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偉大的革命,線膛步槍近代發展史

2019-10-04     瘋狗的輕武

咱們都知道,現代的槍基本都有膛線(噴子除外)。而膛線帶給彈頭一個旋轉的陀螺效應以穩定彈道,從而讓子彈飛的又准又遠。但早期的步槍絕大多數都還是滑膛,膛線直到19世紀中葉才開始逐步普及。狗子今天來捋捋線膛步槍是怎麼一步步走來的。

物體旋轉時更穩定的特性人類早就發現了,當火器剛藉由中國——阿拉伯傳入歐洲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尋思在膛內拉槽,從而使得彈丸能旋轉起來,以提高彈道的穩定性。根據2014年出版的《total gun manual》一書中的描述,最早的線膛槍是1498年在德國奧格斯堡出現。

當然,線膛這種工藝對當時的加工技術來說非常複雜,昂貴的價格讓他根本不可能作為軍用制式武器。而且當時冶金技術並不好,品控也沒有標準。線膛槍帶來的額外膛壓完全適合低成本的生產方式。

另外一方面,當時打仗還是以列陣為主,發射藥也都是黑火藥,打完之後煙非常大。這麼大一群人逐排放槍之後其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打什麼,只是死板的朝著大致敵軍方向打,精度這玩意在一堆煙裡頭還真沒那麼重要。再者當時的彈丸都是從槍口裝填,線膛槍的彈丸從前邊塞進去比較費力,射速慢,而且膛線很容易被骯髒的黑火藥堵塞,導致彈丸卡在裡邊,甚至炸膛。

所以說在此後的兩百多年時間裡,線膛槍要不就是貴族們打獵的玩具,要不就是獵戶的吃飯傢伙,軍用領域很少見。這兒再說個題外話,當時歐洲人不是喜歡拿槍決鬥麼,有一批貴族會用線膛槍作弊,因為打得准。所以後來大家都禁了這玩意,決鬥之前還必須要由公證人檢查。

回到主題,前邊不是說獵戶因為要靠槍吃飯,所以往往會花大價錢搞一支線膛槍麼。而歐洲那邊獵人最多?德國或者周邊的德語區,因為那塊地方山多,森林多,天然的獵場。不像法國那邊氣候又好,平原又多,適合開個農場果園挽著老婆品紅酒。

所以在17-18世紀,德國開始逐漸有一批被稱之為獵兵(Jager耶格)精銳輕步兵。他們往往小規模行動,擅長偵察,騷擾,打冷槍。而他們往往是由獵戶組成,手中的槍也是線膛槍。

同時期,美國那會不是剛開始有大量移民湧入麼,那塊未開坑的新大陸上還有大量的野生動物。騎馬、打獵、吃肉成了新美國人日常生活的全部,但打獵不比排隊槍斃,還是得靠線膛槍才行。然後就出現了現代被稱之為「肯塔基長步槍」的線膛武器。美國紅脖子民兵在後來的獨立戰爭中,拿這玩意把英軍打成馬。

吃夠了苦頭的英軍當時也拿出了一款佛格森線膛槍來和紅脖子們對剛,但佛格森死的早。而且前邊也說了,當時線膛槍昂貴的造價當吃飯傢伙用還行。但想要軍用列裝?想多了。

到了19世紀初,其實各國到也都認識到線膛槍的優勢,多多少少的在部隊中添置了一些。用法和德國獵兵一樣,僅作為精銳士兵游擊使用。比如英國的貝克、布倫瑞克步槍等等

這時候各國也都發現個老問題,線膛槍準是准,但是裝填太慢,因為從膛口把彈丸從帶膛線的槍管里塞進去太麻煩。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解決方法,一個是從後膛裝填,一個是用比槍膛陽線直徑更小的子彈。

然後就衍生成了兩條路,一個是以德國的德萊塞針發槍為代表的後膛步槍。後膛裝填還帶來了射速更快的巨大優勢,但當時後膛閉鎖的密封賊差,容易漏氣,導致射程不遠。

另一條則是以法國米涅步槍為代表的的縮口徑米涅前裝彈。這種彈的直徑比膛口小,很容易從槍口塞進去。子彈尾部中空,最後邊還有個塞子。發射的時候火藥推動子彈的同時也推動塞子擠入並撐開彈尾,好讓彈體貼膛旋轉。但缺點是它依舊是前裝步槍,撐死了也就是之前滑膛槍的射速水準。

但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進步是巨大的,前裝步槍必定被更先進的後膛淘汰。等到19世紀60年代,金屬定裝彈用它易延展,閉氣好的特點取代了紙殼彈以後,算是徹底解決了後膛步槍漏氣問題,步槍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更迅速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C92lm0BMH2_cNUgui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