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舉國聞名的和平老人

2019-12-12     團結報黨派e家

邵力子(1882-1967),原名景奎,字仲輝,浙江紹興人,1950年加入民革。1949年後,曾任政務院政務委員等職。民革第二至四屆中央常委。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949年4月,國共談判期間,一名國民黨政府的談判代表利用國民黨的專機,偷偷將數百萬億元的金圓券從北平運到了南京。這個人是想趁國難之際發橫財嗎?當然不是,這筆巨款,他沒有拿一分錢,而是全部交給了江南的中共地下組織。中共將這筆錢投放在江南的國統區,以達到擾亂國統區經濟秩序的目的。

這位幫助中共偷運巨款的國民黨談判代表是誰?他為什麼要幫助中共做這件事呢?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被稱為「和平老人」的邵力子。

邵力子,1882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他原名景奎,邵力子這個名字是他在1910年10月創辦《民立報》時為自己改的。當時,他從《後漢書》中「遊子天所棄,力子天所富」這句中取了「力子」一詞為名,自稱為「勤勞之人」。他這一生,為中國的和平事業真的是勤勞了一輩子。

邵力子非常敬仰孫中山先生,26歲加入同盟會,算是國民黨的元老了。邵力子還曾經在上海加入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後因革命活動的需要,黨組織決定讓其退出共產黨,保留國民黨員身份。此後,邵力子一直秉承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為國共合作、爭取國家和平鞠躬盡瘁,因此被稱為「和平老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邵力子已經是快70歲的老人了。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新的國家百廢待興。邵力子的內心充滿了熱情,他要為新的國家貢獻自己的餘熱。他出席了首屆人民政協會議,參與了多項開國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他任政務院政務委員,並歷任多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多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常務委員,同時在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華僑事務委員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蘇友好協會、世界和平理事會等擔任各種重要職務。在國內,他為國家各方面建設親力親為、鞠躬盡瘁;在國際上,他代表國家出席國際重要會議,為爭取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發聲,為世界和平貢獻一己之力。

他身兼數職,不辭辛勞,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國家的各種建設中去。國旗、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討論中有他的獨到見解,憲法草案的討論中有他的真知灼見……無論作為身居要職的大人物,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名普通百姓,他都身體力行地做著他想做的事。1950年,韓戰爆發。邵力子結合當時抗美援朝實際撰寫並發表了《抗日戰爭勝利日六周年中國人民應有的認識和努力》一文,指出:「全國人民應認識到現在必須加強抗美援朝的重要意義。日本侵略我國是從朝鮮入手的,美帝國主義現正以日本做它的侵略基地。美國武裝日本的陰謀如果實現,必然要利用朝鮮來侵略我國,目前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的侵略行為已經說明了這一點。」11月5日,民革中央召開有一百餘人參加的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座談會。會上,邵力子作了《分析美帝侵朝戰爭和我們援朝的意義》的中心發言,他說:「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的戰爭目前已嚴重地威脅到我們祖國的領土安全,所以,從任何角度看,我們都不能坐視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瘋狂侵略而置之不理!」 一向生活簡樸的邵力子,將省吃儉用積攢的錢都慷慨地捐獻出來用於支援國家購買飛機、大炮。他還積極動員身邊的親朋好友送年輕的子弟去參軍,鼓勵年紀大的積極參加生產、厲行節約、支援前線。就連別人寄給他的信,他都要把信封留下來,翻個麵糊好了留著以後寄信用。

邵力子敢任敢言,關心百姓疾苦,時刻把人民記在心裡。1951年,邵力子擔任中央治淮視察團團長,率各民主黨派及中央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分赴皖北、河南、蘇北三省工地和南京、上海、海寧等地視察淮河治理的情況。他在視察中發現泗縣、靈璧的民工生活非常艱苦。民工領了工糧以後先去把細糧換成粗糧,這樣能多得幾斤糧食,但還是不夠,再摻上野菜,做成餅子充飢。還因為沒錢買鹽,影響了勞動和健康。區縣限於經費不足,也無力補救。而這些民工還需要繳納農稅,還清貸款等,但他們根本無力支付。邵力子向中央申請特許宿縣、阜陽兩個重災區的民工可分期還清貸款或者政府對其農稅予以減免。由於他勤於體察民情,為民工排憂解難,深得民工的敬仰。

邵力子一直為祖國的和平事業盡心盡力。雖然大陸已經解放了,但是國家尚未統一,遠在台灣的那些曾經一起奮鬥的昔日國民黨元老、同事、朋友,無一日不令他牽掛。他對夫人說:「我奔波了大半輩子,還不是為了國安民康,至今海峽兩岸父老兄弟姐妹還不能歡聚共享天倫,真讓人心不安。」就在去世的前一天,邵力子還對拜訪他的張豐胄表達了他對台灣問題的關注和對祖國統一的期盼。他講道,台灣自古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事業是人心所向,盼望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建國、興國。(楊 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Xo5-24BMH2_cNUg3E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