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南北朝時期的名將獨孤信常被稱為「史上最牛岳父」,因為他有三個女兒成了皇后:長女為北周明帝宇文毓之後;四女嫁給了當時唐國公李昞,後育有一子李淵(即唐高祖),李淵稱帝後,追封其母為元貞皇后;小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楊堅,成為一代著名女政治家獨孤皇后。而在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一位名將符彥卿,三女皆為皇后:後周世宗柴榮的宣懿符皇后和宣慈符皇后,以及宋太宗趙光義的懿德符皇后。更厲害的是,在那個城頭變幻大王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亂世中,此人竟歷侍五朝、久掌兵權,最後以78歲高齡壽終正寢,堪稱五代最完美的名將。
01
嶄露頭角
符彥卿字冠侯,陳州宛丘縣(今河南淮陽)人。他出身將門,其父為後唐名將、宣武軍節度使符存審。受家風薰陶,符彥卿13歲(虛歲)時便武藝高強、精通騎射,而且對兵法謀略極有見地,深受父親喜愛。這些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名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符彥卿成年後,憑父蔭被當時的晉王李存勖選拔為侍衛軍官。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攻滅後梁,建立後唐。符彥卿作為後唐的開國功臣,升任為散員指揮使。然而,還沒等他大顯身手,李存勖便在興教門之變中一命嗚呼。當時,大多數侍衛官兵都作鳥獸散,只有符彥卿與王全斌(日後北宋滅後蜀的名將)等十多人拚命護駕。混戰中,符彥卿一人連殺叛軍數十人,誓死不退,直至李存勖被流矢結果後,才痛哭而去。
不久後,李存勖的乾哥哥李嗣源即位,這便是五代時期難得的有為之君後唐明宗。明宗對符彥卿的忠勇很是讚賞,授其為龍武都虞候、吉州刺史、北面行營諸道左廂馬軍都指揮使,讓他率軍征討不聽招呼的義武軍節度使王都。王都為抗拒唐軍,遣使向遼國求救。符彥卿圍城打援,在嘉山(今河北曲陽西)與歸德軍節度使王晏球等將巧妙設伏,大敗遼軍,斷了王都的外援。很快,王都之亂被順利平定,符彥卿也因功被拔擢為耀州團練使。
02
出鎮一方
不久後,符彥卿轉任易州刺史,兼領北面騎軍。清泰三年(936年),由於與後唐末帝李從珂矛盾激化,明宗的姑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並以幽雲十六州為禮,請援於遼國。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五萬騎兵,南下援助石敬瑭。符彥卿感念明宗厚恩,站在了李從珂一邊,率軍迎戰遼軍,卻被遼軍擊敗,只得退保晉安寨(今山西太原南)。
不久,石敬瑭攻陷洛陽,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石敬瑭則在契丹人的扶持下建立後晉。當時後晉初立,天下諸藩多未服從,國內府庫空虛、百姓貧窮,外有遼國貪求無厭,可謂是危機四伏。石敬瑭無奈,只能以高官厚祿籠絡原後唐舊臣,希望他們能夠踏實為新朝效命。特別是對於符彥卿,老石早聞其勇,遂加符彥卿為同州節度使,後改鄜延節度使,使其成為鎮守一方的藩鎮大帥。後來出帝石重貴即位,更是命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河陽三城節度使的轄區有孟、懷、衛、汝、陝五州之地,涵蓋了今天河南省南及西南大部,而且由於臨近京師開封,所以還負有拱衛京畿的重任,向來兵強馬壯。擔任此處節度使的人,無一不是兇悍善戰、功勳卓著且被君主信任的名將。符彥卿出任此職,可見後晉對其確實倚為柱石。
03
威震契丹
雖說成為了一方大帥,手裡的權力比後唐時期大了不止一倍。但對符彥卿來說,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遼軍大舉南侵。次年初,遼軍數萬鐵騎圍睏了晉軍的北面行營都部署高行周所部。出帝連下多道命令,讓諸將救援高行周。但諸將懾於遼軍強大的兵鋒,均觀望不前。唯獨符彥卿毫不猶豫,率數百騎兵進擊,趁敵不備之時直衝遼軍大陣。高行周部見援軍趕到,頓時士氣高漲,高、符二人裡應外合全力奮戰,迫使遼軍撤圍而走。這一仗,讓符彥卿聲名鵲起,他也因功晉爵為祁國公。
開運二年(945年),遼軍捲土重來。當時,符彥卿在晉軍統帥杜威帳下聽用。杜威為人猶豫謹慎,不敢與遼軍正面硬剛,率軍邊戰邊退。而發誓要一雪前恥的遼太宗自然不肯放過這塊「肥肉」,命遼軍緊追不捨,把十萬晉軍包圍在了陽城白團衛村(今河北保定西南)。眼見形勢危急,符彥卿和另一大將李守貞苦勸杜威堅定信心與遼軍決一死戰。杜威被諸將的勇氣所感動,下令與遼軍捨命一搏。符彥卿身先士卒,率侍衛親兵頂風冒火直衝遼軍。遼軍陣腳大亂,霎時間土崩瓦解,遼太宗幾乎僅以身免。此役過後,符彥卿以武寧軍節度使的身份加同平章事銜,成為藩鎮將帥們夢寐以求的使相(相當于軍隊在政治局常委中的代表)。
幾場大戰下來,符彥卿令遼人聞風喪膽,以至於遼軍遇到馬匹生病不飲不嚼,都會驚呼是符彥卿在作怪。後晉亡於遼後,符彥卿一度被俘,遼太宗欣賞他的忠誠,將其釋放並命他鎮守徐州。太宗之母述律太后聞訊,不禁感嘆道:「留此人在中原,何失策之甚!」
04
異姓封王
遼太宗在中原還沒坐熱乎,就在此起彼伏的反抗和起義下被迫北撤。原後晉大將劉知遠趁機占據開封,建立後漢。符彥卿自徐州覲見,被移鎮兗州。隱帝時,又命他移鎮青州,封魏國公。然而,五代諸朝的更迭實在太快。後漢僅僅存在四年,就被郭威的後周取代。郭威稱帝後,面臨著北面遼國的嚴重威脅,這自然讓他想起了遼軍畏之如虎的符彥卿。很快,符彥卿先是被晉爵淮陽王,移鎮鄆州,後又升為大名尹、天雄軍節度使節度,進封衛王。
就是在這前後,郭威養子、後周第二代掌門柴榮成為了他的女婿。符彥卿跟著女婿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在關乎後周國運的高平大戰中,符彥卿率步騎兩萬,從磁州(今河北磁縣)固鎮路行軍,翻越太行山行進到北漢、遼聯軍後方,迫使敵軍後顧有憂,不敢全力迎戰柴榮率領的周軍主力,最終大敗而回。不久後,周軍圍困北漢都城太原,符彥卿與前來救援的遼軍展開大戰。遼軍攻勢迅猛,而周軍久戰之師十分疲憊,一度抵敵不住,大將史彥超中伏戰死。最後還是符彥卿力挽狂瀾,瓦解了遼軍的攻勢。雖然周軍最後未能攻克太原,但柴榮對符彥卿的表現十分讚賞,拜其為太傅,改封魏王。
05
壽終正寢
建隆元年(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按理說,對於符彥卿這樣一位手握重兵、威望素著的先朝岳丈,老趙本應嚴加防範。但宋太祖卻對符彥卿表示了100%的信任,加其為太師。當然了,這其中雖不乏其為籠絡後周舊臣而施展的御人之術。但符彥卿之所以在唐、晉、漢、周、宋五朝都頗受重用,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遼國對中原王朝巨大的軍事壓力。五代時期,中原王朝對陣遼軍,向來輸多贏少,很多將帥都對遼軍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不過,一物總被一物降,偏偏符彥卿就不怵契丹人。可以說,符彥卿是當時少有的敢和遼軍正面硬剛的方面大帥。石敬瑭、劉知遠、郭威,包括老趙,正是看到了這點,才對符彥卿委以重任。一旦把他拿下,合適的繼任者一時又找不到,這可怎麼辦?
當然,符彥卿能夠成為軍中「不倒翁」,也和其自身性格有重要關係。雖然他是武將,肚子裡墨水不多,卻從不飲酒,而且謙恭下士,整天跟賓客們談笑風生,很少論及政事。每次因勝獲獎,他總是歸功於部下,從不誇耀戰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朝廷的猜忌。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在78歲高齡時悠遊終老。宋太祖為其輟朝三日,諡其「忠宣」。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林森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RBvSm8BMH2_cNUgGL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