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城補鍋匠張炎剛30年撐起五口之家

2019-05-16     大西北網

「釘鍋釘臉盆,換鋼種鍋底兒……」不管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城裡人還是鄉里人,絕大多數都不會陌生當時補鍋手藝人這樣走街串巷大聲吆喝的情景。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那種情景已漸漸地從人們的印象中徹底遠去。今年72歲的張炎剛老人是目前白銀市區為數不多仍在堅守「練攤」的老手藝人。30年來,他靠著這一門手藝撐起了自己的五口之家,將三個孩子供養成才。「前兩年才把30萬元的欠帳還完,現在再堅持兩年,干不動就再不幹了。」老人有些輕鬆地說。

自學成才走上補鍋之路

陰雨連天之後的一個晴日上午,張炎剛老人推著裝滿工具的電動三輪車再次出現在了白銀區雙合路的自由市場上。攤子還沒鋪開,就有老顧客拿著需要修補的鍋具找上門來。

「我找您找了好久,您今天開始正常出攤了?」

「最近有點事,這幾天都會正常出攤。」老人一邊笑呵呵地回答,一邊接過一位女顧客需要修補的鍋具仔細查看了起來。

「您這鍋是不鏽鋼的,鍋底有道細微的縫,需要到有氬弧焊的地方修,我這裡修不了。」老人仔細查看後,指出了鍋漏水的「毛病」。

幾十年的補鍋生涯,已讓老人成為附近這片地方老少皆知的「名人」。經他修補的鍋具不僅滴水不漏,細緻耐用,而且工藝精湛,收費公道,受人稱讚。

老人是河南洛陽人氏,沒有正式工作。上個世紀90年代和老伴隨大女兒來到白銀後,擺過地攤,修過自行車,崩過爆米花,後來發現補鍋很有「前途」,許多

師傅的活排著隊根本干不過來,於是在考察一番後,老人一咬牙,從老家購進了一台補鍋設備,成為了一名職業補鍋人,這一干就堅持了30年。

「我這修補鍋盆的手藝都是自己觀察摸索學來的。我雖然沒上過多少學,但就是喜歡動腦動手,一般的東西我看一遍就基本能學個差不多。」老人有點自豪地說。

有位老顧客帶來了一口燒破了底的鋁鍋,老人嫻熟地剪掉壞了的鍋底,用木槌敲打對鍋體矯形後,又把它套在車上的修鍋設備上面,一面搖動輔臂,一面平衡、劃線、裁切、配底……這台「全能型」的修鍋設備,讓老人的補鍋效率提升了不少,省時省力。

補鍋30年撐起五口之家

「我這台設備買來後我又進行了技術改造,現在基本上就是全自動的。」老人指著自己的修鍋「神器」介紹說。靠著這台設備,老人很快在白銀補鍋行業站穩了腳跟,並且逐漸獨占鰲頭。

據老人講,他剛開始進入補鍋行業的那會兒,白銀市面上有12家補鍋的,後來他把買來的修鍋設備改造提升後,不僅補鍋速度又快又好,而且乾淨衛生,不像其他的師傅用傳統的手工補鍋,補完鍋後還得用膩子糊一下鍋縫,因此許多補鍋師傅競爭不過,最後不得不轉行走人。「我補的鍋,質量啥的不用說,至少能用30年。」

老人有三個子女,老伴也沒有工作。補鍋30年來,老兩口相伴著早出晚歸,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收入都放在供子女上學上。如今子女們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和歸宿,其中一個孩子還在法國留學,現在也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屬於自己的一份事業。這對老人來說是最大的安慰,特別是前兩年老人終於把30多萬元的欠帳全部還清,這讓他總算是能鬆口氣了。

說起現在的生意,老人明顯地感覺到近四五年前來補鍋的人越來越少,為了順應市場需求,這幾年他還學會了修理燒水器、電飯鍋、電磁爐、微波爐等一些電器。老人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基本都換上了不鏽鋼的用具,即便有的家庭使用的鋁鍋、水壺壞了,一般都會直接換新,很少有人拿出來修補。只有一些捨不得扔的老年人,才會拿出來修舊利用。如今自己老了,這門手藝年輕人也看不上,等哪天自己干不動了,也就不再乾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fFVR2wB8g2yegNDcj4i.html