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的小算盤與岳飛大胃口----淺析精忠報國為何難符宋高宗心愿

2020-01-15   掌心春秋

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飛,是千百年來一直被後世所崇敬的著名歷史人物。

人們在讚譽他的民族氣節和英雄事跡的同時,更為他無端被陷害致死扼腕嘆息並充滿憤懣。

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都在說岳飛是被奸臣秦檜害死的。其實,歷史早已證實,害死岳飛的真正兇手是當朝皇帝趙構。

有人或許疑問,岳飛愚忠皇帝,一心報國,怎們還會被當朝皇帝加害呢?

關鍵的問題,岳飛是愚忠皇帝,是抗金名將也不假。但他的戰略思維、武將個性、簡單處理君臣關係的表現,完全不符合宋高宗心愿,君臣的多個想法根本沒在一個坐標點上。

以致最終他被趙構毫不留情地當成了與金國求和的犧牲品。

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在大理寺的奏摺上做出硃批:「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當天,一代名將岳飛冤死在大理寺獄中,時年39歲。

那麼,趙構、岳飛君臣之間深層的矛盾焦點到底在哪裡呢?

其一,宋高宗當上皇帝後的小算盤是:絕不與金國再戰,寧願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當一個喪權辱國的兒皇帝,也不想接回被擄走的徽欽二帝進而丟掉自己的皇位。

而岳飛的大胃口則是:「壯志飢餐胡虜肉、踏破賀蘭山闕、直搗黃龍府、迎接『二聖』還朝。」這顯然不符合趙構的心愿。

靖康之變發生前,趙構曾作為宋朝人質被送到金軍大營。年輕氣盛的他不卑不亢,在金營照常習文練武,騎馬射箭。金軍首領因此懷疑趙構是假皇子,提出換人。趙構由此逃離金營,成為唯一沒有被金國抓走的皇子。

當初,趙構勇敢去金營當人質談判,他只是個康王,屬於光腳的。常言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可一旦穿上鞋了,就怕光腳的了。

趙構登基後,從一個逃難落魄康王成了一國之主,幸福來得太快,而且帝位及江南溫柔鄉馬上就把他的鬥志吞噬了。

他只想保住皇帝這極樂生活,留下半壁江山就足了。更主要顧慮一旦去把金人打敗,放回被擄走的二帝,讓他這皇帝怎麼當?

於是,趙構為保住自己趁亂所獲的皇位,乾脆把國讎家恨置於一邊,仔細打起了「小算盤」。

從人類自私的本性講,宋徽宗是趙構親爹,宋欽宗是親哥,就算迎回來,也無法妥善處置。此時的趙構應了那句「最是無情帝王家」,

為了保住皇位,他不但不思收復中原,拯救亡國臣民於水火,連對自己親爹老子的親情也割斷了。

明知自己的父兄身陷北國「坐井觀天」,而不積極興兵營救,趙構不忠不孝的意志可見非同一般。

岳飛的精忠報國,確實令人敬仰,但其中「愚忠」的成分很大。他的一句「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如同尖刀捅了趙構的心窩子,自己卻懵懂不覺。

不與當朝皇帝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註定岳飛必然淪為悲劇人物。

從建立南宋小朝廷一開始,趙構就想著求和。他表面籌劃反攻,完全是為了登基贏得人心的假動作。暗地裡,他一意討好金人,派遣特使王倫前往金營,懇求對方休戰議和,能偏安一隅即心滿意足。

抗金名將宗澤,曾一連上了二十四道奏疏,請求就位的趙構迴鑾開封,但這些奏疏,全都石沉大海。趙構原本就畏懼與金國開戰,對宗澤的北伐計劃置若罔聞。

南宋歷史上,人們為什麼一直說秦檜是個大奸臣壞蛋,他到底奸在哪呢?

事實是,秦檜並非不學無術,而是個智商情商都很高的政客。他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牢牢的將自己命運捆綁在宋高宗身上,他深知趙構內心不想戰,甚至不惜犧牲國家民族利益和議,與岳飛,韓世忠等人的主張完全不一致。這時的秦檜,完全站在趙構的立場上,已是皇帝的代言人,趙構處處通過秦檜宣誓自己的意志。

紹興十一年秋冬之際,趙構數次派人赴金國次求和。金國最終滿足了趙構的夢想。

但卻提出了四個條件:對金奉表稱臣;年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割唐、鄧、商、秦四州,殺死抗金主帥岳飛。

對這些苛刻條件,趙構一一允諾。果真於紹興十一年臘月除夕夜親自下旨,指使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死岳飛父子。製造了一代抗金名將的千古奇冤。

令後人唏噓的是,「紹興和議」這一投降條約,竟然簽訂於抗金戰場捷報頻傳、金兵節節敗退之時。

公元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舉南侵,但各路兵馬連遭抗擊。在順昌之戰中,宋軍以少勝多,擊敗了金軍。接著岳飛率領岳家軍取得郾城大捷,打敗了金軍的主力,先後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地。

這時,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南宋舉國上下要求收復北方的呼聲很高,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可是,以苟安為國策的趙構,既害怕宋軍的勝利影響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軍從金營迎回他的父兄徽欽二帝,從而威脅自己的帝位。

於是,他和秦檜商定,命令各路軍隊班師,並在一天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地說:「十年之力,毀於一旦。」由於各路宋軍退兵,將已收復的國土又拱手讓給了金國。

1141年(紹興十一年)正月,完顏兀朮再度領金軍南下。二月,岳飛領兵第三次馳援淮西。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參與抗金戰鬥。

後人掩飾不住對趙構的憤恨,曾有人建議,在杭州西湖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等跪像中,應該把趙構這個賣國偷安的軟骨頭皇帝也加進去。

其二。宋高宗的小算盤是:秉承祖上抑武重文思維,對武將掌握重兵放心不下。

而岳飛的大胃口是儘可能兵強馬壯,以便在抗金作戰中占據上風。對於皇帝的出爾反爾心生不快。

宋朝秉持文人主政,是其太祖趙匡胤所立之法。自從「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直接領兵將帥就不得參與朝廷軍政大計,以防止他們發動政變。而主管軍政大計的文官,雖有權調動軍隊,制訂戰略決策,卻又無一兵一卒。

時間到了南宋建朝之初,局面有了些變化。當時岳飛幾乎掌握了全國大半兵馬,朝廷里由北宋繼承而來文官們自然不能容忍了。

此外,岳飛的性格有些高傲。他32歲被封為清遠軍節度使時,曾不加思索的說過「這麼年輕能做到節度使的,只有太祖和我」之類的狂話。這種話豈能不受猜忌?就算宋高宗拿不准岳飛是忠臣還是有野心,但當時朝廷上的宰相大臣們已經猜疑多多了。

有一次,趙構看到岳飛報上的奏章時說,岳飛到底是個忠臣啊!秦檜馬上接著送上讒言:對,岳飛是忠臣,太祖皇帝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

可以想像,趙構聽了秦檜這番話,心情一定很複雜。這和北宋時文彥博陷害狄青很相似。狄青遭貶黜,追問宰相文彥博自己被外放原因。文彥博就說:「無他,朝廷疑爾。」沒什麼原因,就是朝廷不相信你了。

後來岳飛被關進大牢,也聽到一個獄子跟他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岳飛聽後悲憤難當,臨死憤然寫下「天日昭昭」四個大字。

有研究者認為,岳飛雖然被害於紹興十一年,但他的厄運早在紹興七年就埋下了。

那一年春天,宋高宗解除了劉光世的兵權,許諾岳飛指揮除韓世忠、張俊以外的全部兵馬,以應對金兵的大舉進攻。隨後由於秦檜等人的讒言,趙構又改了主意,決定不讓岳飛指揮這些兵馬了。

這引起了岳飛的心中不快。岳飛在沒有得到趙構旨意的情況下,擅自離開軍隊,到廬山為母親守喪,同時還向皇帝「求解帥事」,以辭職發泄鬱悶。

當時抗金戰爭正在緊張時刻,岳飛作為一方主帥突然撂挑子不幹,宋高宗也慌了手腳。他親自給岳飛發手諭,勸慰他下山繼續統軍。岳飛卻以盡孝為由不肯下山。趙構又派岳飛的心腹大將王貴和李若虛上山相請,並威脅請不動岳飛就要殺兩人的頭。岳飛這才無奈下山歸營。

趙構對岳飛此舉非常生氣,認為岳飛明顯有要挾皇帝的嫌疑。後來岳飛雖然前往臨安,當面向皇帝請罪,但裂痕已然生成。事後趙構給岳飛寫了一封恩威並施的御札,其中有句話直接警告岳飛,「犯吾法者,惟有劍耳」。

此期間的南宋軍隊雖不能北伐成功,但還可守住半邊國土,所以金國和南宋對峙好久,在趙構議和的一再請求下。金國勉強同意不再南侵,但條件是「除掉岳飛」。所以岳飛就成了趙構投降議和的重要籌碼。在朝廷連下了十二道金牌的威逼下,岳飛只能赴京就範送死。

其三,宋高宗的小算盤是:我皇家自己繼承人的事,不允許外人特別是武將過問干預。

而岳飛的大胃口是一心忠君報國,希望確保南宋江山的君主後續有人,卻不知犯了皇家大忌。

(劇照)

在宋高宗立嗣問題上,岳飛出於江山社稷久遠的考量,斗膽直言,體現的仍然是一片忠心。

從史料介紹可知,趙構在南渡逃亡時候受了驚嚇導致陽痿,喪失了生育能力。之前唯一的兒子,又因為宮女不小心踢翻一個銅鼎,驚嚇抽搐而死。之後他收養了太祖皇帝的兩個子孫,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

紹興七年,岳飛收到情報,金國為了對付南宋朝廷,準備立宋欽宗的兒子趙諶為傀儡皇帝,以動搖南宋軍民抗金信心。

畢竟趙諶比趙構的身份更顯得名正言順,加上這時候宋高宗一直無子,因此南宋面臨很尷尬的局面。

岳飛上奏宋高宗說:「虜人慾立欽宗子來南京,欲以變換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閣,以定民心」。他建議趙構應該立趙伯琮為太子,予以應對。

毋庸置疑,岳飛一方面是為了國家大計著想,一方面出自古道熱心。然而宋高宗非但不理解,反而斥責岳飛「卿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如果是一個心腹文臣關心到也罷了。岳飛是武將,手握重兵,竟然對皇位繼承人感興趣,指手畫腳,趙構自然心生反感。

在封建王朝,皇權繼承問題,始終是絕對核心的敏感問題,由此所導致的皇家骨肉相殘的案例比比皆是。

作為武將的岳飛,妄議皇位繼承人問題,在岳飛看來這是為國盡忠;但在皇帝趙構看來,卻是有「異心」。

岳飛的舉動,不光趙構不高興,就是當時的主戰派、對岳飛很支持的宰相趙鼎也直言「岳飛太糊塗了,這種事是他一領兵在外的武將能管的嗎,此事萬萬不能有第二次···」。

所以,史學界研究者認為,岳飛和宋高宗之間的矛盾,就是從這件事開始加深的。

岳飛忠心報國,天日可鑑。縱使有若干過錯,也罪不至死。趙構殘害忠良,永遠不會被原諒。

公元1141年,當金國獲知岳飛已被趙構處死,連連擺酒慶賀,同時「冊封」趙構為宋國皇帝。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