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縣是邢台隆堯縣西部原堯山縣的曾用名,隆堯縣地處冀南平原,隸屬河北省邢台市,全縣總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50萬人。隆堯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始於夏商時期,正式建制於西漢。1947年由隆平、堯山兩縣合併而成。古代典籍有堯、舜治水的記載,後周皇帝郭威和柴榮、翻譯家彥琮、教育家孔潘、《五方元音》作者樊騰鳳等諸多仁人志士皆出於此。
唐山縣隆堯縣
唐山縣是邢台隆堯縣西部原堯山縣的曾用名,金大定中,因避金世宗完顏宗堯之諱,改堯山縣為唐山縣。傳說堯山是唐堯帝封授之山,堯帝曾親登其上,以觀洪水,後又是納舜之處,因此唐山也就是堯山。唐山縣今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清屬順德府,歷經751年後,到了民國14年(1925年),政府欲升京東唐山鎮為唐山市,因唐山縣與唐山鎮重名,故此又恢復堯山舊名,1947年8月,隆平縣、堯山縣合併為隆堯縣,今屬邢台市。
唐山縣歷史沿革
唐帝堯受封采地,夏《禹貢》為冀州之域,商祖乙自耿遷都於邢台,始屬邢,春秋入衛,晉文公伐衛取邢,又屬晉邑,乃為柏人,戰國入趙,秦置巨鹿郡,屬之,漢為縣,屬趙國,魏改柏人為柏仁,屬南趙郡,中丘縣入,尋出,隋屬邢州,唐初於縣置東龍州,州廢屬趙州,改為堯山縣,仍屬邢州,宋熙寧初省入內丘縣,元祐初復,金改名唐山縣,屬邢州,元屬順德路,又省入內丘縣,尋復,明屬順德府,清朝因之。(參考文獻:清乾隆版《順德府志》)
「唐山縣」地震和唐山市地震
1966年邢台地區連續發生了5次6級以上地震,被稱作邢台大地震,其中破壞最大的一次是隆堯縣的6.8級地震,1次是寧晉縣的7.2級地震,由於6.8級地震發生於深夜,7.2級地震發生於下午,所以6.8級的地震破壞和造成的傷亡不比7.2級地震小。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
巧合的是邢台地震中心之一的隆堯以前叫唐山縣,唐山地震又發生於唐山市,河北這2次大地震全都和唐山有關哦。
唐山八景
即順德府唐山縣的八景,出自明清《唐山縣誌》和《順德府志》。
(1)堯山隱現
每春夏時,天初署,遠望若城堞、兵馬、旌蓋,圍聚山嶺,閃爍掩映,蔚為奇觀。
(2)泜水浮沉
其水流入地底,稍前複流出。是不一處,名曰「三蹬」。《山海經》云:「泜水出敦輿山之陰,自中丘經堯山流入漳。」
(3)干言餞跡
《詩經·邶風》:「出宿於干,飲餞於言。」堯山內邱兩縣地相接,而山岡自西南而東北,旋起旋伏,約二三十里,故兩縣均有干言山也。
(4)聖井彪流
在堯山舊堯廟旁,深僅三尺,有水下注。昔傳,有賈胡持珍去水,遂涸。今珠穴痕猶存焉。
(5)孔岡遺文
《畿輔志》:唐山縣西北十里,一名孔岡,相傳孔子停車處。元許衡建書院於此,後有聖裔孔王番自曲阜徙居,因於其岡建奉聖祠,祭器多得於土中。
(6)神槐障岸
樹在泜河東岸。明,河堤數潰,民受其害。有神示夢於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憫若等久罹陽侯之難,今已植樹砥障矣。」厥明視之,岸畔果有槐焉。自是終明朝,無河決之患。茲神槐之所由名也。
(7)曲洞飛雲
宣務山坳,有洞名紫霞,或雲通內邱蓬鵲山。每陰雨,洞口雲生焉。
(8)香泉潤稻
在老僧橋下,泉自平地湧出,東流入隆平縣界。可以灌稻,其稻更勝他處。
原唐山縣的風物:
柏人城
柏人城位於隆堯縣雙碑鄉境內,為趙國軍事重鎮。城廓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有9個城門,北鄰泜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城牆系夯土建築,全長8017米,城牆平均厚度15.1米,最高處9.15米,城牆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總土方堆積量達110多萬立方米。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務山
唐堯帝采封之山,宣務山石窟坐落於縣城西北7.5公里的宣務山之巔,曾有千佛殿、同聲谷石室、臥佛殿等建築。石窟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稱「沒影碑」;宋碑兩幢。千佛殿石室內外壁上刻有739龕摩崖造像,大部是一佛二菩薩,最大龕高0.8米,寬0.97米,造型優美,別具風格。還有「准提塔」、「妙法蓮華」經刻。文革後無存。
唐山縣名人
1、唐代名將——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2、唐山帝王——郭威
郭威(904—954),即後周太祖,五代周王朝的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字文仲(一作字仲文),邢州堯山(今隆堯縣西部)人。
3、唐山帝王——郭榮
郭榮,即柴榮(921—959),在世時名叫郭榮,即後周世宗,954-959年在位。邢州堯山柴家莊 (生於邢州龍崗)人。郭威內侄、養子。登基後進行全面整頓改革,懲辦貪污,招撫流亡,獎勵生產,取消苛捐雜稅,整頓軍隊。後陸續攻占了南唐的江淮等地,為北宋的統一繁榮奠定了基礎。宋朝建立後,改郭榮為柴榮。
4、唐山高僧——彥琮
彥琮(557—610),隋代僧人,佛教翻譯家、編纂家,俗姓李,趙郡柏(今邢台隆堯西南)人。曾於朝堂講玄學,並與楊廣講論佛經。專梵文,主要從事譯經、撰述、編纂,先後譯經計二十三部一百餘卷,著有《辯正論》《通極論》《辨教論》《通學論》等。
5、清代學者——樊騰鳳
樊騰鳳(1601—1664),字凌虛,明末唐山縣西良前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音韻學家,撰《五方元音》流傳於世。
6、唐山名相——李懷遠
唐朝中宗時丞相,字廣德,邢州柏仁(今河北邢台隆堯)人。生年不詳,卒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八月。少孤而貧,好學善屬文,應四科舉擢第,歷任司禮少卿、邢州刺史、冀州刺史、同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兼太子賓客、右散騎常侍、春官侍郎、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拜秋官尚書、兼檢校太子左庶子、賜爵平鄉縣男。神龍初,除左散騎常侍、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金紫光祿大夫,進封趙郡公,特賜實封三百戶。俄以疾請致仕,許之。中宗將幸京師,又令以本官知東都留守。神龍二年八月卒,唐中宗輟朝一日,親為文以祭之,贈侍中,諡曰成。
7、北齊侍中、驃騎大將軍——李元忠
李元忠(486-545年),字元忠,趙郡柏人縣(今邢台隆堯縣)人。北魏大臣,鎮西將軍李恢之孫。 少有志操,居喪孝義,襲爵平棘縣子。最初跟隨清河王元懌,以母喪辭官。後隨高歡起兵,歷任殷州刺史、太常卿、殷州大中正、征南將軍,封晉陽伯,食邑五百戶。由兼任中書令,轉任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武定三年,卒,時年六十,追贈使持節、司徒、大將軍、都督定冀殷幽四州諸軍事、定州刺史,諡號敬慧。
8、北齊昭信皇后——李祖娥
李祖娥,趙郡柏仁縣(今邢台隆堯縣)。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上黨太守李希宗之次女,母為博陵太姬崔幼妃。 出身趙郡李氏,南北朝時期的北方世家大族。史書記載李祖娥容德甚美,溫婉可愛,才貌雙全,為其父李希宗的掌上明珠。十幾歲時便傾國傾城,為丞相高歡所中意嫁給次子太原郡公高洋,明媒正娶後,成為太原郡公夫人。 高洋建立北齊後,被封為可賀敦皇后。
唐山縣城隍廟
原唐山縣城南城門(省級重點文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