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金山的老街和古宅
記憶也隨之變得清晰起來
我們不由地想起了那時候的金山
想起了路口彈棉花的老伯
想起來坐在弄堂里納鞋底的阿婆
想起了阿公敲鐵皮的「哐鐺聲」......
這些久遠的老行當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值得被一代代金山人記憶和傳承
白鐵皮工藝品
在廊下鄉村田間,每天早上醒來,都能聽到阿公「哐鐺鐺」敲鐵皮的聲音,一張張白鐵皮經過剪裁、切割等過程,再根據需要的器具來做不同的造型,來塑型。在阿公嫻熟的手法下,誕生了一件件白鐵皮工藝品。
金山人過去的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白鐵皮工藝品的存在,井裡提水的水桶,洗臉的臉盆,掃地的畚箕,還有各種製作屋面、卷管和容器。它們質地輕巧,價格親民,而且不易生鏽,深受金山人的喜愛和歡迎。
彈棉花
在廊下鎮中豐村的巷子裡頭,總能聽到「梆梆噗噗噗噗」這久違又熟悉的聲音。循聲而去,在一家簡陋的小屋中,彈棉花的手藝達人正專心致志地彈著棉花。看著花絮飛舞,弦聲悠揚,畫面很是親切。
棉花放到專門的床上,腰間系條紅腰帶,再把吊杆下端插在腰帶背後,頂端的麻繩垂下,吊在一個大木弓上,用牛筋做弓弦,左手握木弓,輕輕下壓,右手執彈槌,敲擊弓弦,發出「嘭嘭啪啪」的聲音。
村民們每年都會去彈棉花。彈好後,再拉上紗線鋪平整,用針線縫實,再用圓木盤磨壓平實,製成柔軟蓬鬆的棉胎。
洗帚手工製作工藝
金山亭林鎮南星村洗帚埭一帶的村民劈竹扎帚,賣「洗帚」已有200多年歷史,遠近聞名。在洗帚埭,扎洗帚這門手藝從清代既已流行,代代相傳,鄰人互授,在滄桑風雨中走來,靠自己的手藝過踏實日子。
洗帚,也許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明其意的詞,但它卻是以前廚房必備之物。一日三餐,洗帚是清洗鍋子、灶台等餐具的好幫手,既實用又耐用。毛竹要加工成一條條幾毫米粗細的竹絲,破竹、刮青、剖蔑,整個過程一絲不苟。
再把篾絲加工成一把把洗帚,用塑料白藤把裁好的長短一樣的篾絲緊緊地箍在一起。歲月變遷,雖然洗帚埭的洗帚行業由於人們生活方式變化而可能消隱,但一個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故事,深入了幾代人的記憶,值得我們唏噓和銘記!
納鞋底
從前生活的步調都很慢,很多婦女會常常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家常一邊納鞋底。那時大多數人都是穿著自家做的布鞋,柔軟舒適、透氣吸濕。而現在會做布鞋的人越來越少了,手工布鞋甚至變成了奢侈品。
納鞋底的工序也不簡單,先在紙上描出鞋底外形,剪下紙樣,再按紙樣在布上畫好,剪下四層厚度足夠的布,用糨糊粘起來拿到太陽底下曬乾。然後就是拿針錐、麻繩納鞋底了,一針一腳細細的納過去,鞋墊不能太軟,針腳得密一些才行。據考證,手工千層底布鞋在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
土布紡織技藝
經經緯緯、匹匹段段,從奶奶的紡車到媽媽的布機……呂巷土布手工紡織技藝,是元代黃道婆棉先進紡織工藝在呂巷地區的發展,是明清兩代時期至20世紀70年代金山呂巷百姓製衣的主要紡織技藝,也是當時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棉花是金山的主要農產品,從元朝末年先進紡織技術由黃道婆傳入後,先進的棉紡織生產工藝很快流傳到金山呂巷等地區。到了明末,呂巷的紡織已十分興盛,紡紗織布運賣到全國各地。心靈手巧的農婦,常有創新,改變原花紋,使式樣越變越多。
近年來,呂巷開展了一系列的土布紡織技藝的交流展示活動,不僅展示土布紡織技藝的整套設備和工藝,還展示土布工藝品、土布時裝、土布農民畫貼畫等衍生產品。2015年,「土布紡織技藝」成功申報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手工創造出的實物
無疑是填補記憶的一種方式
為老物件注入鮮活的情感
重拾這些老行當背後的魅力~
來源:文旅金山
編輯丨戚靜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_3xoG4BMH2_cNUg-S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