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藝術思維有利於大腦開發,巧用VTS法進行藝術啟蒙

2019-09-30     BaBa很忙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實用主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占據著主流,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實用確實是生活中首要追求的目標。而今時不同往日,在追求實用的基礎上,適當培養藝術感能讓人更多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過去因為注重實用缺乏審美教育,導致一代人缺乏藝術思維,在審美觀的發展上出現了極大的限制。之前一篇叫做《看完父母新裝修的房子,想離家出走》在網上火了。

看到無力吐槽的裝修風格相信大家會對「審美」稍稍提起了一絲重視,實際上審美力已經成為了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而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看到學習成績,在體育特長生、科技競賽、省優秀學生等加分項陸續取消後,唯有藝術特長沒有被教育部取消高考加分,可見關於藝術的培養同樣是教育中的重點。如今很多家長都有意識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這樣未來才不至於成為審美缺乏的美盲,那麼藝術思維又是什麼呢?

"藝術思維"的定義

關於藝術思維,它指的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將想像力、聯想、靈感直覺,情感、理智、意識以及形象與抽象思維經過複雜辯證後形成的思維方式,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的就是藝術的思維。

"藝術思維"的特徵

藝術思維是對現象和本質的再加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意思。在現實的基礎上注入感性,不同人眼中的藝術呈現狀態也是不同的,表達不受局限,風格也不盡相同。

比如音樂比如繪畫,甚至連文字也可以展現其藝術性。它們匯聚了不同藝術詮釋者的理念結晶,和而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不同的藝術總能碰撞出璀璨火花的原因。

高爾基曾經說過:"藝術是靠想像而生存的。"每一件藝術設計的作品,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都傳達著作者的思想情感。

"藝術思維"對孩子的影響

有利於大腦潛能的開發。左腦主語言邏輯,右腦主協調配合,而藝術活動的開展需要依賴左右半腦的不同功能,相互協調下來展開。

實際上經過研究,以思維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更大程度上由右腦支配,而相關的鍛鍊可以激發右腦的潛能,增強協調能力。

藝術思維能讓孩子有更優秀的表達,每個孩子都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藝術思維可以幫助他們將內心的想法用更具現的方式表達出來。

此外培養藝術思維的孩子在專注力上也更容易集中,比起一些小孩的三心二意三分鐘熱度,專注的特性能讓孩子獲益良多。

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很多家長認為帶孩子去學美術、去博物館、看藝術展的效果並不好,就算去了也可能沒有收穫,其實這是因為方法不對,運用視覺化思維策略(VTS)可以更好地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教育。

VTS法的內在含義

VTS的提出是基於為改變普通大眾無法獨立理解藝術,從藝術作品中發現意義而建立的新的藝術教學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夠從藝術作品中積極地構建意義,理解藝術作品,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作品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大部分人的藝術感知都比較薄弱,而VTS法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構建的。

在Abigail Housen的審美階段理論中,敘事、建構、歸類、解讀、再創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大部分人的審美停留在前兩個階段。

而為了加深大眾對藝術的鑑賞,VTS法的理論核心也在於引導這些群體逐漸加深對藝術的鑑賞,在這過程中提問很關鍵,畢竟你不知道當一個人站在一副名畫前面在想什麼。

在運用VTS法的時候,孩子對藝術品進行觀察的細緻程度很大部分取決於父母提出的問題,最常見的可以詢問一下三個問題:

1. 畫裡面發生了什麼?

2. 你看到了什麼?是什麼讓你產生這樣的聯想?

3. 你還能在畫中找到什麼?

雖然是基礎問題,但是問題的著重點卻在步步加深,環環相扣的提問能讓孩子更認真細緻地觀察作品,基於以上三個問題,對藝術感知薄弱的孩子也能帶著問題去觀察去思考,藝術思維的培養也是由此開始的。

用VTS引導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好處呢?

在繪畫課上,老師對藝術作品進行講解,再進行啟發性的提問,進而更加思考和理解藝術作品的內在含義,這一系列行為從而產生這些好處:

1、 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

孩子對事物的專注度可能無法長久維持,而帶有啟發性的提問能讓他們更長時間地進行細緻觀察,通過觀看藝術作品能有效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

並且這個過程會逐漸加深,從整體的環境,人物再到更加細小的事物,逐步加深觀察能力的同時對藝術的鑑賞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2、 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

在三個提問中,觀察可以解答第一個問題,而第二個問題中聯想要求孩子開動腦筋發散思維,每個孩子的思考過程不一樣。

因此對待作品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對於孩子而言看藝術作品尚且無法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但是光是一個畫面及其延展出的想像空間就足夠鍛鍊孩子的分析能力了。

除此VTS可以提升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即通常所說的4C能力——它們分別為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創造力(Creativity)、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和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在學習中學生需要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並為自己的觀點尋找有力的證據來鞏固其成立,而在此基礎上對其他同學的觀點也要帶入思考去辯證地理解,在這過程中批判性思維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

辯證的觀點需要反覆推敲討論分析,根據其他人的觀點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和論證,這是一個「批判」的過程。

與此同時也要求學生擁有不錯的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讓思維發散,藝術不是孤芳自賞,合作的魅力也在於此。

最後,VTS法的學習也是一個強化創造力的過程,理解藝術需要積極地構建意義而非被動學習。

藝術知識的被動灌輸效果並不好,深層次的理解藝術作品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創造力也能得到提升。

孩子的藝術啟蒙教育中VTS的意義重大,不過具體的還要做好以下三點:

1、 整體感知

看藝術作品的時候大多數人沒有「觸動感」,只看到畫面無法觸及靈魂,當然在深入的了解之前需要讓孩子有一個觀察的時間,對整體畫面有一個直觀的感知。

初步的藝術觀察在於感知,有了這個初印象之後才好進行接下來的環節逐步加深孩子對藝術鑑賞的程度。

2、 啟發性提問

父母對孩子進行提問和引導是VTS法中的重中之重,當孩子初步完成了作品觀察後,這時候畫面中的細節孩子可能還沒有留心觀察和掌握。

這樣看作品絲毫不能感受到其散發的魅力,這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引導,讓孩子明白這幅作品應該從什麼角度來看。

除此之外,問題的提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此前提到的三個基礎問題,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鑑賞能力提升,問題也要逐步加深,太過淺顯的問題無法讓孩子深入觀察作品,探索其魅力所在。而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問題也不可以「超綱」太多,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觀察的耐心。

3、 動手創作

動手的過程是在鑑賞的基礎上加深自我體悟,眼前所見心中所想都有了外在的輸出空間,這是一個加深孩子思考的過程。不同的孩子在表達上欠缺的側重不同,有的孩子可能記憶力較差,有的孩子可能動手能力弱,那麼藉助一些工具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

家長可以買帶有臨摹引導的藝術作品圖冊,這樣記憶不成問題,孩子下筆也不會毫無頭緒。在臨摹的過程中加強動手能力,同時對作品本身也會有新的體悟。

藝術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些問題出現在一代人身上或許是時代使然,但是放在當下,繼續無視藝術的教育顯然是不妥的,孩子只有從小接受美的薰陶才能看到更繽紛燦爛的世界。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RqniW0BMH2_cNUgz4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