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願意走親戚這個現象似乎越來越多,每到春節前後都會成為一個話題。有年長者認為年輕人不願意走親戚是因為不懂禮,親情觀念淡漠。知常容覺得不能一味地批評年輕人,在我這個中年人看來年輕人不是不願意走親戚,而是時間太貴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之親戚關係
親戚這種關係是古代社會,不管是早期的奴隸社會,還是後來的封建帝制等,親戚都是一個重要的結構。不管是王族還是家族,親戚都是很重要的。
秦始皇採用郡縣制,不用分封制度之後,還有大臣曾經提出這樣的建議: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是博士齊人淳于越提出的觀點,他提這個觀點是為了讓秦始皇廢全面郡縣而採用郡縣和分封相結合的方式。
我們不討論他的觀點正誤,但從這裡面可以看出兄弟親戚的作用,可以作為枝輔,以後可以相互照應。
這是古代重視親戚的重要原因。
比如蜀漢皇帝劉備,他能夠有機會讀書就是因為族中之人劉德然之父資助才得行的。
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邦當上皇帝之後,他給自己家鄉父老的好處就是終身免稅和徭役。
親戚發達,很可能就會形成一個得道,雞犬升天。這樣的例子在古今數不勝數,比如漢武帝的衛皇后,原來只是平陽侯府謳者,但被漢武帝寵愛之後,他的異母弟衛青,次姐衛少兒的兒子霍去病,霍光都因此得到提拔和重用。衛氏,霍氏在當時都成了顯赫一時的家族,然究其原因皆由衛子夫開始。
當遇到災難的時候,親戚,宗族又會發生重大作用。比如舉宗自保,或者舉宗奔遷避難等等,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所以親戚在古代這個社會結構中是十分重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般單枝薄脈很容易受到欺負,這也是為什麼在古時人們喜歡多子多孫,開枝散葉,希望能多生兒子的重要原因。
所以古代特別重視對親戚之間親情的維護,一般會採用道德評價的方式來維護。
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史記·三十世家·魏世家》
這是親戚在古代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但相對於單個個體來說,並非所有親戚都是有效用的,有時或許會起反作用。
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
這是蘇秦在功成名就之後回家看到家裡人對他畢恭畢敬時感嘆的一句話。因為在此之前,他的兄弟,嫂子等人對他是無盡嘲笑。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
所以有人才會感嘆「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人離開土地,到外面討生活,親戚對自己的作用越來越少,有了一個新名詞:遠親不如近鄰。
這是親戚第一次受到衝擊,但因為有宗祠的存在,有族長的存在,就算成了遠親,相互之間的關係也還是存在的。當時的道德在親戚上的維護作用還是很強大。
能離開土地的是少數人,大部分人還是被土地束縛,所以走親戚雖然受到衝擊,但並沒有產生實質的影響。
再往後,宗族曾一度被列為打擊的對象,嘲諷的對象,族長也成為落後的代表,視為對人的束縛。這樣的文學作品挺多的。
當族長影響力沒有了,宗祠關注的人自然就少了,相應的禮儀也被視為糟粕丟棄,親戚的意識第二次變淡。
今之親戚關係
當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的居民,他們相處和交往的對象不再是熟人,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他們交往的對象是一個個陌生人,在城市規則下交往,這是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
農村和城市最大的區別在於農村的時間的富足的,廉價的,但是在城市時間的精貴的。城市的節奏比農村快了不知多少倍。
走親戚是需要消費很多時間,知常容小時候,記得與父親兩人走親戚,大約要從大年初四一直走到年十五,有時還走不完。
現在年輕人哪有這麼多時間,他們從除夕夜開始進入假期,大部分人在年初八就得進入工作。如果按照以往走親戚,時間根本不夠用。
農村現在也面臨這種困境,我小時候看到村裡的婚喪嫁娶,主動過來幫忙的人很多。現在根本無人來幫忙,除了年齡六七十歲的人。不是大家冷漠了,是閒暇時間不夠用。
當時間變得很精貴的時候,走親戚也越來越形式化,怎麼越快走完越好,這是一種負擔,而不是情感交流了。
當親戚聚在一起,很多人發現好象沒有什麼可聊,為什麼沒有什麼可聊呢?因為大家生活的環境不同。
親戚能見面聊什麼?
現在的年輕人對村裡的張三,李四發生什麼事情不感冒,對東家長西家短也沒興趣。他們有更好的選擇,可以刷手機,手機可以提供全部交往需求。
那聊什麼?為了找話題,長輩遇到年輕人有三個問題必問:
你有男(女)朋友了嗎?
你找到了什麼工作?或者讀書成績怎麼樣?
你一年收入多少?
面對都市高強度的生活壓力,最後回到村裡,還要接受三大靈魂考驗。這本身就讓年輕人不寒而慄。說實話真正有出息,收入高的年輕人並不占大多數。收入高的年輕人時間更貴,或許年初四就開始工作了。
現在走親戚只剩下一個血緣,除此之外似乎並不能帶來好處,相反還影響自己寶貴的時間分配,所以年輕人自然就不願意走了。
結語:
走親戚三大前提條件:共同生活環境,核心人物(族長),禮儀(宗祠,禮節,氛圍)基本上已經消失了。
走親戚獲得感的三大條件:共同利益,獲得幫助,道德褒揚也已經很淡了。
走親戚實施的三大條件:鄉村眷戀(大多數年輕人已經在城市生活),充足的時間,共同的語言,也基本上是。。。。。
加上現在以獨生子女為主,或許本身親戚都很少了,這已經是一個大環境,大氛圍了。
走親戚就如同年味一樣,越來越淡,年輕人不願意走親戚就如同中老年人永遠牽掛著鄉愁一樣。
年輕人看不懂為什麼老年人喜歡呆在村口土坑邊一坐就坐一個上午,多無聊。但年輕人不知道那個土坑承載了老年人一生的記憶。
老年人也看不懂年輕人為什麼過年都不回家,反要往外跑,要旅遊過年。但老年人不知道年輕人的時間是有多貴,他們是有多忙,即要工作,又要過精緻的生活,又要看世界等等。
時間不夠啊!
知常容作為一個中年人在這裡替年輕人說一句:家中的長輩不要責怪他們,他們太忙了,時代不一樣了。
這裡也向年輕人說一句:常回家看看,再忙,「孝」字不可丟,這是人立於天地之間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