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分紀錄片,孩子,孩子,教育,教育

2019-10-14   牛牛影視創想

教育,是全世界家長共同關注的話題。

對中國家長來說,教育是我國每個家庭都在思考和焦慮的重大問題。

對中國學生來講,高考前在學校的每一天仿佛都是噩夢般的存在。

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如果說考慮到中國國情,儘管在應試教育制度被口誅筆伐的今天,仍然是目前為止最適合中國的教育體制。

高考,如今依然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才選拔制度。

我們的童年,似乎永遠都有寫不完的作業,長輩親戚追問的期末成績,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這次小編要向小夥伴們介紹的這部紀錄片,將會帶我們放眼全世界。

看看人家的童年,是什麼樣的。

《他鄉的童年》

《他鄉的童年》開播後豆瓣評分一直穩定在9.2分,好評擠滿了短評區。

周軼君,本紀錄片的導演製片策劃記者。

看過《鏗鏘三人行》的朋友應該都熟悉她,並且還是《圓桌派》常駐嘉賓,駐加沙國際記者。

她曾將自己親身經歷的中東衝突寫進書里,引起了更多人對世界和平的思考。

2013年,周軼君晉升為媽媽。

製作《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的起因,源自周軼君和自己孩子的日常。

有一次周軼君正準備出差,出門前孩子黏著自己不撒手。

這個時候孩子的姥姥說了: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給你們買玩具和好吃的?

其實這是一句再正常不過的話,我們小時候黏著父母時也會聽到過這樣的回答。

但周軼君卻因為這一句話而不得其解。

媽媽工作是為了什麼?


工作是為了下一代?

為了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

周軼君開始反思,於是想要探索其他國家的教育現狀。

其他國家的爸爸媽媽工作賺錢,是不是都是為了更好地撫養教育下一代。

《他鄉的童年》攝製組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和英國五個國家的幼兒園和學校。


說起日本,拋開國讎家恨,日本人的集體感,對細節處處追求到極致的習慣,不服不行。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日本幼兒園就承擔起一絲不苟教育孩子的任務。

每個幼兒園會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教育理念。

藤幼兒園,以獨特的原型建築設計文明日本。

圓形的教室可以讓孩子們自由出入每間教室,沒有空間隔離感。


教室內部,到處都是「心機」。

在進房間的位置,會在地上貼滿鞋印的圖案。

這樣每個小朋友一進門,不需要提醒,就知道拖鞋後需要擺放整齊。


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

每間教室的門不能自動關閉。

因為冬天的時候,靠近門的孩子會覺得冷,這就會要求進出的孩子時刻記得把門關緊。

隨手關門的習慣,就這樣養成了。

可以看出,日本人追求完美,是為了方便他人,

不給別人帶麻煩,是日本人潛移默化的一種思想。

這是從設計中體現的教育理念。


在中國的大多數幼兒園裡,為了孩子的安全都會設計軟的塑膠地面。

可是在藤幼兒園,地面是凹凸不平的真草地。

這些坑坑窪窪的草地會給孩子製造一些麻煩,遇到麻煩後,小孩就開始學著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真實的花花草草還能讓孩子感受到自然的神奇。



這種真實接觸大自然的理念,體現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

比如有安全網圍著,能夠隨意攀爬的樹枝。


會種上原生態的洋蔥,讓小孩能夠認識、觀察洋蔥的樣子和氣味。


幼兒園的後院還有飼養的兩匹小矮馬。

過生日的小孩,可以騎著馬走一圈作為生日禮物。

孩子們日常也可以自己種植農作物給小矮馬當做飼料。


在大阪的蓮花幼兒園,過去的六十年,堅持讓小孩四季赤裸鍛鍊身體。

直到今年四月,迫於輿論壓力才放棄這項傳統。


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是最有朝氣和活力的時期。

這樣的晨間活動,有助於孩子燃燒自己的能量,感受清晨生命的甦醒。


課堂上,老師們每時每刻,每個動作和每個表情都要展現元氣滿滿的狀態。

無論多累多辛苦,都要精神飽滿地配合好孩子們。

9.2分紀錄片,孩子,孩子,教育,教育


當然,基本的規範教育不能缺失。

腹式呼吸訓練,類似於中國小孩的靜坐。

在日本,小孩需要跪坐。

孩子們整齊劃一地排列跪坐於地板上,認真地聽著老師的講解。

會根據老師的指導,從丹田發出洪亮的聲音。

小孩在這裡並沒有被當做「小朋友」一樣看待。

孩子們被要求深深地吸氣,發出「帥氣洪亮的聲音,而不是「像小孩子那樣可愛的聲音」。

當孩子們在教室學習時,老師們的教學也不會因為這些孩子年紀尚小而降低教學標準。

即便有些單詞內涵寬泛又富有深意,也絲毫不影響孩子們學習、唱誦。

在園長先生看來,孩子們並非一定要掌握、理解所學的知識內容。

但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在充滿節奏感的學習中,抓住「感覺」。


這所幼兒園的園長告訴周軼君:這所幼兒園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同時也在教育家長。

幼兒教育不單單是針對兒童的教育,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個包含父母、監護人、地區等元素組成的大型社會構造中來思考。


園長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並不是支配關係,在養育的過程中,抱著和孩子平等學習的態度,父母也會獲得成長。

園長每周會手寫條幅,有一句是: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這種引導式的教育,時時刻刻在提醒父母和孩子一同學習,會變成更好的大人。

這時最觸動椒妹我的地方。

在《他鄉的童年》第二集中,周軼君來到號稱全世界競爭壓力最小,創造性最強的教育強國芬蘭,探討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如今快速發展的中國,競爭無處不在。

低競爭力等於在社會裡處於一個隨時都會被淘汰的危險位置,難以維持生計。

但在芬蘭這個已開發國家,競爭的慾望幾乎不存在。

芬蘭公民擁有超高福利待遇,所以人們對成功的定義也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芬蘭人重視教育平等。

學生在小學四年級前,沒有任何考試,也不會有人用考試成績來排名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學校老師會為學生們訂製個性化的教室和課程,每個學生在學校裡面就是邊玩邊學。

每天的家庭作業幾乎沒有。

即使高中畢業考不上大學,學生們還有其他可靠的生存選擇。

因為他們所接收的教育是「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

所以在芬蘭學生的觀念里,不存在「競爭」和「成功」這類字眼。

因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一樣好。

沒有人是最好的。

芬蘭是十分看重教育的國家。

無論從政府政策、師資培養、還是家庭教育,全社會都會給予一種公平平等的氛圍。

政府會給每個新生兒家庭免費提供育兒「百寶箱」,並且每年會根據社會需求更新。

全國學校實行免費午餐政策,在食堂排隊的時候,校長也要排隊,和學生吃相同標準的午餐。

教師隊伍裡面沒有評級,嚴格遵循五年一次加薪的規定。

這意味著老師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提升自我,沒有來自職場的壓力,所有教師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

而對於每個學生不擅長的科目,老師們不會認為是學生有問題,而是認為自己教授方式有問題。

在芬蘭老師的眼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家庭教育方面,芬蘭非常重視孩子的人權。

家長打罵小孩是絕對不允許的。

哪怕只是彈了一下腦袋,都會被政府約談3-4次。

看到這裡,說真的,小編酸了。

周軼君在看到荷蘭孩子繪畫並不是比誰畫的好,比誰有天賦,而是自在舒服地表達自我,甚至情緒激動地掉下眼淚——

我們(中國小孩)總是被說「不行」「不好」「不可能」。可是在眼前,卻發生著截然相反的「你行」「你可以」。

每個人都能在學習中得到最原始的快樂。

紀錄片足夠真實,也足夠殘酷。

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被告知過「你可以不必成為最優秀的,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但這是芬蘭孩子從小到大的共識。

他鄉是一個窗口,我們通過這個開向世界的窗戶,見識到來自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反思。

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的教育模式可以去嘗試。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教育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將高質量的教育歸功於社會福利高的緣故,所以就理所當然不去反思。

比較過後,我們看到了更好的教育的可能,同時,我們也知道,教育不僅僅局限於學校。

就像紀錄片里所說的——

學校就像是社會的縮影。好的教育制度,好的師資力量,好的家庭教育傳承,甚至於社會輿論都很重要。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椒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