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保山:滬滇合作促脫貧,傳承非遺促增收

2020-04-01     保山資訊

黃連河村位於保山市 龍陵縣平達鄉西北部,距集鎮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該村地處高寒冷涼山區,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年降雨量2072毫米。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人,占總人口的44.75%。長期以來,由於交通閉塞,制約了該村的發展,加之地處高寒山區,水冷草枯的氣候,難以發展規模產業。2014年黃連河村就被認定為深度貧困村,經過精準識別全村的537戶農戶2257人中有230戶904人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黃連河村脫貧出列,全村經濟總收入3744萬元,人均純收入7509元。

黃連河村是傈僳族主要聚居地,是龍陵縣重點直過民族村之一。傈僳族風情古樸,傈僳族人豪爽耿直。這裡的傈僳族從服飾到各種習俗均保持著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古老文明和文化,堪稱傈僳族文化的「博物館」,是學術研究和旅遊觀光的處女地。手工刺繡是黃連河村婦女的拿手活,從過去到現在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特別是婦女服飾,民族特色濃郁,色彩絢麗多姿,鮮亮大方,以青布為底色,紅、黃、綠為刺繡主色,全部用手工製作,繡品主要包括包頭、圍腰、筒帕、喜鵲尾、荷包、盤扣等,做一套完整、精細、鮮艷的婦女服飾,大概半年才能完成。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龍陵縣平達鄉始終把脫貧攻堅牢牢抓在手上,加強東西部協作,全面與對口幫扶的上海閔行區共謀發展方向,強化精準幫扶,攜手促脫貧奔小康。為全面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海閔行區與平達鄉攜手合作,結合平達鄉黃連河村實際,利用黃連河村民族刺繡優勢,積極探索少數民族致富途徑。

為全面實現黃連河村傈僳族同胞脫貧致富奔小康,龍陵縣平達鄉與上海閔行區於2018年9月21攜手創建了「龍陵縣黃連河村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村黨總支+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運營,由上海閔行區出資30萬元建設廠房和購買生產設備,由當地200餘名在家務農的傈僳族婦女組成社員,並邀請「盈江邊陲民族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就文創技藝、設計創新、商務營銷等進行現場演示培訓和統一購買原料、尋求銷路、簽訂訂單等,做到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對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的風格、元素和製作工藝進行全面推廣,力爭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品牌,也解決了傈僳族婦女就近就業的問題,實現帶動73戶農戶200餘名傈僳族婦女入社,戶均增收約7200元,實現了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戶的穩固增收,真正實現了你致富,我帶路,共同發展奔小康。

陽春三月,走進龍陵縣平達鄉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落在綠樹環抱中的一間鋼架結構平板房,而「精準扶貧,消除貧魔,滬滇幫扶,共建小康」十六個紅色大字就鑲嵌在廠房正面的醒目位置,庭院乾淨整潔,庭院一角的車庫裡摩托車有序停放,門口那幾棵見證了黃連河村滄桑巨變的百年老核桃樹,冬去春來,已是生機勃勃,滿樹新芽,又孕育著一年的芳華。

合作社裡,未見繡女,先聞其聲。繡坊里,時而傳來歡聲笑語,時而傳來幸福的歌聲。尋著歌聲,順著樓梯走進二樓的繡坊,只見幾十個傈僳族婦女正在飛針走線的挑花繡朵,她們身著七彩斑斕的華麗盛裝,頭纏艷麗多姿的蝴蝶頭飾,裙長及地,圍桌而坐,巧手刺繡,時而交頭探討刺繡技藝和創新花樣。在他們當中,年長的刺繡技藝傳承人余招娣,總是耐心細緻地把最精湛的手法和最傳神的設計圖案手把手交給每一個年輕的繡娘,合作社的理事長餘珍彩麻利的分配好近期的訂單任務,也拿起針線和老藝人認真學習刺繡。

在繡坊里,除了能直觀的感受到傈僳族婦女高超的刺繡技藝之外,「傳承」兩字也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平時在家帶娃的傈僳大媽大嫂,有了繡坊後,她們就把合作社當成她們的第二個「家」。每天早晚在家忙活家務,白天又帶著孩子來刺繡,心靈手巧的傈僳族婦女也正是因為從小就受家庭刺繡的言傳身教和文化薰陶,才使傈僳族刺繡這一民族燦爛文化瑰寶得以完好的傳承和燦爛的閃耀。「從小就看奶奶和媽媽她們刺繡,小時候她們就教我一些簡單的繡法和單一的圖案,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和技藝提高,慢慢地她們就會增加刺繡技法的難度和圖案的複雜程度。現在和我年紀相仿的姐妹們都能獨立完成一些圖案的設計和刺繡了。」老藝人余招娣的兒媳曹押娣向筆者介紹說。在婆婆的技藝傳承下,曹押娣的刺繡水平比別人更勝一籌,2016年8月,她參加了雲南省刺繡大賽還榮獲了一等獎。

合作社致力於傳承發揚傈僳族刺繡工藝,主要以傈僳族民族服飾及小飾品的設計、加工、生產、銷售為主。2019年6月28日,中國非遺研究院副院長李勇剛代表斯易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與龍陵縣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公司+合作社+非遺+就業」的模式正式啟動。隨之而後在銷售終端上,斯易文化有限公司對黃連河傈僳族刺繡產品提供包裝、質檢、營銷和物流等系列電商運營支持,並在淘寶「這就是手藝」官方形象店進行售賣,讓更多人領略到非遺創造與創新的魅力,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上海閔行區的資金鼎力扶持下,在各級相關部門的精心指導下,黃連河結合實際,合作社採用「統分結合」運行模式,繡娘作為生產主體,可以在家或合作社工坊刺繡,做工靈活。在村內,合作社還定期邀請當地傈僳族民間刺繡能手和刺繡非遺傳承人,對傈僳族婦女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刺繡技藝水平,實現「培訓一人,成功一戶,帶動一片,致富一方」。2019年,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完成各類刺繡和編制產品訂單3000餘件,實現戶均增收7200餘元。

一根針,一絲線,一雙巧手,一群傈僳阿花,一針一線、千絲走秀間,繪出一幅幅傈僳族婦女脫貧致富的錦繡畫卷。如今的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展室里,絢麗多姿的傈僳族服飾、精緻美觀的刺繡飾品琳琅滿目,吸引著眾多民族文化愛好者紛擾而至,宛如黃連河的漫山繁花盛開,萬千鬧春的蝴蝶翩躚而來,既呈現出非遺物質文化傳承的精彩,也印證了脫貧攻堅東西攜手共奔小康路上暖暖的愛。

【王佳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bWDNXEBiuFnsJQVPx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