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最走紅,最長盛不衰,最多熱搜,最多粉絲的頂流明星是誰?
是他。
他紅遍大江南北;600年魅力不減;成就了無數十萬加百萬加爆文;他的粉絲上至80歲,下至8歲,從南到北,由東至西,數量多到難以統計,據說每個中國人都是他的粉絲...
他就是:故宮。
這兩年來,憑藉美出天際的文創產品,逼格滿滿的紀錄片,還有每到這個時刻必定刷屏的紅牆雪景…
這個古老神秘的皇家禁地,儼然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頂級流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故宮博物院
最近,一檔新出的高分國產綜藝,再一次曝光了這個網紅不為人知的秘密:《上新了·故宮2》
這檔節目,由故宮博物院,聯手北京衛視出品,每一期,由明星跟隨工作人員,對故宮進行深度探索。
最大的看點莫過於,拍攝的幾乎都是故宮未開放區域,神秘感滿滿…
出鏡的文物、匠人,也擔得上「國寶級」的盛讚。
有網友評論道:罕見的華麗恢宏和神秘,讓人忍不住感嘆古人的智慧,驚奇文物的博大精深。
在這個節目組裡,基本的配備,就是皇帝老兒們「壕無人性」「窮奢極欲」的藏品。
花瓶、珠寶、書畫…這些就先不提了,講幾個大家印象里比較冷門的文物吧…
比如,五米高的自鳴大鐘,精雕細琢,華美尊貴,歷經300年還能準確報時;
比如,寫字人鍾。
金碧輝煌,底下的寫字小人,上弦後還會提筆書寫,橫豎撇捺,皆有筆鋒;
比如,紅寶石做成的盆景,連花蕊都掐出來了;
比如,這陶瓷水果不說還以為是真的…
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人,都知道,要「照顧」這些寶貝,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
在故宮裡,有一張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
當時,為了延續這部珍品,木版水印的複製工作,被提上日程。
從1959年到1979年,畫作的刻版工作,準備了整整20年。
為了複製這部珍品,匠人們甚至「數清楚」了,韓熙載有多少根鬍子…
最終復刻出近1700塊木版,一共出品了35卷「下真品」(意思和真跡差不多)。每一張畫卷,基本都需要近萬次的印刷,才能最終成型…
《上新了·故宮》,還提到了歷史上,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
從一個故事小細節,我們就可以懂得,故宮人,對待這些文物,是如何謹小慎微…
在故宮文物里,有一個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物。
它是石鼓,是10塊刻文的大石頭。
在我們想像里,石頭的運輸,是最不用擔心的。
畢竟石頭夠硬,底盤又穩,不像陶瓷那樣,一碰就碎…
但是,故宮的專家們,卻還是小心得不能再小心:
先用極薄極軟的棉紙蘸水浸濕,蒙在石鼓上;
再用軟濕的棉紙塞在石鼓的裂縫裡;
接著用棉花層層裹緊,用漿糊粘上厚棉紙,裱糊妥當;
用麻繩捆牢,再包上幾層棉被,之後再裝進木箱裡,用稻草塞滿縫隙。
除了這些價值連城的「國寶文物」,探究背後的文化故事,還能get到很多很有意思的知識點。
比如,故宮的太和殿,是中國最大的宮殿,被稱為古代建築之首。
但歷史上的太和殿,足足是現在的2倍大。
變小的原因很簡單:燒了太多次了。
第一次被燒的時候,還充滿了濃濃的傳奇色彩。
當年朱棣遷都北京,下令修建故宮。
可剛建好,他還沒開始享受之際,就突發雷暴,將太和殿在內的三大殿,全燒光了。
朱棣立刻心就慌了,難道是老天爺看他不爽?覺得他弒親篡位,有違綱常,所以要給他點天譴,以示警告?
於是,燒毀了的太和殿,就被擱在那,等到繼位者們接盤,才開始動工…
比如,這些年我們在影視劇里看到各種各樣的康熙,卻忽略了他的一個屬性:學神。
基本的四書五經、兵法將書就不說了,更厲害的,這個人還尤其熱愛西方科學。
他曾經在武英殿設置了實驗室,和大臣們研究了日晷和西洋表哪個更准,還研製西藥治好了大臣的病。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還根據法國的解剖書,學以致用,親自解剖了一隻熊…
這讓我目瞪口呆:這人得多有精力,能一邊開啟康乾盛世的局面,一邊涉獵那麼多新領域啊!
比如,清宮穿越劇里,最常刷臉的雍正爺、老十三,在這檔節目裡,也再次坐實了:皇家兄弟情。
老十三備受雍正喜愛。
死後,不僅蒙受了名字無須避諱的聖恩(他是清朝唯一一個無須避諱的人),其祭文還由雍正親筆撰寫,誇他是:宇宙全人。
意思是:全宇宙也找不出比你更好的人…
這話說的,真是有點浮誇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新了·故宮》還給乾隆洗了白。
這幾年,大家都被科普了一個知識點:乾隆爺審美不行。
大家喜歡拿乾隆爺開涮,這個說他是蓋章狂魔,那個說他的農家樂審美,能活活氣死自家皇阿瑪。
比如這個花花綠綠的包袱瓶,其銷魂的配色,還有蜜汁凸起的蝴蝶結,讓人看得眼前一黑…
然而,故宮裡的專家,看法卻和大眾並不一樣。
他們集體蓋章:乾隆審美特別好,新潮程度超過前代。
比如,農家樂式的審美,明明不止乾隆有。
一大堆皇帝,都對這種看起來就很喜慶的瓷器,有著格外熱烈的鐘愛之情…
《上新了·故宮》出現了2件,關於他的國寶。
你會發現,和印象里花里胡哨的乾隆,完全不一樣。
第一件,是大禹治水圖玉山,高達2米多,重5000公斤,製作過程長達六年。
這一尊和田白玉雕成的鎮國重器,靈感來源自乾隆同名藏畫,堪稱:奢靡版3D列印。
人物密密麻麻,錯綜複雜,氣勢磅礴,美輪美奐…
將當年大禹治水,改天換地的全過程,還原得栩栩如生,細緻入微。
無論是雕工,還是材料、運輸,沒有鼎盛的國力,絕對無法做到…
另外一個,是:乾隆花園裡的倦勤齋。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鏡子,卻是通往「世外桃源」的暗門。
在這個小空間裡,北牆上的通景畫,活靈活現。南窗外的花園,美不勝收。
頂上的紫藤蘿柔柔垂下,猶如裸眼3D…
亦真亦幻,天衣無縫…
我們都知道,乾隆一生摯愛江南。
但是囿於帝王身份,他只能把江南的風景,搬進了這個獨處的小空間裡…
我們可以想像,當御書房裡奏摺堆疊如山,當養心殿里都是等他的大臣軍官,當後宮都是你爭我搶的嬪妃…
他無處可去,只能躲在這裡,眯著眼睛透口氣…
這個小空間,是一個帝王的倦勤之處,也是一個成年人,收拾情緒的秘密基地。
除了讓你感受到滿螢幕的錢,《上新了·故宮》還把鏡頭,對準了我們在遊覽故宮過程中,很少會注意到的細節。
比如,大殿里柱子。
這些幾人才能合抱的頂樑柱,用的全是金絲楠木的整木,重達數噸,世所罕見,名貴無比。
如此稀有的木材,產自西南山區,距離北京可是遙遙數千里,究竟是如何運輸到故宮裡的呢?
原來,當時的勞工,會將楠木推進山澗溪流中,利用浮力將其搬上竹排,再通過水道和運河,才能順利將其運輸到北京。
儘管想出了這樣一個省時省力的法子,但進山備料,依舊是風險重重。
死傷率極高,素有「進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
也就是說,每一根柱子,都凝聚著當時勞動人民的血肉…
比如,須彌座上的螭 [chī] 首。
看起來,它只是個威嚴瀟洒的裝飾物。
等到了雨天,它的作用,才會顯現…「萬龍吐水」的景象,格外壯觀…
事實上,螭首正是紫禁城,排水系統的重要一環。
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都會有水浸街。
但是,自紫禁城建成600年來,就從未發生過水患。
正是因為從建設初期,排水系統就被規劃得盡善盡美,明溝暗渠隨處可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將近10公里。
這背後的智慧,實在令人驚嘆。
比如,梁枋上的彩畫。
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絕對少不了這種極具東方美的裝飾畫。
可它最本質的作用,卻很質樸:防潮、防腐、防蛀蟲。
難以想像,是哪一個如此浪漫的天才,想出了如此絕妙的主意。把一個普通的防範措施,變成了卷草纏綿、富麗堂皇的裝飾…
這些細節,都是我們走馬觀花時候,很容易就會忽略掉的地方。
一來是因為故宮太大了,二來是藏品太多了,三則是我們很難知道,原來這樣一個小地方,也藏滿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密碼。
而這,大概就是節目組最珍貴的地方,告訴你:這個象徵著古代權力巔峰的建築,連一塊磚、一片瓦,都有著一連串的故事可以深挖。
(以下資料來自:新浪娛樂)
據說,故宮對這次拍攝,如臨大敵。
在節目組入宮前,故宮已經派人將攝製路線,從各個角度拍了一遍,等他們走了後,還要重新再拍一遍,以此對比,是否造成損毀。
大概意思,就是:這些都將成為呈堂證供。
他們還採取了一對一的盯人方式,就連器材和打光燈,都有專人盯梢。
出動的人員,比攝製組的人還多,生怕對故宮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故宮的安保,也是戒備森嚴。到了約定的結束時間點,就會毫不留情地關門上鎖。
有一次,鄧倫和節目組,因為拖了一點時間,就直接被鎖在裡面,困住了。
《上新了·故宮》在第一季開播之際,其實是頗受詬病:台本痕跡過重,嘉賓之間尬聊,串場形式化,只注重清朝歷史…
但是很明顯,節目組應該聽到了觀眾們的呼聲。
在這一季里,明星尬演的橋段少了很多,明朝故事也加進來了…
編排上也儘量避免了故弄玄虛之感,也壓縮了商品營銷的硬广部分…
雖然文案還是有些不夠成熟的地方,但總體而言還是不會太糟心,值得一看。
不過必須指出,我個人對於最後的文創部分,實在沒什麼感覺,尤其是明星參與的設定,更是有種做作的不適感。
而且文創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有一期出的衛衣太醜了,實在辣眼睛。還不如買烏鴉出的衛衣…
建議直接跳過…
這些年裡,我們時常戲稱,故宮是「網紅」。
《上新了·故宮》,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了,做網紅的底氣。
在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都很難找到這樣一個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建築。
比它古老的,沒有它大;
比它大的,沒有它藏品多;
比它藏品多的,沒有它地位崇高…
故宮的藏品多達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高達93.2%。
全國4700多座博物館,珍貴文物將近四成,全在故宮。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故宮博物院
在漫長的風雨里,它一直都是東亞權力的最高中心,既見證了王朝的興衰交替,也見證了民族的凋零復興…
特殊的地位,以及民族的底色,賦予了它有機會擁有著全中華,最頂尖、最珍貴的藝術珍寶海洋,成為當之無愧的C位。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故宮博物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故宮都是神秘莫測的高冷姿態。
我們對於它的了解,不過是浮光掠影,而且總隔著一層冰冷的膜。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故宮博物院
但在這些年裡,我們肉眼可見,這個神仙「下凡」了。
通過腦洞大開的文創,我們驚呼,原來古老的故宮,可以如此活潑可愛。
通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批紀錄片,我們知道了故宮的背後,還有這樣一批守護者。
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家禁地、天家大院,而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它的藝術,它的文化,它的底蘊,它的民族性。
那些曾散落在時間裡的閃光,重新匯聚成星河,流淌在你我之間,澎湃而溫柔。
在《上新了·故宮》里,有這樣一句話,我很喜歡:當我們在談論故宮的時候,它就是永恆的。
再過兩個星期,就是2020年了。
古老的故宮,將正式迎來自己600歲的生日。
我相信,只要還有這樣一群人,不斷讓故宮更接地氣、更年輕,那麼我們的故宮,將還會有,無數個6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