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 這6個術語您都懂嗎?

2020-02-06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 耿子葉 曹晶瑞)2月5日,中共中央與國務院發布《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也就是「中央一號」文件,內容涵蓋脫貧攻堅、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及農村基層治理等多個方面。其中不乏一些專有術語。經梳理全文後,新京報記者列出以下六個名詞進行解釋。

農業文化遺產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其中提到「要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所謂農業文化遺產指的是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

作為農業大國,遼闊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使得我國農業生態系統呈現了豐富多樣的形態。北方的旱作、南方的水田,不同地區孕育出各有特色的農業作物。

今年1月,農業農村部曾公布了第五批、27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據農業農村部官網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6個地域農耕文化入選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涵蓋糧食栽培、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多類農業生態。

扶志扶智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2020年的扶貧攻堅進入全面收官。在提出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時,文件強調深化扶志扶智。

所謂扶志扶智是相對於物質幫扶而言。扶志指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幫扶困難群眾改善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喚醒貧困群眾作為最廣大勞動者的勞動激情與脫貧意識。

扶智指提升貧困群眾勞動致富的思維能力,通過教育培訓、引導等方式,訓練貧困群眾創新創業的思維能力,讓貧困群眾有能力脫貧致富。

扶志扶智兩者均強調了作為脫貧工作中的主體——農民個人的主動性和思考能力。以此為基礎,更好地防止脫貧後返貧現象,保證農村持續發展。

訂單農業

在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展富民鄉村產業」中提到,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

這裡的提到的「訂單農業」方式具體指什麼?又如何助力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其實訂單農業從字面上並不難理解,也可以稱為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在這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中,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購買者之間簽訂訂單,訂單中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農戶以此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不能單方面毀約,這種農業產銷模式即是訂單農業。

做過訂單農業的農民表示:「手中有訂單,種養心不慌。」由此也可以看出,訂單農業的發展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避免了盲目生產,有利於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企業盈利,實現了農戶和農產品購買者之間的雙贏,進一步助推農村經濟發展。

而在實際產銷中,搞好訂單農業,離不開誠信經營。也就是說,農民和農產品購買者都需要契約精神,當市場價格高於訂單價格時,農民不能毀約;當市場價格低於訂單價格時,農產品購買者不能毀約。只有各方建立信任並且認可長期合作,才能獲得更大收益,訂單農業才會穩定發展。

高標準農田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中提到,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所謂「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高標準農業,直觀上給人高大上的感覺,其實對應「高科技」,帶來的是農業種植方式的變革,高效、省時、省力和農業循環可持續,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認識。

實際上,我國從2011年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有6.4億畝。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左右,畝均節水24.3%,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也分別減少了13.8%和19.1%。

201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35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進一步提高,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銀保擔」

指的是銀行、保險機構、擔保公司。

2017年11月,《農業部辦公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辦公室關於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通知》明確,要切實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特別是項目建設力度。

家庭農場

指的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從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


2017年底,《農業部關於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充分認識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意義、把握家庭農場基本特徵等。

新京報記者 張羽 耿子葉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薛京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rrMFnABgx9BqZZImJ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