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精選範文

2020-07-17     休閒時光港

原標題: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精選範文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但是對於許多小孩子來說還是很陌生,整理了關於「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第一篇

一、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班會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個信息化社會裡,應該擁護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保留一點炎黃子孫傳統的東西。此外,藉助於「團圓」,讓學生感覺到親情、感情存在。

二、活動準備:

1、召集班委討論、決定班會程序,構思班會主題、內容,確定主持人;

2、根據班會內容確定班會骨幹同學;

3、排練朗誦、合唱《水調歌頭·中秋》等節目;

4、學生查找有關中秋的信息。

三、活動過程:

1.主持人(顧佳卉、)致歡迎詞;

2.周想朗誦《水調歌頭·中秋》;

3.講述中秋的由來、食俗;

4.講述身邊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

5.有關中秋的民謠表演;

6.馮文彬等全班合唱《水調歌頭·中秋》;

7.主持人宣布班會結束。

四、活動內容:

女:首先歡迎各位老師光臨,參加我班的「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班會。

男:當冰峰上的一片雪花在陽光的擁抱中成了一滴水珠的時候,它便有了生命,有了與生俱來的藍色的夢想。

女:當這滴水珠將自己溶入涓涓細流、溶入汪洋大海的時候,它便有了勇氣、有了追逐夢想的洶湧的力量。

男:轉眼間又到中秋佳節了,在此祝所有的同學老師——

合:「中秋節快樂!」

男:我想同學們對「中秋」應該不會陌生吧?我們來一起回憶一下,我們有沒有學過什麼詩詞是有關中秋的?

女:下面請欣賞周想朗誦《水調歌頭·中秋》:

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男:很好,謝謝周想同學給我們帶來的朗誦《水調歌頭·中秋》,同學們,我們談中秋到現在,那有誰知道「中秋」的由來啊?(同學們自由發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漢族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事先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

女:其實呢,最近幾年我們這代人對這些節日慢慢淡化了,反而對聖誕節等比較注重。在2008年中秋節才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當日放假一天。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男:同學們知不知道到中秋了,我們這邊有什麼樣的食俗啊?(同學們自由發言)吃月餅、鴨子、芋頭等。

女: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匈奴,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第二篇

主題目標:

1、知道陰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簡單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2、了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嘗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製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環境創設:

和幼兒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月亮的變化、宮燈。

懸掛燈籠,水果圖案營造熱鬧的節日氣氛。

展示幼兒在節前觀察月亮、繪製出的"月亮變化冊"。(事先發放記錄單)。

區域活動:開開心心來中秋

(1)繪畫:提供水果圖片,供幼兒繪畫之做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兒製作月餅。

(3)美工:提供各色彩紙、膠水、繪畫筆供裝飾節日的燈籠。

(4)製作燈籠:運用空瓶子、彩色膠帶、色紙、粘貼素材,做一個燈籠。

家園共育:

有條件的家庭,晚上帶著孩子一起觀賞中秋的月亮,並講一個有關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

與幼兒一起準備一個燈籠,是共同製作的。

督促幼兒節前節後連續觀察月亮,並記錄月亮的變化。

活動過程: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知道其來歷及有關習俗。

2.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

3.能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表現。

活動準備:

1.有關月亮的圖片、動畫、故事傳說。

2.活動前與幼兒一起布置活動室,懸掛月亮變化圖。

3.每個家庭準備一個月餅帶來。

(二)活動過程:

1.猜謎:"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只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請你猜猜是什麼?

出示圖:月球結合孩子們的觀察記錄講講月亮的變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叫中秋節。這天晚上,月亮最圓最亮,人們吃果實賞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師:中秋節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請小朋友講一講。

教師完整講述中秋節的美麗傳說。

3.人們怎樣過中秋。

1)請小朋友說說你們準備怎樣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中秋節?(請幼兒和家長討論,由幼兒回答)

2)那你們還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4.吃月餅,共同分享快樂。

1)師:你們知道人們用什麼方式慶祝中秋節?我還知道,小朋友最愛吃月餅,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月餅,那就請你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月餅吧。

2)教師簡單小結,月餅的分類

3)幼兒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樂曲《春江花月夜》,邊聽音樂邊分享月餅,體驗與父母、同伴、老師一起過節的快樂。

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第三篇

一、指導思想:

了解民族的風俗,傳承民族的文化,弘揚民族的精神。

二、活動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知道它的傳說、習俗。

2、通過中秋這個傳統節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來弘揚民族精神。

3、讓學生懂得親情的可貴,能融入集體中,促進學生之間的友情。

三、活動準備:

1、歌曲:《但願人長久》。

2、學生事先收集有關中秋節的資料。

3、學生進行才藝準備。

4、學生帶好月餅。

四、活動過程:

1、中秋習俗交流。

2、故事交流:《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月中玉兔》。

3、表演節目

4、朗誦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同學分享自己帶來的月餅。

五、活動小結

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第四篇

教學要求:

1、了解中秋節的有關知識。

2、介紹有關中秋節的傳奇故事。

3、針對住宿生的特點,尋找共度佳節的合理方案。

教學過程:

一、齊讀班會的主題,交流對主題的理解:

(中秋節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團圓的日子,我們心裡也會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識競猜:

1、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我們能正確說出是哪三個節日嗎?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2、中秋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有許多習俗,我們知道些什麼習俗都可以說出來哦,看誰說的多?

(拜月娘、賞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餅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師引:

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現在就讓老師來給你們介紹一下: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學生扮演嫦娥姑娘來介紹其他中秋節的習俗

好,聽了老師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現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繼續介紹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好,聽了嫦娥姑娘的給我們的介紹,老師覺得中秋節真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啊。它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呢。(看時間待定)

月中玉兔

吳剛伐掛樹

4、介紹中秋節的水果

柚子

四、聯繫班級實際,討論中秋節的活動方案

1、明天就是中秋節了,我們有什麼想法嗎?

大家想過沒有,中秋節怎麼過?

2、同學之間交流

五、小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麼多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又為我們班級如何過明天的中秋節出了那麼多好主意。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二(5)班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大家永遠齊心協力,共同出謀劃策做好每一件事!

歡度中秋佳節主題班會教案第五篇

【地點】:四(1)班教室

【與會人員】: 四1班全體同學

一、活動設想:

學校周計劃中要求以詩歌朗誦為主題,但不拘泥於此,形式多樣可自行組織。所以,此次活動加入了一些有關中秋節的知識競賽、音樂欣賞、圖片欣賞、視頻等,內容較豐富,可以拓展學生視野。

二、活動目標:

1、中秋即將來臨,讓學生在聯繫生活實際的同時,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朗誦,是同學們能自主參與到活動中,增強自信心,提高朗誦能力。

3、查閱有關中秋節的資料,了解有關中秋節的一些傳說、習俗等,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薰陶。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民族精神。

三、活動準備

1.精美課件

2.學生報名(朗誦的詩歌名、配樂等)

3.查資料知道有關中秋的風俗或故事

4.確定主持人(我)

四、活動過程:

(一)、引入:(配樂(琵琶語))

時光的車輪年過一道道深深的痕跡,留下金秋的收穫;

皎潔的月光傳達的是一種真切的思念,嚮往中秋的團聚。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對團圓幸福的渴望,感受古聖先賢的中秋情懷,體驗詩歌中月的美麗,情的芬芳。讓我們真心祈禱,祈禱大家明天會更好,真心祝福,預祝大家中秋快樂。八一班「中秋詩歌朗誦會」正式開始。

中秋節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已經成為表達美滿、和諧、團圓和安康的美好願望,也成為團結、慶豐收的象徵,但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內容。此時此刻,就讓我們隨著美妙的旋律走進詩的海洋。

(二)、詩歌朗誦

《我的思念是圓的》 艾青

《月亮》

詩歌總是那麼優美,或憂傷,或活潑,總是讓人回味無窮。

請同學們評價,並選出優勝者。

(三)、說一說(多媒體展示)

1.本地的中秋風俗有哪些?(學生互相交流,自由發言)

2.你知道那些有關月亮的傳說或故事?(在皎潔的月光下流傳著各種傳說和神話故事,讓我們交流收集的典故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

3.有關中秋的起源(中秋月餅到底出現於什麼時侯?

有關月的成語和典故)(競賽,優勝者可獲中性筆)

4.欣賞視頻《中國民俗大觀——中秋節》

(四) 朗誦

教師以飽含激情的語調朗誦: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教師小結: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通過今天的學習,現新同學們對此也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傳統文化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種子, 只要心裡播下這粒種子,它就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裡生根、開花、結果,作為一名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弘揚我們的傳統。

最後,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共祝福大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學業進步。

五、活動結束

在 王菲 主唱(水調歌頭)的歌聲中宣布活動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XFDW3MBiuFnsJQVFr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