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被慢性疼痛折磨已經近10年了,難以名狀的疼痛每天都侵蝕著她的全身,讓她感到煩躁無比。由於日復一日的疼痛,王女士時常感到疲勞,睡眠也出現障礙,就連休息也無法緩解,但在醫院做了一系列的CT、核磁等檢查後,顯示的結果卻是一切正常。
日子久了,王女士的家人也不再把她當成病人一樣看待,家人偶爾的不理解與抱怨更讓王女士感到無奈。
直到後來,王女士終於在醫院的檢查中找到了病因,這種折磨她多年的怪病原來就是纖維肌痛。
纖維肌痛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全身廣泛性疼痛以及明顯軀體不適為主要特徵的一組臨床綜合徵,常伴有疲勞、睡眠障礙、晨僵以及抑鬱、焦慮等精神症狀。
在全球範圍內,纖維肌痛患病率為4%,中國約有5200萬纖維肌痛患者。但在我國,纖維肌痛的誤診率卻高達87%,像王女士這種求醫多年才得到確診的患者不在少數。
為何纖維肌痛的誤診率這樣高?
專家表示,這是由於纖維肌痛常與其它疾病合併存在。據統計,約16.8%的骨關節炎、21.1%的類風濕關節炎、36.7%的系統性紅斑狼瘡、38.6%的抑鬱、33.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均合併有纖維肌痛。因此,醫生在診斷時,很容易引起誤診、漏診,這需要醫生的仔細鑑別。
事實上,纖維肌痛的痛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纖維肌痛患者的痛覺非常敏感,哪怕十分細微的動作也會讓他們感覺到疼痛。這種疼痛更多地像是一種全身性的酸痛、鈍痛,有時甚至患者自己也無法說清具體的疼痛時間與疼痛位置。
此外,纖維肌痛患者很重要的精神特徵之一是感到焦慮、抑鬱。
就如同患者王女士,長期疼痛給她的身心帶來極大的打擊,表現出抑鬱症狀,而這些消極的精神狀態往往又會給病情帶來負面影響,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還有部分患者會表現出各種其它不適症狀,如怕風怕涼、自覺關節活動有響聲、盜汗、口眼乾、視物不清、頭暈、頭痛、耳鳴、咽部異物感、胸悶、氣短、胸痛、腹痛、腹瀉、尿頻、尿急、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性能力下降和低熱等等。
醫生臨床診斷纖維肌痛的依據,是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提出的按照全身壓痛點計數的分類標準,2016年最新的診斷標準主要是按照身體發生疼痛的數量以及焦慮、抑鬱的軀體症狀的程度共同進行診斷。
對於纖維肌痛的治療,此前臨床上多以非甾體類鎮痛藥、阿片類藥物和抗抑鬱藥物等非機制性藥物治療為主,副作用較大。如今,也已有了療效更好的藥物,作為全新一代神經鈣離子通道調節劑,普瑞巴林針對纖維肌痛的主要發病機制,是機制性治療並且循證醫學證據充足,被多份指南推薦為纖維肌痛一線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