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唐王爺弘晝是雍正帝的第五子,被雍正封為和親王。傳言他為了明哲保身,遠離皇位爭鬥,才刻意表現出自己狂放不羈的一面,干出那些譬如辦喪事、吃祭品的荒唐之事。
不過今天的主人翁並不是荒唐王爺,而是他的直系後代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 1912-2005
啟功先生是雍正帝的第9代世孫。
他出生於帝制被推翻的年代,雖然擁有顯赫的家世背景,卻不恥別人稱他為愛新覺羅。 他不是為了否認自己是清朝宗室後裔的事實,只是不願標榜這個姓氏的特殊,也不想沾親帶故地活在「過去」,再加上從他的曾祖父那輩開始,他們就已經轉變家世門風,向書香門第靠攏了。
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的曾祖溥良,在年少時請求革去封號,並參加科舉從文進士。而其子毓隆(啟功的爺爺)也在父親的影響之下,中進士入翰林出任學官,且翰墨書畫方面頗有造詣。
啟功就是在爺爺的薰陶之下,開啟了自己的書畫人生。他經過一生的鑽研成為著名書畫大師,甚至被世人稱其為「當代王羲之」。
啟功書法作品
啟功生長於詩禮之家,打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書法教育,所以學習書法在他的教育背景里,更像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不會像當代人那樣帶有目的性去學習。一開始他並沒有要成為書法家的念頭,真正把他引向書法家之路的,是十七歲時那顆爭強好勝的心。
那年的啟功受表舅委託幫忙畫幅畫,臨了表舅不忘叮囑啟功只需要完成畫作,題字交給其他先生代之即可。
啟功先生的畫作之一
雖然是無心之言,但啟功還是被表舅的「不信任」打擊到了,他覺得自己的書法能力遭受到了不公的質疑,所以從那刻起就決定要成為書法大師,用實力證明給「不認可」他的人看。
啟功學習書法,靠的是遵循古法扎紮實實地臨摹。
他最開始臨摹的是爺爺的《九成宮》摹本,後來接觸了顏真卿的《多寶塔》後,更加對書法這門深不見底的藝術感興趣起來。而題字事件讓他下定決心走書法之路以後,他便開始臨習趙孟頫的《帝師膽巴碑》。
趙孟頫是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晚年代表作《帝師膽巴碑》,是初學楷書的最佳範本之一,因為這幅碑帖大部分是用楷書完成的,不過篇末摻了點行書,所以其字體往往被概括為「趙體」,極其秀美挺拔。
趙孟頫 《帝師膽巴碑》
臨摹一段時間的趙體楷書之後,啟功的題字功力確實有增,但他總覺得趙太注重書法筆法,他不太能體會這種「墨跡」的樂趣,所以就找了不刻意求工,追求自然的董其昌作品來練習。
董其昌是明朝的書法大家,書法風格非常清秀,而且筆法揮灑,有行雲流水的美感,就連康熙帝也很推崇偏愛他的書法,所以啟功在他身上花的心思最多。可以這麼說,在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初期階段,對他影響最深的書畫家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所題的扇面
研習董其昌的書法技藝後,啟功書法的流利度上去了,但筆力還是略顯無力。
於是他就找了歐陽詢的作品練手,這次練習的是宋拓本《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與趙孟頫一樣,也是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法被後世書法家稱之為「歐體」。歐體與趙體都屬於楷書,但是它更加注重筆力凝聚,所以非常適合用來練習骨力。
歐陽詢 宋拓本《九成宮醴泉銘》
啟功並不滿足於只是臨摹歐陽詢的作品,後來他又找了「柳體」柳公權作品,學習其《玄秘塔碑》中的體式和骨力,打算通過融合趙、董、歐、柳等楷書的特徵,摸索出自己書風。
他勤勤懇懇日復一日地練習,又不拘泥於一家之長。啟功這一段臨摹時光,不僅為自己的書法道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更為其後來構建自己獨特的字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啟功臨摹趙、董時期,書體偏行草,行距較疏鬆,而布局「縱有行橫無列」,風格也比較秀逸暢快。而臨摹歐、柳初期,他的書體就逐漸向楷書轉變。
所以這一時期的他,出過許多行、楷摹本,其中就包括楷書經典作《圭峰定慧禪師碑》,及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摹本等。
啟功1944年摹本 唐代裴休《圭峰定慧禪師碑》
啟功1974年摹本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
長期大量地臨習碑帖,加速了啟功的書法蛻變。
後來他在楷體的基礎上,將歐、柳特徵結合,使原先的清逸之感,成為強頓挫感,再通過使轉運筆保持中鋒的效果,最後簡化並引入行書,屬於他的自創體「啟體」就誕生了。
啟體發展到成熟階段,就已經與古人的風格大相逕庭。
因為啟功結合了時代特色,把啟體構建成簡單易學的樣子,如果當代人想要速成書法,啟體會是最佳選擇,它不會像傳統書法那樣讓你「步履維艱」,古人需要耗費數十年才能達成的事情,臨習啟體可能只要幾個月,就能出來與原作差別不大的摹本。
啟體 啟功1988年書
或許是因為淺顯易學,所以啟體的群眾基礎很廣泛,在當代算是書法界裡的「網紅體」。具體網紅到什麼程度呢?方正把它納入了字體庫,還推出了啟功體。
但「大眾書法」始終逃離不了被質疑的宿命,啟體的簡易也常常成為其他書法家詬病的緣由。
有人認為它會阻礙書法的進步,會破壞書法的法度並帶壞風氣;甚至還有人認為啟功的地位和成就,都是被過度抬高的。
啟體書法
但啟功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只要骨架結構對,字體好看,願意怎麼運筆就怎麼運筆,按自己的習慣來,不一定要泥古守舊。
說到骨架結構,啟功專門提出了「黃金結字律」。
他發現九宮格、米字格這些傳統的習字結構,比例是不準確的,因為不是所有字的重心都在中心,將結構分成等分並不符合自然規律。所以他把黃金分割定律運用到了書法結構當中,而字體的重點就恰好在黃金分割點上。
啟功結字示範
至於用筆,他覺得只要結構整體效果出來了,字帖就不會差到哪去。反之,只注重用筆而忽略結構,筆畫寫得再好也是無用功。
其實關於書法的各種觀點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下定論誰一定對或者誰一定錯。當代社會能夠自成一體的書法家是鱗毛鳳角,從這點上看,啟功先生對書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欲借風霜二詩帖 宋徽宗
細心的讀者應該也能發現,啟體與瘦金體有那麼丟丟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因為啟功臨摹過一段時間的宋徽宗作品,但他並不是一味的求「像」,而是取其精華,將瘦金體的意境融合到了啟體當中。
啟功先生也是一名文人畫家,但因其書法名氣太大,掩蓋了繪畫的光芒,所以鮮少有人關注他的畫作。其實一開始,他對繪畫的興趣是遠大於書法的,如果不是因為題字事件,恐怕他的畫作會比書法更有知名度。
啟功畫作
在啟功的學畫過程當中,遇到的第一位老師就是賈羲民。
雖然賈羲民很擅長文人畫,但啟功在他門下主要是專攻書畫的鑑賞鑑定,這也是啟功與「書畫鑑定家」這個名銜結緣的原因。賈先生年事越來越高之後,為了讓啟功得到更好的繪畫教育,就把他引薦到了山水畫大師吳鏡汀處學習繪畫技巧。
吳鏡汀是20世紀畫壇非常有影響力山水畫大家,同時也是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重要成員。啟功到他門下以後,從他身上學習到不少山水畫的藝術精髓,並在其國畫筆墨的薰陶之下,創作出了《山水花卉冊》。
啟功1945年畫作 《山水花卉冊》十二開之二
除了在賈、吳兩位先生處學習書畫技藝外,啟功還認識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
他有一位從事棺材生意的遠房叔祖,著名中國藝術大師齊白石曾找他打過一口棺材。所以在機緣巧合之下,經叔祖的介紹,啟功認識了這位繪畫巨匠,並且還成為他頗為欣賞的徒弟之一。雖然沒有經歷過傳統意義上的拜師儀式,但因為齊白石非常厚待他,所以啟功一生尊稱他為老師。
啟功就是在這些名師的指點、薰陶之下,才逐漸成為一名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大師,創作出許多極具代表性的畫作。
晚年的啟功先生 多少人能堅持勤懇至此呢
有人說他是書法界的泰斗,有人抨擊他用寫鋼筆字的方法寫毛筆字,還有人覺得他的書法境界甚至都談不上入門。但筆者認為,啟功先生雖成長於舊社會,但他並沒有完全受封建文化的影響,他的作品當中汲取了古人的精華,又融入了時代的特色,無疑是一個敢於挑戰傳統,敢於創新的書畫大家。
都說字如其人,啟功筆下的書畫,不正好體現了其「不願被人貼上貴族標籤,不願泥古守舊,不願趨炎附勢」的真性情嗎?
參考文獻:
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啟功書學思想及實踐研究》文/馮鑠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