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重要責任,在宣傳黨的政策、反映人民心聲、推動問題解決、促進各項工作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
儘管如此,以往,面對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個別地方的基層黨員、領導對待新聞記者的慣性思維是,圍、追、堵、截,以為這樣就會罩住記者的眼睛,封住群眾的嘴巴,進而掩蓋基層已經暴露的突出問題。
聚焦基層群眾關切、踐行為民服務宗旨、守望社會公平正義,是《民生周刊》全體編輯記者的初心、使命與擔當。
作為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梳理我的2019,感受最為真切的是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進過程中,各地能夠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認真檢視反思,把問題找實、把根源挖深,並明確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
不僅如此,通過這次主題教育,很多基層黨員幹部對於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有了新的認識,面對新聞記者的監督不僅不掩不蓋,而且還把採訪、報道作為審視自身問題、紓解民憂民困、補其民生短板的重要力量。
個別被監督地的黨委和政府還提出「開門接受媒體監督,附身傾聽媒體建議」的理念,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制度常態化,撐起新的有效支點。
報道刊發72小時後
今年9月,一封寄自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堯北里村12名村民的問題反映信,擺在了我的案頭。
村民們在信中說,2016年,他們發現屬於自己的48.68畝口糧田被當地政府莫名「國有」了,而且為了追回土地,他們堵過占地企業的門,告過鄉鎮政府的狀,和縣政府打過官司,但都無濟於事。
於是,他們選擇坐地死守,即便已經得知當地法院要對該宗土地進行司法拍賣,他們還是堅持不予配合的理由:「土地是我們的命,租就租,征就征,哪有不明不白『被國有』的道理?」
12名村民的問號讓我心頭一緊。運用以往經驗分析並向專業法律人士諮詢,我預判,這很有可能是一起以「以租代征」形式侵占農民承包土地的典型案例。
儘管「以租代征」被關在制度牢籠中已至少10年,但由於這種違法侵占行為隱蔽性和潛伏性極強,後遺症一旦發作,就會在失地農民、占地企業、地方政府間上演「三國演義」。
這不僅損害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推翻了占地企業用地合法性,同時也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這種預判,其實只是輿論監督報道工作的立題前置環節,把握好問題導向才是立題的關鍵要義。
在向雜誌社領導請示後,社領導指出,一定要在典型性中透視普遍性。也就是說,在黨中央明確穩固農民土地承包權利,並不斷完善、出台相關法律法規予以保障的前提下,各地該如何善後「以租代征」後遺症問題。
記者永遠在路上。從北京到隆堯,我在當地共4天時間。這4天,我按照採訪計劃,一個投訴者接一個投訴者「家訪」,一個部門接一個部門突破,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驗證。
當真相逐漸接近預判,並已經在腦海里布局這篇監督報道時,投訴村民之一,一位年過花甲的老黨員守在路旁。她端著一盆剛煮好的花生,說讓我在路上吃。
她說,有人提醒他們不要和記者說太多,否則會給自己找麻煩。雖然她覺得人民日報社的記者是值得信任的,但也不希望我為難。
她告訴我,家裡以前有地的時候,可以種很多花生,而現在這盆花生是她從親戚那裡要的,不多,但煮了很久……
記者也有眼淚,但記者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只能把淚水流在心裡。我剝開一枚花生,放進嘴裡,而後,就像離開母親一樣與她揮手告別。
9月28日,《河北隆堯農民追地記》一文刊發,隨後得到河北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報道刊發72小時後,隆堯縣委、縣政府便成立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對報道所反映的問題進行排查。
據隆堯縣委宣傳部通報,目前該縣已經為12名村民的土地問題制定了解決方案,並以第二批主題教育為契機,檢視基層群眾工作不足,同時,對全縣類似的「以租代征」問題進行集中整改。
目前,隆堯縣已經為12名村民的土地問題制定了解決方案。圖/鄭旭
棚改房入住指日可待
為了住進「不用自己燒煤取暖」「自來水管子不怕凍」「解手能在屋裡」「能在陽台晾衣服」的棚改房,黑龍江省巴彥縣兆麟小學片區260餘戶棚改居民等了將近10年。
棚戶區改造是中央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生工程,是維護好群眾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的務實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項順應群眾期待的惠民政策,在棚戶區改造、建設任務重的東北地區持續深入向前推進,讓成百上千萬的家庭住進了新房。
然而,近幾年,部分地區硬著頭皮棚改,「有條件要棚改,沒有條件也要棚改」,成為地方黨政官員的工作主思路。而決定這種思路的,既有源於棚改任務硬指標的壓力,也有維護棚改片區群眾穩定的壓力。於是,在個別地方就出現「吊胃口」現象。
今年11月刊發的《巴彥棚改「難言之隱」》一文,以案例形式,對上述「吊胃口」現象的成因進行了剖析。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錢困」是當地棚改的難點、痛點,為了紓困、解痛,當地一方面想盡辦法找錢,一方面竭盡全力糾偏棚改地產之亂。
但因為當地在「找錢」過程中走了彎路,不僅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被棚改群眾理解,就連曾經參與棚改工程建設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也將不滿對準了政府。
雖是一篇輿論監督報道,但由於對巴彥棚改「難言之隱」進行了客觀、理性的反映,報道刊發後,當地黨委主動派出由縣委副書記帶隊的工作組,前來雜誌社說明情況,表示「2018年7月,當地房屋徵收部門發布的房屋徵收通告,擬對兆麟小學周邊地段範圍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實施徵收」的做法確有瑕疵,使當地群眾有了過高期望值,暴露出群眾工作做得不夠紮實等問題。
工作組還表示,巴彥棚改工作的初心不會變,會在法律法規准許範圍內擴大棚改資金籌集渠道,量力而行,充分利用市場調節機制,邀請有實力、信用好、群眾滿意度高的房地產商參與棚改工程建設,量力而行,讓群眾儘早圓安居夢。
前不久,巴彥縣委一位領導給我打來電話,說目前已經有企業願意分步開發兆麟小學周邊地段,群眾入住棚改房指日可待。
奔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
除了農地問題、住房問題,總結2019年群眾來信內容及刊發的輿論監督報道,我注意到,駐在群眾心裡的鬧心事、煩心事還集中反映在民間投資、暴力拆遷、辦事難、營商環境差等方面。很多群眾選擇求助新聞媒體解決這些問題之前,相當一部分問題都已經向所在地政府有關部門反映過。
遺憾的是,由於相關部門並未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問題是什麼、癥結在哪裡、下一步工作該怎麼辦,因此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第二批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各地堅持問題導向,瞄準真問題,下足真功夫,使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領悟的過程,集中開展「訪民情、察民情、解民憂、聚民心」調研走訪,做到不解決不鬆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群眾不認可不罷休,用腳步打通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走心。
瞄準真問題,下足真功夫,我認為,輿論監督報道工作也該如此。一篇合格的輿論監督報道,應該是堅持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的報道。這樣的報道需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民生一線,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
2020年臨近,即將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因此,兜住民生底線是明年各地各級黨政工作的重心之一。
初心未改,使命未變。我,《民生周刊》全體編輯記者中的一員,將繼續聚焦基層群眾關切、踐行為民服務宗旨、守望社會公平正義。
( 《民生周刊》記者 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