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韋曲街道東南,樊川古道北大門處。沿公路兩旁,村莊長1000多米。由劉、陳、張、郭、肖、韓、田、朱、米、賈、黃、王等姓氏組成,5個村民小組,380戶,1180人,耕地780多畝。
村建於南北朝北周時期。宋人張禮在《游城南記注》中記載,北周時此處有官員居住。唐代,這裡因生長一種珍奇的「對金竹」,故而得名「雙竹」。當時的「對金竹」是韋氏宰相別墅花園中的一種稀有珍奇竹種,長安只有三家有此竹,其他兩家為「對青竹」,只有對金竹桿身呈金黃色,兩竹株連而生,最為珍貴,此地也便因故被稱為「雙竹莊」,清嘉慶《咸寧縣誌》記為雙竹村。
《游城南記》記載,雙竹村又是御史莊的故址。御史莊是唐代達官貴人的園林,後為宋代侍御史范巽之的別業,故稱御史莊。莊內有溪柳、岩軒、江閣、圃堂、林館五處景觀建築,因此又稱「五居」。還有「九曲池」和玉鉤亭等著名景觀,並長有一種名叫「七葉樹」的名貴樹木,有唐代詩人許渾「九曲池西望月來」和羅隱「夏窗七葉連陰暗」等詩句。
村周圍古蹟名勝有:
一是牛頭寺。牛頭寺系樊川八大寺之一,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以佛經中牛首被尊為聖物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仍占地20多畝,有大殿、金剛殿各三間,僧寮房十多間,石幢一座,遍照法師靈骨塔一座,殿前龍爪槐形如華蓋,四時皆花,以奇絕著稱的四季柏依然生機勃發。後來寺塔毀壞,唯塑像仍存。如今,寺內又新修大殿,新塑佛像,金碧輝煌,香火旺盛,仍是一座宗教活動場所。
二是杜公祠。杜甫在長安居住期間,常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自稱。在長安生活14年,在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中,有許多都是描寫長安景物的。唐朝末年,人們曾在杜甫居住過的少陵原為他立過祠堂,可惜遺址已不復存在。現在杜公祠,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明清時期曾先後修葺過3次。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修繕,並於1960年設立杜甫紀念館,後又更名為杜公祠管理所。1978年,杜公祠正式對外開放,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內布置有關於杜甫的圖文資料,其中最珍貴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寫的《府太中嚴公九日南山詩》石刻拓片,是現存唯一的杜甫墨跡,可稱為「鎮祠之寶」。
三是楊虎城將軍陵園。安葬著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被蔣介石秘密殺害的楊虎城將軍和夫人謝葆貞,楊將軍的秘書宋綺雲和夫人徐林俠,隨從副官閻繼明和警衛員張醒民,楊將軍的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桂及宋綺雲和徐林俠二位烈士的幼子宋振中即小蘿蔔頭等烈士。陵園大門上「楊虎城將軍陵園」七個大字由原陝西省省長趙壽山書寫。順石階向上,中間有一碑亭,正中豎立著巨大石碑,正面是1981年葉劍英元帥題寫的「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背面刻有1949年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發給楊將軍家屬的唁電,由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1984年書寫。
楊虎城1949年9月6日被殺害於「中美合作所」後,特務們把他的遺體埋入花台內,蓋上泥土,企圖銷毀罪證。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找到了烈士忠骨,於1950年從重慶移葬至陝西長安少陵原畔,政府在此建起陵園,是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也是革命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四是革命烈士紀念館。建於1958年10月,是長安縣人民政府為紀念1949年7月在解放長安小五台之戰中犧牲的烈士所建。
上述名勝古蹟,給村人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文素養和精神力量,也成就了眾多英才,其中有曾出席過全國文教工作者代表大會、榮獲衛生部金質獎章的著名中醫科學家黃竹齋,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犧牲的郭向子等人。
2007年至今,硬化全村48條街道,為主幹道路安裝路燈46盞,修整700米排污渠道兩條。投資35萬元,打深井1眼,建起蓄水塔,安裝通水管道,使全村戶戶用上方便衛生的自來水;2010年7月1日起,共投資120多萬元,修建村級辦公大樓13間三層。同時建起1800平方米的群眾娛樂健身活動廣場,成立村級銅樂社和婦女秧歌隊;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種植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大型機械、車輛運輸、門店經營、房屋出租、庭院經濟和外出打工等已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由市勞模董建梅創辦的安豆童裝廠,有20多年的奮鬥史,在外已設立8個加工點。2010年,該村還被確定為西安市新農村建設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