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二時辰配圖
竟美得如此驚艷!
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關於時辰的起源,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曾這樣記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 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
「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 子 時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23時~當日凌晨1時,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 丑 時 ·
雞鳴而食,
唯命是聽。
——《春秋左傳正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 寅 時 ·
雞鳴洛城裡,
禁門平旦開。
——鮑照 《代放歌行》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間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
這句里的「氣」,系指「天空的雲氣」。後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 卯 時 ·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
——《詩經·檜風·羔裘》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 辰 時 ·
朝晨發兮鄢郢 ,
食時至兮增泉。
——王逸 《九思·守志》
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另外,《管子·弟子職》里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
· 巳 時 ·
至於衡陽,
是謂隅中。
——《淮南子·天文訓》
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 午 時 ·
與莊賈約,
旦日日中,
會于軍門。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于軍門」。可見「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
· 未 時 ·
諸客奔走市買,
至日昳皆會。
——《漢書·遊俠傳》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
又《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 申 時 ·
日至於悲谷,
是謂晡時。
——《淮南子·天文訓》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晡」(餺)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資治通鑑·唐紀》里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
· 酉 時 ·
日入而說,
許偃御右廣。
——《春秋左傳正義》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指每日的17~19時。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 戌 時 ·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生查子》
指太陽落下,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
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
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 亥 時 ·
晻晻黃昏後,
寂寂人定初。
——《孔雀東南飛》
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意思是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