盛世開始經歷五帝六朝的故事。妥妥地大女主瑪麗蘇劇啊,可是偏偏,製片人姚昱竹曾說,他們想做的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歷史大劇,《大明風華》要向《大明王朝1566》學習」。

如果你要拍正劇那就像《大明王朝1566》看齊,如果要拍瑪麗蘇大女主劇那就乾脆大大方方地對標《獨孤皇后》,如今一邊號稱正劇還原歷史,一邊又從《大明王妃·孫若微傳》改名《大明風華》,卻因為用清朝醜化的朱元璋畫像找演員將其刻畫成獐頭鼠目面目可怖的鞋拔子臉,引發全網群嘲。

網友表示,既然是歷史「大劇」那就應該符合最基本的常識,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故意譁眾取寵!

而電影咖,文藝女神湯唯也屈尊開始演電視劇,而且匆匆開播。

說明了一個嚴峻的殘酷現實:娛樂圈的寒冬真的來了,而且這波寒流不僅席捲流量著稱的小鮮肉鮮花,更波及從大花中花在內的中生代偶像派和實力派演員。

如今的電視劇總是刻意地去迎合90後、00後,以為他們就是看電視上網看網劇的主力軍,同時意淫地以為這些人都是無腦無思想的垮掉的一代,所以劇情極盡浮誇之能事,又自動屏蔽了70後、80後已經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奔波無暇看電視劇的人群,這樣就不用考慮劇集的邏輯性和嚴肅性了。

於是,最終就造成了兩種錯覺,既沒有討好已經成熟的90後和00後,又得罪了依然擁有話語權的70後和80後。兩頭都不靠,兩邊都靠不住,拍出來的電視劇就成了四不像的麋鹿。拍攝方覺得自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是在從70後到00後眼裡,就是一個四六不著調的垃圾。

這就好比幾年前,國內著名運動品牌「李寧」誤以為他們的消費群體已經是90後和00後了,所以就從換標到廣告語極力討好這群年輕人,俯身獻媚,最終卻發現鍾愛「李寧」的依然是70後80後占據了一大半,從而使其品牌和產品遭遇全網Diss和拒買,銷量一路下滑,品牌美譽度遭受重創,至今還未緩過氣來。

不是說70和80後有多厲害多有錢,只是當品牌方和拍攝方自以為是地假想他們的觀眾和消費群體的時候,已經從源頭就出現了錯誤,從而導致一步輸步步輸。

流量依然不管用了,至少不是一呼百應了。

微博上一條明星動態動輒上百萬千萬甚至誇張到一億的轉發點贊,最終導流到他們主演的影視劇的時候,卻依然是尷尬的撐不起面子,更遑論里子了。

流量不是不管用了,只是回歸正常了。

站在年末的節點上回顧即將過去的2019年的影視劇市場,#2019年65%演員無劇播出##超過6成演員空窗期在2年以上#成為熱搜。

2019年的演員行當確實不那麼耀眼了。在《第一財經日報》所做的演員2019年產出情況統計顯示,一年能有5部及以上作品播出、在觀眾面前頻繁露臉的光鮮人實在是極少數——在全部演員中的占比不過1%。

大多數演員在2019年並沒有刷到什麼存在感:20%的只有1部作品播出,更有65%的人這一年中就沒有在影視劇里露過臉,不管是作為主角還是配角。

2019年沒有作品播出,不僅意味著整整一年都沒有曝光量,背後可能是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工作邀約。這些2019年無影視作品演員的空窗期(從最近一部作品播出距離現在的時間段),發現只有5%的演員空窗期在一年以內。

這是一個好現象,似乎又是一個不好的現象。

好的是如徐崢所期望的「好演員的春天將要來了」,影視劇市場亂象即將結束回歸理性。

不好的現實也如大量創業群體不斷倒閉一樣,大額投資拿不出來,即使拿出來投入影視劇中,產出比也無法預估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盈利,而更多的則是在虧損;

又是一波接一波的失業潮席捲大地,那就小額投資開店創業做買賣,但是多年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將人生中最多的一筆資金買了剛需房子被套牢,還要延長20至30年還貸款,再加上車貸、養兒、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就更加讓大部分人無法也沒有多餘的錢去消費更高檔的產品和娛樂。

哪怕是花幾十元看一部3D電影都覺得是奢侈。如果又碰上爛片,就更加在心疼中對娛樂市場和明星大失所望。

說到底,不是老百姓不願意看電影追明星了,真的是沒有太多的閒錢了。

正如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所說:「了解一個什麼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麼病更重要。」

了解娛樂圈寒冬背後的社會原因,比了解一個明星為什麼無戲可拍更重要。

回到開篇所說如湯唯一樣的電影咖女神也屈尊開始拍電視劇,其實從她的本意來說是不願意的,但是沒有辦法,湯唯也要吃飯,死守著格調豈不是更沒有活路?

如湯唯長相併不出眾、氣質頹靡,說好聽一點叫「靈氣逼人,文藝小眾」,說不好聽一點,其實就是既難有流量,又難獲大眾緣。在這種情況下,電影市場接不到好劇本,已經上映的電影又撲街,要想改變當下拍文藝片沒人看、上綜藝被吐槽、走時尚帶不了貨的糟心局面,只能是嘗試著轉型,在陣痛和試錯里找到未來的方向了。

那麼,電影咖屈尊演電視劇,就真的預示著流量元年的終結嗎?

其實,隨著短視頻賽道的開啟和越來越多直播平台的濾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中找答案,只要是作為一個演員,他們依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名字去賺錢,只要能賺錢,他們才不管是什麼樣的模式和方式,哪怕節操碎了一地,吃相過於難看,人設反覆無常,最終都可以在哪怕是影視寒冬到來時,無戲可拍卻依然賺著普通人刷給他們的流量折現的真金白銀。

普通人一輩子都無法掙到的錢,明星隨便一場直播就穩賺超過7位數,當粉絲越來越好騙而路人難以上鉤的時候,其實也倒推了影視產業回歸理性和正常,也必將終結流量時代的荼毒。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