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業!我和勞模父親徐慶文!

2019-08-22     北京房山

70年砥礪前進

70年奮勇前行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深入實施「紅色使命領航工程」

繼承和發揚好房山紅色基因

為「一區一城」新房山建設匯聚奮進力量

房山區委宣傳部組建了

「我和我的祖國」百姓宣講團

以70年來房山區湧現的

英模人物和典型事跡為基礎

為大家展現了70年來房山人民

在不同時代、不同行業的奮鬥歷程

和房山的「紅色基因譜系」

《我和我的祖國》欄目

推出《Fun聽》系列節目

帶大家走進宣講現場

本期宣講人徐振利為大家講述

他的親身經歷

希望通過他的聲音

帶大家重溫紅色房山

一起去看看

徐振利,1977年至1987年任教婁子水中學、房山財貿中專學校;1988年調房山鄉鎮經委,任經委農工商公司法人總經理;1984年任南韓繼村長,副書記,2011年退休。現為房山區「我和我的祖國 」百姓宣講團成員,周口店鎮選送。

大家好!我叫徐振利

來自房山區周口店鎮南韓繼村

我宣講的題目是

《我的勞模父親》

我的父親徐慶文

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北京市農業戰線上的一位旗手

他是位戰鬥英雄,參軍16年

親自參加過百團大戰、平津戰役等著名戰役

父親曾經七次負傷

九次立功,其中三次立大功

1954年,父親轉業回房山

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南韓繼村

支援農業生產建設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以地為本

可那時南韓繼村的地

就是一個字:旱!

全村1000多畝土地

糧食畝產量最多百八十斤

趕上不好的年景

就只有「澇了收蛤蟆,旱了收螞蚱」

父親回村後始終保持著

軍人的作風和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本色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

他硬是帶著大夥用鎬刨、用小車推

平高崗、填大溝、打機井、積肥料

把旱地變成了水澆田

1958年,每畝地破天荒地收穫了562斤糧食

到了1965年糧食畝產量又增加到了938斤

「旱高台」變良田

父親被評為全國勞模

並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還受到毛主席的多次接見和表揚

我們村也成為當時閃耀在房山農業戰線上的

十二面紅旗之一

左二為徐慶文,圖為徐慶文與王國番、耿長鎖、陳永貴等全國勞模合影。

最後一排中間為徐慶文,圖為徐慶文與其他全國人大代表去葉劍英家看望葉劍英。

在別人眼中,父親是戰鬥英雄、勞動模範

可那時的我卻並不理解

1957年,村裡辦農業合作社需要置辦農具

父親就果斷拿出了自己的

2000元復員費,購買各種生產工具

這樣一筆「巨款」

當時他說都沒說就全部拿給了村裡

還因此與母親吵了一架

第二年,村裡辦小學沒教室

父親又把家裡的石板房捐出去了

我們一家5口人只能到鄰居家租房住

20多平米的小房子擠得滿滿的

那年父親正帶領

村裡人在「旱高台」上打井

每天很晚才回家

有時侯睡覺連衣服也顧不上脫

天蒙蒙亮就又走了

他為村裡的發展豁出去了一切!

改革開放後

父親又帶領大家抓住機遇辦廠子、搞副業

南韓繼不僅成為

全國北方地區第一個「噸糧村」

畝產達到了2141斤

而且家底兒也越來越厚

1984年,村水泥廠建設

眼看就要竣工投產,連續奮戰27天

61歲的父親

倒在了村水泥廠建設工地上

那一刻,父親用生命告訴我

在他心中群眾利益

比家重、比命重、比天大!

父親去世後

我向上級打了申請回到了南韓繼村工作

我要替他守護這片熱土

繼續完成他的事業!

在工作中我越來越理解父親

懂得了一名共產黨員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徐慶文之子徐振利

35年過去了

南韓繼村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生著變化

太陽能研發製造廠、綠色食品加工廠

這些投資上億元的綠色產業落地開花

土坯房早就成了歷史

別墅群和25萬平米的現代化住宅樓拔地而起

家家都有了小轎車

南韓繼村正向

城鄉一體化道路大步邁進

如今,我已經退休了

每當我走在南韓繼乾淨整潔的街心路上

坐在領居家寬敞明亮的小別墅里

看著健身廣場上踢毽跳舞的父老鄉親們

我多麼想對父親說一聲

爸!您豁出的那一切,值了!

徐振利宣講的故事講完了

但周口店鎮南韓繼村的故事

還在繼續

期待南韓繼村未來

發展得越來越好

本期編輯:原野 蘇傾池 李皓

信息來源:房山區委宣傳部

信息來源:周口店鎮

審審核核:武宏 巴金鵬 劉衛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cjTxmwBJleJMoPMJ5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