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有序展開,中國經濟將逐步恢復。
短期內疫情對消費形成明顯衝擊。消費型服務業受損嚴重,如旅遊、餐飲、酒店、交通運輸、電影娛樂等。中泰宏觀研究梁中華團隊用投入產出表進行了大致估算,1季度旅遊收入下降1.2萬億,餐飲、零售收入下降9600億,交通運輸下降1400億,電影下降100億,消費的全部影響將使1季度GDP減少約1.8萬億。
疫情過後,消費很可能出現報復性修復。一個理由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是剛性的,消費具有平滑性。宏觀經濟學指出,消費者會在生命周期內基於永久收入來安排消費,其消費水平不取決於收入、災難等短期衝擊,而是取決於整體生活水平和永久收入能力。物質消費文化已深入現代人的骨髓,人們會通過購買和消費化解災難造成的精神壓抑。美國人在「911」事件之後,掀起了一波購物熱潮,價格昂貴的耐用品如高檔小轎車、旅行房車、高檔電子產品等平時積壓的需求被充分釋放。
短期內,疫情對固定資產投資形成一定衝擊,主要的原因是疫情導致復工復產延期、項目開工不足,擔心人員聚集導致的疫情防控風險,相應的固定資產投資會延期。以房地產市場為例,售樓部關閉,樓市成交斷崖式下降,購房者觀望氣氛濃厚,這會抑制房地產投資。疫情會加劇國家或地區的不確定性風險,外商投資會產生避險心理,短期內會減少外商投資活動。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月份經理人採購指數(PMI),2月份中國製造業PMI為35.7%,比上月下降14.3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遠低於榮枯線水平(50%);2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29.6%,比上月下降24.5個百分點。受疫情衝擊,不管是製造業,還是非製造業,都回落明顯。
疫情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中長期影響很小。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季節性,一季度本來就是投資淡季。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黨中央強調防疫、生產兩手抓、兩不誤,企業復工率會加速回升。採購經理調查預計,大中型企業3月底復工率將升至90.8%,其中製造業為94.7%。預計國家會加大公共投資力度,貨幣政策會適度放鬆,利率有所下降,這會刺激固定資產投資在2、3季度逐漸恢復。從2003年「非典」疫情的數據來看,疫情雖然造成了三個季度的投資波動,但並未改變投資的中長期趨勢,預期此次疫情的投資波動時間會縮短。
疫情對外貿短期有影響。疫情期間,外貿人員活動受限,工業企業春節停工延長,復工受阻,地域間物流受限,檢驗檢疫更為嚴格,因此,訂單交付難度加大。隨著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滑,國際間要素流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對我國出口形成不利影響。
外貿同樣具有季節性,每年1季度是我國外貿淡季,出口本來就比較少。中國沒有被世衛組織認定為「疫區」,世衛組織呼籲各國不要採取涉及中國的旅行限制和貿易限制。隨著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各地出台政策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復產,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協調運行,加大外貿融資支持,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為對外貿易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因此,疫情對我國外貿中長期影響有限。
宏觀經濟學認為,疫情衝擊會造成經濟短期波動。凱恩斯主義主張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抵禦經濟波動。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已步入降息通道,相信積極財政會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到來。疫情對我國經濟中長期走勢影響很小,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取決於人口、儲蓄、技術、制度等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對這些因素的不利影響很小,疫情甚至對技術和制度完善會有正面影響,中國在疫情防控中體現了巨大的制度優勢,醫療技術取得長足的進步,這些積極因素有利於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疫情甚至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有一定的正面影響。(責任編輯: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