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顧佳育兒引爭議:劇中隱藏的教育真相,你看懂了嗎?

2020-08-15     啟達初中

原標題:《三十而已》顧佳育兒引爭議:劇中隱藏的教育真相,你看懂了嗎?

《三十而已》熱播以來,無數觀眾的心情,隨著劇中情節跌宕起伏。大結局的意外泄露,也讓觀眾們提前知道了全劇的結局。

在未播片段中,女主顧佳為了孩子,上手扇了小三一個耳光,讓廣大觀眾直呼痛快。

《三十而已》的女主顧佳,是一個為了兒子付出所有的媽媽:

為了給兒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貸款買昂貴學區房;為了讓兒子上貴族幼兒園,給幼兒園董事夫人提鞋。

為了讓兒子有更好的前程,變賣首飾給兒子報馬術課,卻不被兒子所理解。

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面對一個毫無擔當的丈夫,她依然誇獎丈夫有才華。

為了讓兒子有更好的經濟保障,讓家更快脫離煙火這個危險行業,被騙後,還繼續接手茶園,挨家挨戶推銷茶葉。

就連清高的王太太也禁不住誇獎她:女人有多狠,不是看她夠得有多高,而是看她能蹲多低。

可是,她的付出,並沒有換來期望的回報。

顧佳像極了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女人:我們明明付出那麼多,可是家人卻看不到。

生活中,從不缺乏,為了支持丈夫甘願做全職太太而被出軌的女人;為了孩子拚命努力,卻換來無情鄙視的母親。

不被看見的愛,是無數妻子和母親的無奈與痛苦。

泰亞爾曾說過:人的一生中只有一個義務,那就是學會愛。人的一生中只有一種幸福,那就是知道愛。

怎樣學會愛,如何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學會愛自己,懂得有邊界感,才不會讓努力付之東流。

生活中,我們學會掌握邊界感,家才會和諧,孩子才會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每一個叛逆的孩子背後

都是沒有邊界的父母

觀眾調侃說顧佳的兒子許子言,是劇里唯一的一個好男人,他懂事乖巧,深得觀眾喜愛。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乖巧的寶寶,也有叛逆的時候。

去幼兒園面試,他會咬面試官的胳膊。

媽媽不讓他吃零食,他就偷偷在被子裡藏零食。

顧佳想專心做茶廠,要給許子言請一個育兒師,他卻強烈反對。

兒子的叛逆反應,讓顧佳大為吃驚。

為什麼一個乖巧可愛的兒子,也會叛逆撒謊呢?

因為媽媽只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孩子,卻忽視了兒子的內心感受。

前一段時間,青島一個15歲女孩親手勒死媽媽的新聞讓無數人唏噓難過。

張靈是個事業有成的女性,離婚後獨自撫養女兒。

她要求女兒考試必須進入班級前五,最好是前三,以後要進入清北名校。

她給女兒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不許女兒和別的孩子有來往;肆意打聽女兒同學的隱私。

這份密不透風的愛,讓女兒無法呼吸,也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為什麼那麼多優秀的孩子最後走向叛逆?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一切依賴大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有了邊界意識,他要守住自己的邊界。

如果父母不停打破孩子的邊界,孩子會產生反感,漸漸地和父母的關係開始僵化,從而產生了「叛逆」行為。

作家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源於缺乏邊界感。

孩子的叛逆其實是在告訴父母:請不要打破我的邊界。

父母越有邊界

孩子越自強獨立

《三十而已》里顧佳是一個高顏值、高學歷、高能力的「三高」女人,這麼一個優秀的女人背後,就是一個有邊界感的父親。

顧佳14歲時,媽媽生病,爸爸簽字給媽媽放棄治療,對此她內心是有恨的。

其實,這些爸爸心裡都知道,只是,他尊重女兒的選擇。

爸爸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給孩子時間去慢慢領悟,你越想澄清反而會越讓孩子反感。

自己老了,也不想參與到女兒的生活中,給女兒增加負擔,他選擇了住養老院。

當顧佳感覺到許幻山的異常而心事重重時,細心的爸爸第一時間發現女兒內心的秘密。

他沒有去逼問女兒,只是對女兒說:挺直腰杆過日子,爸爸就是你的底氣。

而當女兒離婚,決定留在大山深處打拚時,爸爸這次沒有再放手,而是直接出手援助,他要陪著女兒一起創業。

蒙台梭利說: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分的人為的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這就是一個有邊界感的好爸爸,他知道給女兒自由去成長,也懂得在女兒困難時給與鼎力支持。

與此相反,最近微博上叫做「一個失業父親等待女兒歸」的帳號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帳號主人是位年近60的父親,用畢生積蓄送18歲愛女出國留學,沒想到女兒反騙走他300萬,還拉黑了全家。

這位父親後悔說:「女兒,是我從小到大慣大的,錢上和物質上沒有人讓她受任何委屈。對她的要求,即便覺得不合理,最後也會妥協。」

父親的無邊界付出換來的是女兒無情的拉黑。

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父母的愛有邊界感,孩子心中也自有分寸,他們自會懂得生命的底線,活得獨立而尊嚴,從而更好的掌握人生。

有邊界感的父母

懂得這三種修行

《三十而已》里顧佳覺得為了孩子,父母付出所有都值得,這才是為人父母的修行。

然而,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卻會讓孩子感覺理所當然。

如何讓愛不再無奈?請努力做一個有邊界的人。

1、有邊界感的父母都懂得做自己

在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秦昊媽媽對兒媳伊能靜說:最好的事是做自己,不要依附於誰。

這一句話,讓伊能靜佩服不已,也讓秦媽圈粉無數。

秦昊和伊能靜這種女強男弱的婚姻會如此幸福,原來,背後是一個敢於做自己的媽媽,讓秦昊有了敢於拋棄世俗而做自己的勇氣。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說:「你越堅持做自己,孩子越獨立。所以當好榜樣比當好保姆更重要!」

活出自我的父母,是孩子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他們人生的路。

2、有邊界感的父母,都懂得孩子所需

知乎里曾有人問:明明一片好心,為何總被孩子當成「驢肝肺」?

有個高贊回答是:貓想要一條魚,可你卻給它很多骨頭,還說骨頭有營養,逼它全部吃完。如果你是貓,會覺得這是好心嗎?

作家維舟曾說: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給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父母在孩子成長中,要懂得如何給予:不要不給予,也不要給予不恰當,更不要給予太多。

3、有邊界感的父母,允許孩子有不同

大S在《成為媽媽後2》里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只是在協助他們健康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噩夢,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一種個性都不是完美的。

父母不必羨慕也不必埋怨,因為教育就是讓每一種孩子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可能性。

父母要學會看見孩子的不一樣。

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過:真正的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父母體面退出孩子生命的過程。

不要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戒不掉的依賴,成為他們展翅飛翔的阻礙。

願每個父母都可以分清愛的邊界,從容不迫地放手,讓孩子在鬆弛有度的愛中,自由生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u988HMBeElxlkkaQf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