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人熟悉的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語

2020-03-16     語文道


朝陽地區自明成祖永樂年間即變為蒙古兀良哈三衛的遊牧地,明末清初又演變為喀喇沁和土默特部的遊牧地。由於蒙古人在這裡居住生活時間較長,以致這裡被深深打上了蒙古族的烙印,山巒、河流、原野、村莊等都被起了蒙古語名字,至今在有的縣市自然村的蒙古語地名占一半以上。但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上人們採取音譯並以口語相傳,許多蒙古語地名的讀音發生了變化,與原蒙古語讀音相差甚遠,不過我們今天還可根據蒙古語的諧音和歷史文獻來了解一些蒙古語地名的含義。研究朝陽蒙古語地名含義對研究朝陽歷史、歷史地理及氣候變遷有重要意義。

1、努魯兒虎山

努魯兒虎山是橫跨朝陽境內一條最大的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它是遼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的分水嶺。努魯兒虎蒙古語意為脊樑,努魯兒虎山的含義就是像脊樑一樣的山。這裡的脊樑應是指大型牲畜的脊樑。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們世代飼養馬牛。努魯兒虎山高峻挺拔,連綿不斷,就像馬牛的脊樑一樣,於是蒙古人給這座山脈起名為努魯兒虎。有人把「努魯兒虎」譯為「屋脊」,即瓦房的屋脊,此可作為一說。另據民國年間編修的《朝陽縣誌》山川卷引《欽定熱河志》載:「弩祿拉呼山,亦名駐龍峪,在縣屬土默特右翼南三十餘里」(在今北票市境內)。「弩祿拉呼」應是努魯兒虎的諧音,其含義與努魯兒虎相同。


2、顧洞河

發源於北票市龍潭鄉,流經哈爾腦鄉、雙塔區桃花吐鎮入大凌河。此水由於水量較小,而河床的沙層有厚有薄,在沙層較厚的地方河水滲入地下,在沙層較薄的地方河水又冒出來,流經一段距離後,又滲入地下。蒙古人根據此河的特點把此河命名為固都爾呼河,意為潛行的河流。固都爾呼簡稱固都,後被譯為顧洞。民國年間編修的《朝陽縣誌》曰此河「自石罅中出,行五里許,伏流六十里,出而南流六十里,入大凌河」。因此說固都河意為潛行河可謂名副其實。

3、森吉圖河

森吉圖河發源於凌源市南部,據清朝乾隆時期的塔子溝理事通判哈達清格編著的《塔子溝紀略》記載:「森吉圖河由塔子溝西南一百二十里窟窿山下發源,由山嘴子至平房兒經流會入大凌河。」窟窿山「上有洞東西相通,口闊各三丈,高一丈五尺,深一丈,遠望似橋,人以洞口前後相通遂名為窟窿山」。窟窿山是漢族人起的名字,而蒙古人最早把此山稱為森吉圖山,意為有窟窿的山。蒙民又把發源於窟窿山下的河流命名為森吉圖河,意為窟窿山河。森吉圖河又被譯作生津河、生機河、僧機河。

4、桃花吐

桃花吐鎮政府所在地。今鳳凰山頂有一口鑄於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鐵鐘,在捐款鑄鐘者的名單中有「桃兔戶」和「陶兔戶」,「桃兔戶」和「陶兔戶」應為桃(陶)花兔住戶之意。可見在清初時桃花吐稱桃(陶)花兔。在朝陽市廣播局工作的姜國生先生曾撰文說,「文革」期間,他曾在桃花山下的一座廟中發現一塊石碑,上有「陶化土」地名,顯然「陶化土」是桃花吐的諧音。1931年編修的《朝陽縣誌》稱「桃花吐」。桃花吐因何起名呢?

清朝乾隆時期塔子溝廳理事通判哈達清格著《塔子溝紀略》中說哈拉桃花圖下「三座塔東北距城四十里平陽之中有山壁立,自下而上五里余,圍圓則十六里。其山頂平坦處,東西南北各長十丈,中有古塔一座。人謂山上有大鐵鍋一口,面寬丈許,側埋于山,鍋口半露,形如新月,或隱或現,出沒無常。又謂鍋在塔下,有塔覆壓,人不能見。蒙古以鍋為桃花,黑為哈拉,因山有黑鍋故名為哈拉桃花圖。及詢之附近蒙民,見之者為誰,僉曰:無有此,不過眾人之神其說耳。」從上可以看出桃花吐全稱「哈拉桃花圖」,而「哈拉桃花圖」是蒙古語,意為有黑鍋的地方,其起名是因為傳說山(今桃花山)上有一口神秘的大鐵鍋。當年哈達清格對此說表示懷疑,特意詢問附近蒙古人,得知這是人們「神其說耳」,他還特意登上山頂察看,沒有見到神奇的大鐵鍋,只見到廢棄的寺廟瓦礫、殘碑和古塔遺蹟。

實際上,哈拉桃花山並不是因山頂有一口大黑鍋而得名,而是因山形似黑鍋而得名。桃花山孤峰高聳,立於大凌河沿岸平原上,其輪廓略呈半圓形,因山的外表裸露著許多火山岩漿冷卻後形成的赤黑色岩石,從山的東部看桃花山恰如一口大黑鍋扣在平地上,因此蒙古人稱此山為哈拉桃花山,即黑鍋山之意。今天人們簡稱此山為桃花山,實際上是人們把蒙古語「哈拉」省去,並把「桃花」(鍋)和漢語「山」結合起來稱呼的。由於桃花山孤峰高聳,成為這一帶著名的地理特點,於是蒙古人又把山下的居住地稱為哈拉桃花圖,直譯為有黑鍋的地方,實際上是有黑鍋山的地方。哈拉桃花圖簡稱桃花圖,今稱桃花吐。

在清代,人們不但用「哈拉桃花」來命名山和山下的村莊,還用來命名山下由泉水形成的河流。哈達清格在《塔子溝紀略》還記載說:「喀喇托和多泉,漢名黑鍋,由塔子溝正東三百里發源,匯入古(固)都河,入大凌河」。《大清一統志承德府》載:「喀喇脫歡山在朝陽縣屬土默特右翼南六十里,漢名釜山,有喀喇脫歡山泉,有重修金山神廟碑」。「喀喇托和多」和「喀喇脫歡」皆為「哈拉桃花」的諧音異寫。

5、他拉皋

在朝陽市雙塔區北部,現為他拉皋鎮政府所在地。《大清一統志承德府志》稱「塔拉格爾」。1931年撰修的《朝陽縣誌》寫作「他拉皋」。「塔拉」和「他拉」為蒙古語平原或田野之意,「格爾」或「皋」為蒙古語「郭勒」的簡稱,為河流之意,他拉皋即為平原的河流之意。今他拉皋所在地為一小平原,現已蓋滿居民住宅。在平原的中心地帶有一條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溝壑。據當地老人回憶,此溝以前四季水常流,在上世紀90年代下游還有水流,現在已乾涸。北票市的婁家店鄉、台吉營鄉也有他拉皋之地名,其含義相同。


6、波羅赤

在朝陽縣西部,為波羅赤鎮政府所在地,此地位於大凌河沿岸平原,地勢低洼(至今這裡附近還有南窪之地名),明清時期這裡有一泉水從岩石縫隙湧出,蒙古人根據這一地理特點稱此地為波羅其魯,意為石泉。

朝陽縣有波羅赤鎮地名,北票市北四家鄉、龍潭鄉有波羅赤地名,朝陽縣新縣城原稱小波羅赤,龍城區西大營子鎮有東波赤、西波赤地名,「波赤」即「波羅赤」的簡稱。「波羅赤」又寫作「包格路德」,為土默特部著名的部族名稱,也是隨鄂木布楚琥爾東遷的七大部族之一。該部族東遷後,在今朝陽縣、北票市等地駐牧,因而在這一帶留下了波羅赤地名。波羅赤部族後改姓寶、鮑等姓氏。

7、葉柏壽

在建平縣南部,為建平縣政府所在地。清代初期,一些蒙古人在今葉柏壽東部的萬壽街道辦事處蓋房定居下來,蒙古人稱這裡為「伊和板升」,「伊和」為大之意。「板升」為房子之意。「伊和板升」即為大房子之意。1783年,清乾隆皇帝東巡祭祖,曾駐蹕「夜不收」,又稱「葉博受」,「夜不收」、「葉博受」皆為「伊和板升」的諧音。「夜不收」後被人們寫為較為文雅的「葉柏壽」。日偽時期在葉柏壽西部的牛錄河南岸建火車站,因這裡屬於葉柏壽管轄之地,於是用「葉柏壽」來命名車站,而原來的葉柏壽改稱萬壽。

也有觀點認為「夜不收」為明朝偵探的名字。「夜不收」曾到此地偵查,因而留下「夜不收」地名。此觀點有點牽強。根據史料,「夜不收」是明代長城墩台哨所的偵探之名,只在長城沿線和重要關口活動,而葉柏壽據明代東北長城最近處有300餘里,明代的長城哨所偵探不可能到如此遠的地方進行活動,因此「夜不收」不可能來源於明代偵探之名。

1954年建平縣政府從北部的建平鎮遷來,加速了這裡的發展,至今葉柏壽已發展成遼寧西部的一座重要縣城。

8、朱碌科

位於建平縣東部,為朱碌科鎮政府所在地。由於這裡處於這一區域的中心位置,交通發達,貿易活躍,於是蒙古人稱此地為「巨力科」,即心臟之意,引申為中心。「巨力科」後被人們寫作「朱碌科」。既然「朱碌科」是蒙古語的音譯,那麼還是寫作朱力科更為簡便,叫起來也順口。另外,不論是當地人,還是外地人,都習慣稱朱力科,而不稱「朱碌科」,因此關於「朱碌科」地名的稱呼還是遵從人們的習慣,應稱朱力科。內蒙古通遼市把「巨力科」譯作「珠日和」,叫起來十分順口。

9、寶國老

位於北票市北部,為寶國老鎮政府所在地。據《塔子溝紀略》載:「有蒙古包古老者住居於此,遂名為包古老營子」。包古老後被人們寫作寶國老。

10、十八奤

在北票市中北部,原為十八奤鄉政府所在地,現建置撤銷。此處地勢低洼,十八台河發源於此,東南流入牤牛河。蒙古人根據這一地理特點稱此地為「什巴爾台」,簡稱為十八奤,意為泥濘處。既然「十八奤」是蒙古語「什巴爾台」的諧音簡稱,那麼把「十八奤」寫作「十八台」會給人們讀寫此地名時帶來方便。實際上人們在譯發源於此地的河流時就譯作了十八台。另喀左縣老爺廟鄉也有十八奤之地名,其含義相同。


11、巴圖營子

在北票市南部,為巴圖營子鄉政府所在地。「巴圖」為蒙古語堅固、結實之意,又引申為勇士。因這裡曾經有一位蒙古族的勇士居住,於是人們稱此地為巴圖營子。

12、哈爾腦

位於北票市西部,鄉政府所在地。據當地老人講,哈爾腦原稱哈拉爾腦。此地為顧洞河川,地勢低洼,早年有一大水泡,呈黑色,因而蒙古人稱此地為哈拉爾腦,後簡稱為哈爾腦,意為黑色的湖或黑水泡子。

北票市有哈爾腦鄉,北票市黑城子鎮有哈爾腦地名,朝陽縣台子鄉和北票市南八家鄉有「哈腦營子」地名,「哈腦」為「哈爾腦」的簡稱,「哈爾腦」為「哈日努特」的諧音,「哈日努特」為蒙古族土默特部落著名氏族(今蒙古族韓姓和哈姓),明末至清朝曾有「哈日努特」氏族在以上四地駐牧,因而人們稱四地為「哈日努特營子」,簡稱為哈爾腦營子或哈腦營子。??

13、十二台

全稱十二台營子。原為朝陽縣十二台鄉政府所在地,現劃入朝陽縣柳城鎮。據木頭城子鎮蒙古族退休教師白瑞華解釋:明末清初時這裡有一位黃金家族的「錫爾台吉」居住,於是蒙古人稱這裡為「錫爾台吉」,「錫爾」為黃色之意,「台吉」為爵號,「錫爾台吉」為黃色的台吉之意。「台吉」分四等級,「錫爾」台吉為最高等級,而哈喇台吉即黑色台吉為最低等級(根據舊《朝陽縣誌》,今市區的西大營子稱哈喇台吉營子)。「錫爾台吉」後被人們按諧音簡稱為「十二台」。

14、沙海

在建平縣西南部,為沙海鎮政府所在地。「沙海」在蒙古語裡為「靴子」之意。根據蒙古人起地名的特點,這裡的地形可能像靴子,故起此地名。

15、烏蘭和碩

在朝陽縣烏蘭河碩蒙古族自治鄉的東烏蘭河碩村東部的大凌河西岸有一座在北部山峰腳下凸起的山頭,如山嘴形狀,又因此山的南坡和山腳下裸露著紅色土壤,於是蒙古民稱此山為烏蘭河碩,並用「烏蘭河碩」稱呼山下的村莊。「烏蘭」為紅色,「河碩」為山嘴之意,烏蘭河碩即為紅山嘴之意。

16、四家板

在北票市南八家鄉,據《塔子溝紀略》:「三座塔東北六十七里有四家板上營子,蒙古稱房子為板子,以前有四家蒙古置房於此,遂呼為四家板」。另北票市有大板鎮,這裡的「板」也為房子之意。

17、乃林皋

在北票市東官營子鄉和大三家鄉皆有乃林皋地名。「乃林」為蒙古語細長之意,「皋」為河流,那麼乃林皋為狹長的河流之意。另朝陽縣柳城鎮有南林皋,東大道鄉有奈林皋,北票市長皋鄉有艾林皋,「南林」、「奈林」、「艾林」皆為「乃林」的諧音,其義相同。

18、哈巴氣

有南哈巴氣和北哈巴氣,北哈巴氣在喀左縣六官營子鎮,南哈巴氣在凌源市烏蘭白鎮。兩地的西部皆有南北兩高山隔河對峙形成的狹窄山口,蒙古語稱山口或峽谷為「哈巴氣」。另建平縣深井鎮、凌源市四合當鄉有哈巴氣地名,建平縣富山街道南井村原有哈八沁(氣的諧音)地名(現在已不使用),三地皆因有山口而得名。

19、長皋

在北票市中部,為長皋鄉政府所在地。此地為一條南北向的大溝,明清時期溝中水長流,現為季節河,因溝中布滿白色的河卵石,使河流略呈白色,故蒙古人稱此地為「長皋」。「長」為蒙古語「察汗」的簡稱,為白色之意,皋為蒙古語河流之意,長皋即為白色的河流之意。另外,建平縣青峰山鎮也有長皋之地名,龍城區聯合鎮林家溝、嘎岔村過去也叫長皋,其含義相同。

20、召都巴

位於龍城區北部,為召都巴鎮政府所在地。召都巴之名起源於蒙古族的一句祝福用語——「召都巴和什格台」,意為有超百歲的福分,簡稱召都巴。也有觀點認為,清初時遼西一帶盛傳喇嘛教,蒙古人經常誦用藏語寫的佛經,他們用藏語「召都巴扎布」來命名此地,為「寶倉吉祥」之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DKp6nABnkjnB-0zZ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