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女兩度自殺:3個溝通誤區,把孩子逼上絕路

2019-11-06     爸媽精讀

作者:葫蘆(爸媽進化論主筆)


上周,侄女茜茜離家出走,好心人沒有聯繫孩子爸媽,而是找到我。

原來,茜茜在班上受人排擠,不想去學校,爸媽非逼著她去上學,讓我千萬別告訴他們。

我給茜茜爸打電話,試探著問孩子的近況,「她還能咋樣,不就是不想上學,現在的孩子…」

滿口只有對孩子的埋怨,卻不知道茜茜正遭受的痛苦。

孩子在學校、生活中遇到困擾,不知道怎麼解決,只能獨自煩惱,卻不向父母尋求幫助。

而父母,看不到孩子內心的掙扎和痛苦,對孩子無意間釋放出的求救信號渾然不覺。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溝通。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隔著一道厚厚的門,「心」和「情」的溝通被阻斷,又有誰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做他堅強的後盾呢?

一項在中小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自信,如果孩子有煩惱一定會回家說;然而53%的孩子遭遇煩惱或困擾時,不會選擇跟家長聊。

孩子遇事不願告訴家長,家長以為孩子一切都好,就這樣親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給整個家庭的未來蒙上了陰霾。

01

親子溝通不暢,孩子求救無門

父母希望成為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接納孩子的歸處。

可當親子間的溝通出現問題,孩子失去了最後的依靠,其心理上的危機是毀滅性的。

曾聽一位老師感嘆,現在的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實在不到位。

他的班上有個孩子,上學路上被自行車撞了,膝蓋流血,不敢告訴爸媽,就讓同學從家裡拿了點草藥來敷傷口。後來傷口發炎,腫到褲子都被撐起來了,父母也沒發現,還是老師送去醫院的。

他說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他們從小就獨自承受困苦,不敢向父母求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只怕孩子的內心會變得扭曲、刻薄。

我想何止如此,當孩子遭受了殘忍地對待,卻無處求救,他的內心是多麼絕望,甚至可能採取極端行為。

17歲女孩佳佳,在遭受老師的猥褻後,曾小心翼翼試探母親,在新聞上看到這種事。

母親卻決絕地說,那一定是這個女生的問題。

佳佳不得不放棄求救,絕望摧毀了這個花季少女的內心,逼得她兩度自殺。

孩子知道,在這世上最能接納自己的是父母,所以,一旦他以為父母會拒絕自己,就會放棄求救。

可父母哪會不接納孩子?

到底是什麼,導致雙方溝通出錯,讓孩子以為自己再無歸處了呢?

02

各自的主觀,切斷溝通的橋樑

溝通就像投接球,只有雙方互相配合,球才不會掉到地上。

然而親子雙方,經常各自朝著自己覺得正確的方向走,不去思考與對方的協調,導致無法準確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想法。主要有:

1、孩子自主意識增強

孩子的自主意識,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逐漸增強,尤其在青春期,自我表現慾望尤為突出。

他們在知識增長,思維完善的過程中,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

父母會發現,之前一直纏著自己問東問西的孩子,開始強調自己的意見。

遇到事情,他們比起父母,更偏向和同齡人交流,求助。

這個時期,如果父母強硬想讓孩子聽話,或強求他們跟父母推心置腹,十分容易遭到激烈反抗。

2、父母習慣性否定、責怪

家長經常會覺得孩子思想幼稚,很多時候,沒有考慮孩子的心理,就直接否定「不行」「不准」絲毫沒有給孩子商量的機會。

如果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即使父母內心是擔心的,也會習慣性地責怪。

孩子一開口,收到的不是否定,就是責罵,下次有事,自然就不跟父母講了。

焦俊艷在《我家那閨女》里說,痛苦告訴父母,只會得到雙倍痛苦,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教育專家盧勤說,肯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正信息;否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負信息。

父母出於擔心,下意識就去否定、責罵孩子。卻沒想到,這些否定成為了孩子心靈的毒藥,阻礙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也阻斷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3、父母與孩子的思考立場不同

本質上,父母和孩子思考的原點,都是希望孩子能幸福。



可由於立場不同,父母更多考慮孩子的客觀幸福:健康、生活穩定等,金字塔下游的需求;

而孩子卻在追求主觀幸福:尊重,自我實現等,金字塔上游的需求。

這就導致,父母在出於關心,而詢問孩子的成績、未來打算時,孩子卻覺得父母只在乎分數,不在意自己。

當雙方立場不同,產生了思維差異,孩子就容易擱置與父母的交流。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說,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的愛護,其前提是尊重。

只有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父母尊重、接受,雙方的溝通才能重新開始。

03

建立穩固的溝通關係,做到這3點

尊重,只是建立平等溝通的第一步,當溝通重啟,父母又該怎麼做,才能保持這微弱的火燭,不再次被吹熄呢?

1、不強求孩子什麼都對家長說

青春期之前,孩子更願意向父母坦誠自己的想法,但當青春期到臨,孩子的心理發生了變化。

他們開始重視親身體驗,更不願接受間接經驗。

這段時期里一起在黑暗中摸索的同伴,大家互相幫助、鼓勵、競爭都顯得意義非凡,是父母無法替代的。

當然,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力的極限後,也會找父母請教,可這些間接的學習,始終比不上自己的探索寶貴。

因此,父母也需要理解孩子追求的自我成長空間,不要強求孩子,什麼都必須跟家長說。

2、認真傾聽不敷衍

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認為,如果我們能夠聽到孩子內心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才可以和你分享他的那些感受。

傾聽這回事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好卻很難。

當孩子精神沮喪時,父母很快就知道需要重視,認真傾聽孩子的話。

但當孩子心情不錯,興高采烈地向父母報告時,父母就很可能忙於手中的事,隨便敷衍兩聲。

孩子內心是很敏感的,當他發現了父母的不重視,下次就不會再找父母了。

所以當孩子有話要跟你說,一定要停下手中的事,直視孩子的眼睛,聽他說。

如果此時真的忙得不能停手,就告訴他「媽媽手上的工作很重要,但是你的話也非常重要,媽媽做完工作後,好好聽你說。」

3、理解、認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內心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柔軟,更需要我們的認同和理解。

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提出,在和孩子溝通時,光說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的想法」有些孩子會不相信你的話。

家長需要花些心思,說得更具體一些,如:開學第一天是挺不安的,新環境總讓人覺得陌生。才能讓孩子相信你是真的理解了。

這時,即使家長猜錯了也沒關係,孩子會自己糾正你的,他需要的是你認真想要理解、認同他的努力。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對方是怎麼感受的,我們要永遠記住,感受的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父母常常會注重發生的事情,忘記了表達對孩子感受的關心。

這在孩子聽來,不是溝通,而是命令。命令里是不包含對對方的尊重的。

只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同的孩子,才能昂首挺胸,坦然地和父母分享人生的喜怒哀樂。

作者簡介:葫蘆,富書專欄作者,願陪孩子經歷風雨,迎接陽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19EP24BMH2_cNUg9V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